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艺术》读后感

2022-05-28 19:23:50

       今天把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读完了。这本书本是出差的时候带着读的,初读的时候并不适合在旅途的时候读,比较适合在家里细细的读,其实也是读一个个作者非常了解的人物对旅行不同的解读。

       许久没有远行,似乎都已经没有了开启旅途的冲动了。一直以来非常热切渴望想去的是敦煌,因为王潮歌的舞台剧。去年的时候,因为看了《河西走廊》,因为敦煌也是河西走廊的一个点,就特别想去河西走廊。前段时间看了《帝陵》纪录片,又拓宽了对西安的认知,也想再去一次西安,去曾经的秦朝都城现今的东方帝谷咸阳原看一看。

      以前出去玩,好像是只要在路上就行。但是看了这本书,印象比较深的是,进行一次旅途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壮阔”。比如有的人到一些有危险的地方如沙漠,但是为什么人们还是会去,因为对大自然“壮阔”景观的一种敬畏。另外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旅行的原因之一是“对美的拥有”。里面提到了相机,它是一种非常好的记录工具,但是人们只是记录,而没有真正的细致的观察和体验美,是一种走马观花的形式。罗斯金建议用画把景色给画下来,还提倡人人皆可绘画。同时,他还专门写了两本关于绘画的专业书籍。《绘画元素》和《透视画法的元素》。他讲到当人们用绘画把美给记录下来的时候,人们会深入观察景物的内部结构,了解到被我们忽略的东西,并且会赋予景物相应的情感,人们才能真正的理解美。另外,他还建议,用写作记录美,他提倡的写作并不是纪实写作,而是对景物赋予情感的一种写作,其中有一段话我觉得写得还不错,是这样的:

       在阿尔卑斯山,他(罗斯金)用类似的心理语言描绘松树和岩石:“无法不长时间怀着敬畏感,面对阿尔卑斯山的着一堵峭壁。抬头仰望它的松树,它们矗立在可望而不可即的险境,静静地站成一片,每一棵都像是它身边的那一棵的影子——直立、牢固、不识彼此。你无法触及它们,无法对它们大喊——那些树永远听不见人类的声音;它们不可能听到人类的声音,耳边只有风声。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惊动它们,让它们的叶子掉落。这样的站立是幸苦的,然而这样钢铁般的意志,使得旁边的岩石都甘拜下风,自叹弗如——岩石与松树相比显得脆弱、无力,而且很不协调。松树呈现出一种深沉的生命力,沉浸在高傲中,不以单调为苦。”

       曾经总结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一件东西,必须给它注入灵魂,才能焕发出生命力。”

        今天下午,实践了一下罗斯金说的对景色的绘画,不管好坏与否,只把自己看到的给表达出来。Record~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