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伟文的音乐情诫——KICKSOUND专访

(2015-03-25 17:38:52)
标签:

杂谈

日前,《KICKSOUND》对香港知名音乐制作人陈伟文(Adrian Chan)进行了一次专访,作为王菲、陈百强、罗文、Beyond、太极等等著名音乐人的幕后英雄,见证了香港乐坛几代兴衰与蜕变的陈伟文对香港音乐环境十分了解并有着独到的认识,在访谈中,他对未来港乐的趋势和愿景和大家做了一次充分的表达。


当前陈伟文也在极力的扶植香港的新晋一代乐人,尤其是对很多年轻乐队倾注他的经验与心血,包括后青年旗下的Supper Moment、铁树兰、ToNick和逆流等乐队的专辑,都由其掌舵。后青年在此向陈伟文先生表达敬意与感谢的同时,特转载此篇专访与大家分享。

——后青年



不少人慨叹“香港乐坛已死”,的确香港乐坛曾经大放异彩,有过辉煌的日子。虽然近年音乐行业发展不被看好,幸而香港本土仍然有一群出色的音乐制作人继续默默耕耘。KICKSOUND这次的访问对象Adrian Chan陈伟文就是其中一个典范,他乐坛阅历深厚,从早年自学音乐,到录音室做学徒,再到后来为当红艺人编曲监制。经历了事业起伏的同时,亦见证了香港乐坛历年的变迁。就由他对乐坛的现况说起。


https://mmbiz.qlogo.cn/mmbiz/Y5cqUgGKo97xrHic6BFHT8kRiaeuRufVxTIiaQib5tNAkxPT6E9SbZrpLsJomfZXd3GjDMPSqAzAicuiaYulbRtFje9g/0
Adrian Chan (Photo by Kawai@KICKSOUND)


关于Adrian Chan陈伟文


香港著名作曲人、编曲人及音乐监制,年轻时自学结他,于酒廊当结他手,后转职录音室工作,曾为陈百强、罗文、Beyond、太极等著名艺人和乐队录音,后逐步涉猎编曲、制作电台节目Jingle及ID、电视剧配乐等工作,大部份音乐理论、技术、触觉皆为自学,至今负责中文流行歌曲编曲三多百首,其中包括为张国荣,王菲作曲及编曲的作品。他亦是王菲1995至2000年间固定制作班底之一,作品《情诫》与《邮差》更为Adrian在乐坛颁奖礼上赢得奖项。


除个人创作外,亦在香港演艺学院等教育机构开班教授电子音乐及配乐。2006年成立了音乐版权公司Sense Publishing,发掘新晋作曲人及作词人。近年更为多队乐队如野仔、Yellow!、MR、Supper Moment、Dear Jane、ToNick及合唱组合C AllStar、Robynn & Kendy等担任混音、编曲和监制等工作,现时仍活跃于流行乐坛。


A (Adrian Chan)

K (KICKSOUND)


K: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香港的流行乐坛,你会选哪个?

A:一个“囧”字,英语就是Odd或者Weird。我看见这几年香港的音乐工业真的很奇怪, 奇怪在于主流唱片公司的部署,对艺人的定位有点乱了章法。香港有些人经常将艺人分“门派”,我看来香港恐怕只有“流行”与“唔流行”。“唔流行”就是所谓“地下”,边缘的乐队,歌手,唱作人,自资的,另外就是有大公司签约的。大公司出现的情况是派台的歌叫好不叫座,要不是就不叫好不叫座,这首歌差一点,那首歌又不太对劲,下首歌要怎么做呢?


当今乐坛真的还可以用一张唱片形式去做音乐的艺人寥寥无几, 唱片公司会逐首歌去做,这叫见招拆招,做完这首看看反应如何,下一首再想。以我所知有公司A&R同Marketing的人一齐开会选Demo,一个礼拜听了四五十首Demo都毫无头绪,没有一个共识。究竟怎样才能帮Artist厘定一个风格呢?比较外国,甚至内地,歌手的定位和风格都是比较清晰的,你是摇滚歌手你就唱摇滚的东西。香港就如我所讲,只有流行和非流行,状况不是很不堪,但就是感觉奇怪,摸不著头脑,所以总结为一个“囧”字。


K:你觉得出路在哪里?

