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古六大茶山
古六大茶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63
  • 关注人气:1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徒步布朗山--三天两夜(勐宋-丫口村-中缅边境线-布朗山-大勐龙)

(2013-12-14 23:13:45)
标签:

转载

    现在徒步的是在西双版纳的第四条徒步路线,如果南糯山也算上的话,就是第五条了。这个路线也是之前在青旅看到的其中的一条。这也许是在版纳的最后一次徒步行了。天气热起来了,雨季也快来了,本来担心路上会下雨,还好,只经历了十几分钟不算太大的阵雨,一路还算开心!在去之前也做了一些功略,基本是按其中一个MM的游记的路线走的,只不过我们全程徒步,最后是从大勐龙回去的,在去大勐龙的路上搭了三次便车,地图上刚好一圈。她是从百丈涯又折回,从布朗山坐车去勐海再回景洪的。我们算是没走回头路。

 

    徒步路线是:勐宋-阿克村-丫口村-中缅边境线-布朗山乡-卫东-百丈涯瀑布-班南坎-大勐龙

 

    4月22日出发,到翻胎厂准备坐车去大勐龙,结果这个车站没有到勐龙的,以前有,现在取消了,要到汽车南站去坐。我们只好打的去南站,到勐龙,车票17元/人,大概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快到勐龙时,我们提前在曼飞龙下了车,有时间去看看上面的白塔,听人说83年的西游记在此取的景。

    曼飞龙白搭位于曼飞龙寨的后山顶上,由主塔和八座小塔组合而成,是一座金刚宝座式的群塔。类似这样的白塔在其它地方都有见过,原始森林公园,傣族园,曼听公园都有一个这样的白塔。我们进了曼飞龙寨子,在寨口就有一个寺庙,还真体现了版纳的一寨一寺庙现象,关于南传上部座佛教的故事有很多,这里就不多讲。我们来到寨子的后山,拾阶而上,一路上没人,台阶两旁都是橡胶树,大概上了两百多个台阶,来到了白塔面前,两个字,沧桑,毕竟始建于傣历565年(公元1204年),不管期间经历了什么,它在这里。没有想象中的白,不如其它地方仿建的好看,周围都很安静,同样不见人影,只听见我俩的脚步声~~

 http://s7/middle/638882c1gbf0c974decc6&690

http://s3/middle/638882c1gbf0c9b514fe2&690

http://s5/middle/638882c1gbf0ca1db0b94&690

http://s16/middle/638882c1gbf0ca676f41f&690

http://s16/middle/638882c1gbf0caa43367f&690

http://s12/middle/638882c1gbf0caee33e2b&690

http://s5/middle/638882c1gbf0cb31e6ef4&690

http://s6/middle/638882c1gbf0c92dd8ec5&690

 

    从白塔下来,搭了个汽车,大概也就一公里的距离,几分钟就到了勐龙汽车站。那时是十一点半,吃了个路边的快餐(车站是在城边上),刚好赶上十二点整到勐宋的班车,15元/人。也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吧。没想到在车上居然遇到了说拥,就是在那个MM的游记里提到的,在阿克村就是住她家。

 

    我们在勐宋转了一会,没发现邮局,原来勐宋只是个村,要寄东西得到大勐龙。在一家小商店买了几瓶饮料,坐了一会,聊了一会天。老板普通话说的很好,心想不会又是湖南人吧?也许是在版纳见过的这样湖南老板太多了。没想到老板就是土生土长的勐宋人,以前当过老师。经过她介绍,才知道这几年勐宋的变化也算大,以前基本是三不管地带,中国人说他们是缅甸人,缅甸人说他们是中国人,发展得也慢,总盼着国家能关注这里,盼了这些年,路总算修到这里了,现在又在修理街道。从她家房子后面看去,有个高磷土矿,是外地老板来开的,原来是一大片湿地,脚踩上去软软的,各种各样的鸟多得很,现在都消失了,鸟叫声也听不到了,全被开矿的填埋了。第一次听说高磷土,这种矿土是专门做瓷砖用的,资源比较稀缺,出口到台湾和国外。本地人是想做也做不了,没钱,没能力。后来问到阿克村怎么走,才知道老板她居然没去过,我们要去她也没觉得奇怪,因为偶尔也有老外去那里玩,知道是一批爱好走路的人。

http://s11/middle/638882c1gbf1c03d9a07a&690

http://s10/middle/638882c1gbf1c0806c1e9&690

http://s13/middle/638882c1gbf1c0c279ddc&690

http://s4/middle/638882c1gbf1bff5d6d63&690

 

