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史5---斯巴克语&作格+德语OVS

标签:
文化 |
分类: 英语语言学史 |
上一次谈到SVO的排列组合,在最后说希望以后能够找到更多的例证。这不,又在browsing 网页的时候有了新发现,迫不及待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巴斯克语以难著称。传说中魔鬼想学会巴斯克语去蛊惑巴斯克人,结果失败了,因为这门语言太难。这门语言难,不仅是因为它在欧洲(甚至世界范围内)举目无亲,跟周围的任何语言没有任何关系;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动词变位极其复杂,一个动词里要塞下时态标识、语态标识、施动者和受动者的标识;还是因为它采用了一种匪夷所思的思维方式。
请看两个句子:
我来了。(I came.)
我见到他了。( I saw him.)
一般而言,我们认为这两个句子里的“我”都是主格的,表示“我”做了这个动作;而“他”则是宾格,表示的是“他”是动作的接受者。这看上去没什么问题吧?
但是巴斯克语的使用者不这么想。
在他们的逻辑中,“我来了”中的“我”和“我见到他”中的“他”才是同一种成分(语言学家管它叫“作格”),他们用同一个后缀-k标记。
作通格语言
作通格语言(ergative–absolutive,或简称作格语言)是对及物动词的宾语与不及物动词的变元(“主语”)做同样对待、即二者之格位标记相同,并区别于这个及物动词的施事者(agent,“主语”)的语言。
作通格语言作语言与主宾格通格语言与主宾格语言,作通格语言维持在及物动词的宾语和不及物动词的单一核心变元之间的句法或构词等价(比如相同的词序或语法格),而区别对待及物动词的施事者。
这对比于主宾格语言比如英语,这里及物动词的施事者和不及物动词的单一变元(叫做主语)被同样对待并保持同这个及物动词的宾语的区别。
http://s12/mw690/002X324Qzy6R9IawHKbbb&690
作通格语言之“作格阵线”A-SO |
主宾格语言之“宾格阵线”AS-O |
这个不同的变元通常符号化为如下:
- O = 及物动词的宾语(object,也符号化为P(承受者patient))
- S = 不及物动词的核心变元(subject,argument)
- A = 及物动词的施事者(agent)
在作格和宾格系统之间的联系可以图表表示为:
|
作格–通格 |
主格–宾格 |
O |
同 |
异 |
S |
同 |
同 |
A |
异 |
同 |
注意词语“主语”因为典型的定义于主格-宾格语言的文法中,在提及“作格通格语言”或一般性讨论“构词句法"配列"(alignment)”的时候是不适合的。
这种我们基本不能理解的思维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少见:延伸在太平洋诸岛上的南岛语系大部分都是作通格。
除此之外,再插播一个德语句子。
Diesen Wunsch hatte ich als Kind schon.
按照通常的思维,我们会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梦想有我打我是个孩子。
但我们知道不可能是梦想有我而是我有梦想。这个是个OVS结构,而且不是由于状语提前而造成的我们一般认为的倒装!
前一篇:Syntax note4
后一篇:syntax not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