A:我觉得分工很重要,首先像市场策划,怎样去推一首歌,香港这方面在亚洲来说比较落后。看看马来西亚,他们可以捧出一些歌手,例如黄明志,不用唱得特别好,但他能写出一堆充满娱乐性的歌,MV很好看,Youtube的点击率很高。现在大家都只留意著互联网,用Youtube去衡量哪个单位受欢迎。商业客户找歌手的时候,比起唱片销量或者电台等传媒的排行,他们更看重网上的反应。我想音乐行业有“话事权”的人,他们应该尝试跳出传统的框框,跳出旧有的模式。


另外我们制作人的本分当然是要做好自己的音乐,去找一些香港没有的新元素,一些新的出路。人家马来西亚可以找到,台湾可以找到——台湾近十年流行音乐确实进步得厉害,可说到了“世界级”。我们要设立一个很高的标准给自己,要跟国际的水准看齐,要不停去了解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其他地方在流行什么音乐,他们的想法,文化。我们要跟紧一点,不单制作人甚至歌手,乐手,都要不断提升自己。


K:国际水准指的是音乐创意吗?还是制作的水准?你觉得香港近年唱片的制作水准如何?

A:主要指创作上,要多元化。香港的听众比较保守,他们对“好听”心里面有个界定,例如一些大家习惯叫K歌的慢板舞曲,情歌之类。于是我编曲时总是想方法在变化不大的旋律上发展多点元素,配器还是坚持用琴加结他再加弦乐吗?有没有其他的乐器可以代替?能用不同颜色的和弦或者气氛去打破听众的预期吗?我觉得这就是音乐人做音乐的使命感,要用自己的方法告诉听众:不只是这类型的歌好听的,我可以用另一些模式做出你一样会觉得好听的歌!


制作水准这几年可说提升了很多,和十年前的唱片比较,音质上,声音上超越了很多。新的制作模式和科技都普及了,很多外国在做法,我们都能驾驭。互联网是最大的帮助,上网可以看外国制作人怎样混音,Plugin怎么用。


K: 业界对新人的培训足够吗?

A:培训是很足够的,比以前好得多。像我自己,“盲头乌蝇”一隻,当初做过琴行后来去了酒廊弹了两年结他,自学音乐知识,辗转到了录音室做,一直以来所有的东西都从零开始自己慢慢摸索出来。记得刚进录音室工作,第一件事是学叫外卖,那个年代想入行就要这样,你看《Sound City》(美国关于录音室的纪录片),外国都是这样的。开始起步就抹磁头,上带,做了两三个月才有机会走近工作檯看师傅在做什么。现在的人幸福得多,演艺学院,IVE都有相关课程,大量的教学资源和配套。但事实上多了人去读,竞争也比以前大。毕业出来入行的机会不大,因为“行头”比较窄啊,有多少人真的能做自己想做的东西呢?就算是在音乐范畴里,有的人只能做Jingle,有的可能去做网台做音响操作,Freelance出去做现场音响,婚礼或者演出 ,我觉得出路是一般的。坦白说一句,你要找到一样别人做不到的东西,至少要做得比别人出色,做工程,做编曲如是。不要怕辛苦,不要抗拒旧的东西,只一味听自己想听的,这样太偏激;要乐意去听前辈的说话,始终这行业里年长的人比较多,在沟通上大家磨合了,一齐工作会顺畅点。


K: 这样看来本地乐坛的前景并不悲观啊,有人才,有相关课程,器材和技术又普及。还欠缺什么可以搞好乐坛呢?也是使命感吗?

A :就算有使命感也需要有回报的,当大家很“热血”地去做,最后发现得到的和付出的不成正比,总会有心淡的时候,可能这个也是部份人对乐坛绝望的原因。


K:但你始终没有放弃,是什么让你坚持下去?

A:每当我觉得心灰意冷,想放弃的时候,就让自己回想当初为甚么喜欢这个工作,尝试找回那种热忱。我很感恩能以兴趣的工作维生,然后每天保持这个心态。得失总会有,哪个行业都有,不要太容易放弃。每个人都试过低潮,曾经没人找我工作,或者一个礼拜要编四五首电话铃声才够生活。但我没有放弃,因为我始终能找回那份热忱。希望新人入行又好,或者一直在乐坛里努力的朋友都要记住那团火。


https://mmbiz.qlogo.cn/mmbiz/Y5cqUgGKo97xrHic6BFHT8kRiaeuRufVxTQm25TldLd27gsQT2QpJA3QKnkzjBiaZVVVIombvxMEF6Ldbrjvok7yQ/0Adrian on stage (图片源自互联网)


K: 最近会参与什么制作?