    说拥买了很多东西,而且是骑摩托车出来的,自然骑摩托车回去。我们留了一个她的电话,随后我们准备徒步进去。

 

    14:00,我们从勐宋出发,刚出勐宋没多久,就看见了一个0标志的路程碑,有了路程标志就好多了,至少知道多长时间走了多远的路程。一路上的感觉有点像勐远的213国道,只是一条是公路,一条是土路,两旁都是原始森林,但一路上,山上都有些被烧过的痕迹,也许是热带雨林的关系,山上比较潮湿,没有那么容易烧起来。路上偶尔会有摩托经过,汽车比较少。有一辆汽车经过我们时,热情的要载我们一程,我们拒绝了,一个不是很远,二个是也走了差不多一半了,没必要。再往前走一小点,看见了森林护卫队在扑火,原来是有人故意放火烧山,至于为什么烧山,有可能和我们在第二天的途中看到的景象差不多,就是与退耕还林相反,他们是烧山毁林农作。看到此情此景,不自主的拿出相机来拍,被制止了。一声严厉的呵斥“照什么照,删掉”。就像当时从景洪到昆明的途中,辑毒人员盘查一样,不允许拍照的。
 http://s9/middle/638882c1gbf1c21efbea8&690

http://s13/middle/638882c1gbf1c26734b5c&690

http://s7/middle/638882c1gbf1c2b00fff6&690

http://s12/middle/638882c1gbf1c2f6bbc0b&690

http://s5/middle/638882c1gbf1c342697d4&690

http://s3/middle/638882c1gbf1c38bd2a12&690

http://s2/middle/638882c1gbf1c1d4d1eb1&690

  
    当看到七公里的路标时,也看到了村寨,不过是两个山头,两个村寨,不知哪个才是说拥所在的村寨。不管那么多,反正两个寨子离的不远,先进第一个寨子看看,原来这个寨子就是阿克村,我们刚进寨子,居然又遇到了路上想载我们的那辆车,车上坐着四个人,看见我们又是笑呵呵的热情打招呼。在寨子里我们打听说拥家,原来说拥家是在下一个寨子,也就是丫口村(这个也是后来在寨子里的宣传黑板上的电费单上看到的村名),难怪在车上遇到她时,说她是丫口村,我们也没在意,以为是有点同音的阿克村。

http://s2/middle/638882c1gbf1c4a9e12c1&690

http://s1/middle/638882c1gbf1c4f5486e0&690

http://s16/middle/638882c1gbf1c54197acf&690

http://s2/middle/638882c1gbf1c45e56051&690


    走阿克村的小路来到丫口村,小路两旁都是小树茶叶。到达丫口村四点左右,从勐宋走到丫口村也就二个小时。我们进丫口村,东张西望,这时一家阳台上有几个人跟我们说话,问我们找村子哪一家,我们说是找说拥家,他们居然说不知道。后来我们打电话联系,其实就站在她家门口打的电话,当时有种感觉,那就是说拥家,只是不敢确定,之前有看一些功略,感觉有点像。说拥家就处在寨子的一个三叉口上,开着一个小杂货店,门口正对着寨子的宣传黑板。同时也发现了那辆跟我们相遇两次的汽车,就停在说拥家门口,只是人去车空。进到说拥家,在小店左边的进口处,四口大锅豁然引入眼帘,炒茶叶的。说拥在忙着做饭,我们就坐在门口休息。这时进来一伙人,也跟我们打招呼,原来是那辆车上的人,这时才醒悟,在别人家阳台上跟我们打招呼的也是他们,难怪说不知道说拥家的,可能同样是来自外地的,所以也特别热情。来说拥家干嘛,难道也是来住宿的?原来他们是来找茶叶的,刚才在别人家估计也是看茶叶,随后邀请我们一起进去品尝茶叶。其实我们对茶叶一窍不通,我们只是爱好徒步而已。

