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下财富观对当前市场经济社会的启示
(2012-04-15 11:33:38)
标签:
儒家文化财富观社会经济财经 |
分类: 品评杂谈 |
拥有财富固然是令人向往的,但怎样才能获得财富呢?在市场经济主导的今天,儒家思想在理财致富方面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后代人概括儒家的致富思想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里的“道”,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门道”、“方法”。“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正道,不是歪门邪道,就是通过诚实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合理合法地发财致富。第二层意思是指“道德”、“德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体现了儒家财富观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根据道德原则取得财富,不能取不义之财。
一、致富之道
孔子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认为从事农业生产,发不了财。要发财,首先要学好文化。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学习文化就是获得衣食富裕的必要途径。故在孔子看来,达到衣食无忧生活富裕的中产水平,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是可以实现的;但大富大贵主要是以其先天因素为内因的,不是想求就能得到的。俗话说,“小富由俭,大富由天”。孔子认为,人的富与贵都是以其先天因素为内因的,其他后天因素都属于外因,即主导因素是先天的。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很多人都想求得富贵,但事实上每个时代的大富大贵之人依然是少数群体。因为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是先天和后天因素、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等诸多因缘和合而成,财富的获得也是如此,当基于自身条件把各种因缘都到位时,则自然水到渠成。
如何发财致富,还是有高低之分的。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有精彩的概括。他说:“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本,指生产,主要是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生产致富是最好的,近贤所倡导的“实业救国”思想实则一脉相承。末,指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必要环节,包括小手工业、加工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通过这些加工、转运、倒卖的活动致富,是第二等的。最下等的是奸富,是指通过诡道钻营和投机取巧的手段谋取财利者。如今在人们的观念中,通过歪门邪道,损人利己,危害社会,从而达到发财致富的,都统属于奸富范畴,发的都是不义之财。司马迁历数当时各地贤人的致富,他们有的开矿冶铁,有的做鱼盐生意,有的从事长途运输,倒卖粮食,有的种果树、养牲口,有的在乱世抛金玉、藏粮食,他们“皆非有爵邑奉禄弄法犯奸而富”,他们都有一些充满智慧的绝技招数,即“富者必用奇胜”。同时,“富无经业”,发财致富没有一定的行业,只要有智慧良方,哪一个行业都能够发财致富。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同样也可以说:世上三千业,业业能致富。
二、爱财之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体现了儒家财富观的价值取向。以儒家思想来看,所谓“取之有道”,实质上就是“仁义礼智信”的和谐之道。这是君子安身立命之本,是其生活的准则。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些基本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1、仁之道:“仁”,即“仁爱之心”,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他人的心态。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情”关系。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实质上,“仁”是人类的共同心性,是因为有了这个普遍存在的“仁”,才会有家族人与人之间具体化的“亲仁”,人类群体之“仁”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利利他”的自然渐进的发展过程。“仁”的核心行动理念就是“仁慈心态”。
2、礼之道:“礼”,即“礼仪之规”,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习俗和仪式。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关于“礼”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新的变化。孔子也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的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这说明“礼”在道德领域已经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尊重、加以规范、加以倡导。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更提出了“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把“礼”放在道德规范之首,表明“礼”已经由原来的一种习俗和仪式逐步地规范为一种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升华为治国的四大要素之首。中国人向来把“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礼仪之邦来表明我们是文明的,不讲礼仪是不文明的。由此可见,“礼”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同样有着重要位置。“礼”的核心行动理念就是“以礼相待”。
3、信之道:“信”,即“诚信之品”,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这样的品行。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要诚实和守信,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一个事物、某一种理念认识上的坚定可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意思是说统治者有“信”,是立国的根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础。老子说:“言,善信”。意即说话要恪守信用。孔子也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还把“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诚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点。孟子则把诚信看作社会的基石和做人的准则,他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的阐述,即是其证。《贞观政要》中唐代名相魏征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把“信”作为治国之大纲来加以强调。《旧唐书》里说“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尚书》写道:“信用昭明于天下”。《诗经》里面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叫“信誓旦旦”。像这样一种对“信”的认识、对“信”的提倡、对“信”的崇尚,从古至今像一棵常青树一样存活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思想文化沃土中,说明“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所肯定、所推广。“信”的核心行动理念就是“诚信为本”。
4、义之道:“义”,即“正义之气”,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义”的原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美好善良的追求。《说文解字》曾这样解释,“义(義),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意思说,“义”是一个人庄严中正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古人强调“义气”,就是指一种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义的气节。孔子极为推崇“仁”德,提倡“杀身成仁”。而孟子非常推崇“义”德,说要“舍生取义”。“杀身”和“舍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说明孟子是把“义”和“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认识的。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是“仁、礼、信、义、智”五大要素,通常也简化成“仁义道德”,可见,在这五大要素里最核心、最基本的两大要素就是“仁”和“义”两德。古人云:“仁则荣,不仁则辱”,“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说明中国传统道德的荣辱观也是以是否做到“仁”和“义”作为主要标准的。“义”的核心行动理念就是“义正守法”。
5、智之道:“智”,即“智谋之力”,是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孔子常说:“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大家熟悉的《论语》中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讲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是智慧之举。这里讲的“是知也”就是指“这才是明智、这才是智慧、这才是智者”。孔子、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唐尧、禹舜、商汤等关于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是非、认识善恶这样的聪颖、智慧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智”的具体思想内容,提升了“智”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在道德规范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道德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对人们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智”的核心行动理念就是“进退有度”。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美好的道德本身就是一个人的“内在无形财富”,人生获取“外在有形财富”的历程,实质上就是把“内在无形财富”转化成“外在有形财富”的过程。如果人们能够把握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仁、礼、信、义、智”的五德之道,自然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带来更多创造财富的机会;也能逐步形成循环上升、良性发展的人生进程,持久地创造并善用好诸多财富,成就一个福慧具足、身心健康、充实美好的人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