草之语(101)
(2022-04-18 15:14:26)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101)他乡遇“蒌”
李志胜
《诗经·周南·汉广》中有关“蒌”的注解说,“蒌蒿,嫩时可食,老则为薪,高丈属。”意思是讲,蒿草类植物的青春期很短,若过了青春期不食,那就只能当柴烧了。文人中的美食家苏轼先生诗云:“蒌蒿满地芦芽短”,或许就与他春天食“蒌”的嗜好有关。试想:春天来临,水边的蒌蒿开始疯长,此时若采一些蒌蒿薹子回家凉拌、热炒,那“外脆里嫩,嚼之有声”的惬意享受,怎能让人不击节、不入诗呢?
“蒌”还有许多诸如“南橘北枳”的别名,如芦蒿、水蒿、柳蒿、香艾、水艾等。按其嫩茎颜色,还可分为白芦蒿、青芦蒿和红芦蒿。北魏《齐民要术》、明代《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蒌蒿有健体补虚、清心解毒、利胆退黄之用。
至于现实生活中吃火锅、清炒且老少皆宜的茼蒿,与“蒌”是有区别的。茼蒿,又称蓬蒿、蒿子秆,原本是欧洲庭院中的观叶植物,其摇身一变,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菜之一·茼蒿》里说,“茼蒿八九月下种,冬春採食肥茎……”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茼蒿乃家种,而“蒌”是野生。出身不同,生长环境自然也不一样。
世人将与蒿同属近亲的“蒌”挤到了无人问津的边缘,而我与“蒌”在不同的地方偶遇时,望之、观之、视之,无论怎样看都不生厌。“他乡遇故知”,有时候说的不仅仅是人,还有物,比如那植根于山野之中、心湖之畔的平凡的“蒌”!(xawb2019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