http://s14/middle/638882c1gbf1c68f7645d&690

http://s9/middle/638882c1gbf1c6d316758&690

http://s5/middle/638882c1gbf1c718b3124&690

http://s16/middle/638882c1gbf1c764a58bf&690

http://s1/middle/638882c1gbf1c7a82b4e0&690

http://s7/middle/638882c1gbf1c65012a76&690


http://s9/middle/638882c1gbf1c8d4eb478&690

 

    他们品尝了新茶,老茶,还有小树茶,大树茶。留了小样,标明价格,茶龄,什么茶。随后他们就从中缅甸边境线到布朗山,再到勐海,他们在勐海有茶叶店。这正是我们明天要徒步的路线,在版纳这边徒步的路线基本是可以走摩托车,汽车的土公路,好认,不会走错路,原来的一些小路没向导还真不敢走,这里毕竟是热带雨林地区。现在也才明白,做茶叶也这么辛苦。不过他们喜欢,正如我们喜欢徒步一样。他们一起做茶叶也有十几年了,也跑遍了产茶叶的地方。今年由于干旱,云南茶叶产量不高,价格也比往年贵一些。在云南,布朗山的茶叶最好,最有名,也最贵,今年的价格是2800/公斤。但也比不过内地的一些毛峰的价格,有些甚至也达几万一公斤了。品完茶后,我说感觉口里甜甜的。他们说,不品茶的人口感最准了,说好就是真的好。原来还有这么一说,他们品茶品多了,口感也会不那么灵敏了。最后还给我们留了个电话,邀请我们经过勐海时到他们店里喝茶。


    说拥家里有客人,是缅甸来的,今天出去也是为了陪他们一起去给小孩子看病。当时下车时,没注意他们是一起的,一直还以为是她一个人出去的。这里离缅甸很近,骑摩托车一个小时就到了,另外一个缅甸来的说拥家的亲戚还叫我们可以过去玩,只要从这边进,这边出就没事,没人查证。总之他们亲戚之间都是骑摩托车来往,就象没有国界一样,也许很多地方的边民都是这样吧,当时在独龙江那边好像也是这样。


    通过聊天,才知道说拥她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山里人,关于她的故事是说不完的,有点传奇色彩,正如泸沽湖的扎西,迪麻洛的阿洛,这些出色的山里人,都有那么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共性。今夜住在她家,继续那些让人听了都觉得很佩服的故事。

 
    说拥,在来之前看的一些功略里,初看一个MM的帖子时,这个名字是看了又看,总觉得那个MM是按照谐音来写的,但是看过他们寨子黑板上贴的每家电费明细,千真万确就是叫说拥,少数民族的名字没有姓,而且很多名字里都有“说”字。说拥家的小孩在学校的名字都是老师加上姓另取的。聊天时我曾冒昧地问到她老公是不是姓刘,因为她介绍她家小孩时都是叫刘什么,而且通过那个MM的帖子知道她老公去世了。在来勐宋的车上,初看到说拥时,就感觉她与其他人有些不同,说不来,就是眼神,行为举止都会吐露出一些精明。从她买的两件牛奶,一件鸡蛋,只猜着是开了一个小店。到了她家,才知道,她是周围两三个寨子收茶叶的大户。在她家的当晚,就收了两个村民的茶叶,有大树茶,也有小树茶。大树茶叶相对要贵200/公斤,小树茶120/公斤,这都是今年的新茶。说拥家还有往年的茶叶,根据茶叶的年份,价格也有不同。说拥报给刚才品茶人的价格,也就是收购价的基础上加几十元,小树茶叶150/公斤,大树茶叶280/公斤,也还合理。正因为这样的合理,公道,村里人也愿意把茶叶卖给她,并且都是付现金,这点也很难得。这些茶叶虽然是炒制后晒干,但对做茶叶的生意人来说还只是属于毛坯茶,那些品茶人收购了这些茶叶后,还要回去加工成茶砖、茶饼后才出售。这些毛茶也可以就这样喝,但是一般是加工后才出售。这里采茶的周期也比较长,三月到十月都是采茶期,长达七个月。记忆中老家那里好像只有四五月份是采茶期,不知是记错了,还是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的特殊。