A :最近都离不开乐队,可能这两年做过“Supper Moment”后大家觉得我对乐队有点办法。而我本身也对乐队有点情意结-玩音乐这么,我一直没有组乐队,于是有点潜意识地喜欢接触年轻乐手。和他们一起我会觉得自己年轻点啦!跟他们讨论音乐的东西也对自己的工作很有帮助,起码可以了解这个年代乐手的喜好,例如怎样的结他Solo他们觉得好听,怎样的和弦,节奏变化更有承接力。这些是听众很难告诉你的。


近期会做“铁树兰”,其实一直都在跟他们合作。另外有一对金属乐队叫“逆流”,还有一对女子乐队“Choco”,她们出道一阵子了,希望这次能让她们出现点新的火花,尽力而为啦!


https://mmbiz.qlogo.cn/mmbiz/Y5cqUgGKo97xrHic6BFHT8kRiaeuRufVxT3nPlScibQS5TxOHlFaJL6rbAO18VXoc6SEJLsB0keRBDibhHDstpnhrw/0


K:可以分享一首你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吗?

A:王菲的《情诫》,我太喜欢这首歌了,是我作曲和编曲的。通常听自己的旧作品一定会有不满意的地方,但这首歌我真觉得“无悔”和自豪。这首歌当年拿到了四台联颁音乐大奖,算是一个纪念,我的一个成就吧。


K:制作作这首歌有什么典故吗?当年用什么器材做的?

A:很记得那时在客厅栏了一个角落,用几部Sound module,一部琴开著一个Akai harddisk recorder工作,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制作这首歌的灵感来自Massive Attack的风格,我很快就把这首歌写好然后给监制听,监制还没听清楚王菲就听懂了,而且马上要了。当时很开心,因为有知音人。那时的Demo没人唱的,只有Flute melody。做Loop的时候,变换速度时候会变调,只好自己Detune,不像现在Audio能跟MIDI的速度变化。所以我做音乐喜欢用尽自己方法去做,资源不多的情况下,就不会依赖硬件了。


https://mmbiz.qlogo.cn/mmbiz/Y5cqUgGKo97xrHic6BFHT8kRiaeuRufVxTKRtHrKKsak7ySJbwZLlRgV9ASWp6tuxXPHySsqD5tyMmB3605GI5EA/0
Adrian 的工作室 (photo by Adrian Chan)


K:现在你最常用的设备是?

A :我很“土炮“的,从来都坚持用最少的成本得到最多的东西:一台普通PC 装了Cubase 5,Protools 7 LE。因为本身不太喜欢用Protools做混音,相比之下Cubase的声音才最接近Analog的声音,我是一个听Analog长大的人,就是Casseete带,黑胶的声音,Protools的音质对我来说太Digital了!所以我编曲混音都用Cubase,所有的处理都用Plugin,因为我相信技术比器材重要。如果不用心做,就算你有十台Outboard,再好的Mic也不会录得好。


监听喇叭我用了十多年YAMAHA NS 10M,作为一个九十年代已经在录音室的录音、混音师和音乐人来说,Yamaha NS 10M似乎是Near field studio monitor(近场监听)的一般选择。其实它对于人声和一般中频的反应一向都是国际标准,但若用于监听整体Mixing的时候,基于格式所限,超低频和超高频就显得相当含糊,所以我一向对自己Mix出来的东西的Spectrum(频谱)都不太满意。加上工作间的 Acoustic(声学)条件令低频产生共振,以致处理低频时常有疑问,需经常把 mixdown在其他大小的监听喇叭上播放检验。


去年试听了很多不同牌子的监听喇叭,最后选择了KS Digital的C5,因为它的性价比确实超班,体积细小,但Music Power和音色都毫不逊色。它对声音的转送比较快,又可随自己的聆听环境而微调,就算持续聆听长时间都不像以往般疲倦。而且频率反应准确,感觉所有频段都清晰明确地呈现在眼前。现在做编曲、剪接和混音都可说是得心应手了。所以我不反对投资在器材上,但要懂得衡量性价比,就是我所谓“用最少成本得到最多的东西”。


(文:Kenji@KICKSOUN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