 

    说拥家有四个小孩,有两个读过大学,还有两个是上过高中。在这样的哈尼族村寨里是很少见的,说拥说每次学校开家长会时,老师总是把她们家作为典范提出来。寨子里不读书的年轻人多的是,晚上没事就喝酒唱歌,大部分也是家长不想小孩子出去,总觉得离得太远不好。说拥家有一百亩茶叶,十五亩田地,不可想象吧!说拥的老公是个很能干的人,在垦荒的年代,是多干多得,为自己家积攒下这么多的产业,是村里几届的村长。在还是手工作坊时代,他家第一个拥有一台脱谷机;在没电的年代,他家买了一台“水理机”(说是放在大水下发电的)供全寨的人家照明,每户每月收五毛钱,一家提供一个灯泡的照明,另外请了一个人管理水理机,好像是白天停掉,晚上开,管理员家就免掉电费五毛/每月;小孩子大了,又都在上学,为了创造经济效益,全寨首户买了台电视机加录像机,来观看录像的,每人每晚收1公斤玉米,每天房子爆满,一天可收50公斤玉米,一二个星期就要拉一拖拉机出去卖掉;他家也是全寨子首个买拖拉机的人家。可惜的是,说拥老公在N年前意外去世。现在的说拥就是在家收茶叶,小孩子都大了,全部在外打工,有一个小孩也在做茶叶生意,一个做房地产,一个做设计。她家的田地全租给别人在种,每年可收三千多。每到采茶期,就请人采茶,大概每天100元手工。说拥去过北京,上海,能去这些地方的人在寨子里也就是她了。这样的家庭有什么不一样吗?他就是不一样,所以培养出了四个小孩,所以成为寨子的收茶叶大户……。说拥每天在家收茶叶,打理小杂货店,闲下来就去挑黄片,所谓的黄片就是夹杂在茶叶里的比较老的茶叶,经过炒制后容易发黄,发黑影响茶质,说拥说客户不喜欢这样的,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做生意的诚信。

 

来买东西的村民

http://s11/middle/638882c1gbf1c9bbcb35a&690
说拥在挑黄片
http://s8/middle/638882c1gbf1ca06acff7&690

 

来说拥家串门的村民
http://s11/middle/638882c1gbf1c97b0d0aa&690

    阿克村和丫口村两个寨子说是哈尼族,说拥说实际上是属于阿克族,是政府把他们归入哈尼族的。难怪看到她们就是有点不同,以前在巴达的哈尼族寨子里没有看到这一点:就是她们女士的耳环是连着项链的,而且耳环塞子很大,所以导致耳洞也很大。当时看到说拥的大耳洞时,就想到她以前是不是都戴很重的耳环拉扯成这样的。还有就是在路上看见一个婆婆背的背篓是带夹板的,就是肩上带着一块板子,后面连着背篓,这样不吃力,第一次见到。

 

http://s11/middle/638882c1xc039c7122cea&690

http://s13/middle/638882c1xc039c9e16fec&690

http://s16/middle/638882c1xc039cc3f922f&690

 

    第二天(4月23日)早起,随着初升的太阳,我们也开始了一天的旅途。从丫口村开始徒步,刚出村口又看见一个9公里的路标,后面就一直没有路标了。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是一条土公路,可以走汽车,偶尔有摩托车经过,汽车几乎没有。一路上,又看见许多被烧过的痕迹,只是这边看起来像土田,烧的都是茅草。靠近山边时,成千上万只的知了声,一层层的在晃动着,吱吱……多声部的几重唱,感觉是那座山发出的声音,是那座山在叫。中间经过一小段田地,有点像传说中的梯田的感觉,但是庄稼都已收割,剩下空空如也的空地。爬到一个山坡上,我们在一处竹林休息,这时过来一辆汽车,看见我们有点惊讶,问我们到哪里,没想到他们也是到布朗山的,也是第一次走这条路,问需不需要带我们一起走,我们又拒绝了,如果坐车过去就没意思了。来到山脊梁上,这里应该就是中缅边境线了,山脊梁上没有密林,长的都是草,大树也就是这一棵那一棵地散布着。再往前走一点,就到了左右分界点了,一个三叉路口,往左是往缅甸,往右是到布朗山。走完这个山脊梁,一直是爬坡路,一直饶到山上的垭口处。那里有一个瞭望台,在这里就可以看见布朗山乡,一路下坡。在走山脊梁那边的时候,很凉快,风很大,走起来也舒服。但过了垭口,这边太阳爆晒,我们是边走边休息,边玩,中间也经历了一阵暴雨,不过不碍事,一会就过了。在到达布朗山乡之前要经过一个曼诺村寨,这里就属于布朗族了,再走一两公里有一个边境检查站,过了检查站就到了布朗山乡,大概花了七个多小时,早上八点出发下午三四点钟到。如果赶时间的,应该五小时走完没问题。当晚在布朗山休整。

 

http://s7/middle/638882c1xc03a11f08756&690

http://s14/middle/638882c1xc03a13fb907d&690

http://s6/middle/638882c1x799f689d0905&690

http://s4/middle/638882c1x799f68de5bc3&690

http://s1/middle/638882c1xc03a1b227f50&690

http://s2/middle/638882c1xc03a1d447161&690

中缅边境线
http://s5/middle/638882c1xc03a1fb60ad4&690

边境叉口,往右布朗山乡,往左缅甸
http://s11/middle/638882c1xc03a222b664a&690

http://s10/middle/638882c1xc03a246b8a49&690

 

远处山上小小的瞭望台
http://s7/middle/638882c1xc03a27d4cdd6&690

瞭望台垭口处,从这里就可以看见那边的布朗山乡
http://s5/middle/638882c1xc03a29eb2754&690

http://s14/middle/638882c1xc03a2c1e358d&690

过了垭口一路上都是这种野果,不知叫什么,有红色的,有黄色的,甜甜的
http://s11/middle/638882c1xc03a2eabbf9a&690


http://s3/middle/638882c1xc03a5f233e42&690

曼诺村寨
http://s3/middle/638882c1xc03a310271f2&690

布朗族村民
http://s10/middle/638882c1xc03a33918c79&690

http://s6/middle/638882c1xc03a0faf45f5&690


    布朗山,一个乡,一条街道,有一个军事管理区,有一个建得不错的学校,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http://s12/middle/638882c1xc043ded48efb&690

http://s15/middle/638882c1xc043e12bec9e&690

 

    第三天(4月24日)从布朗山徒步到卫东,一条柏油路,一路上无遮阳的地方,顶着烈日,路标显示32公里,应该是从布朗山乡到大勐龙的距离。搭了个便车到卫东,也叫曼囡,路标显示24公里。这个便车是个货车,车上有个广东人,也是来布朗山找茶叶的,他每年要来四趟,每趟都要住一个月左右,应该是住卫东,他们的车子直接拐走了卫东寨子。问了路,百丈涯瀑布一共分三层,一二层是一条路,第三层是绕另一条土路上去。我们先到了第一层,爬过一片土田,上到水渠边上,水渠是干的,一看就知道有很久没水了。一直沿着水渠往里走,中间有倒着的竹子拦住路,但我们还是钻了过去。第一层瀑布不大,很窄。本来打算发上第二层的,路太危险,非常陡峭,没有上去。就折回上了第三层,因为之前搭便车的司机说中间层是最好看的。上了第三层,一看,这个就是平时网上的照片处,有点后悔没一开始就来这里。因为走了第一层下来有点累,不想走了,就请本地人用摩托车送我们上去的,路有点陡,摩托带不了两个人,就一次一人,分两次送上去,上去也就七八分钟时间,然后自己下来,二十元。来到百丈涯瀑布下,很凉快,我们快离开时来了几个本地年轻人,他们在瀑布下冲凉玩耍。从瀑布下来后,我们商量着,还是继续往大勐龙方向走,中途搭便车。经过了班南坎,来之前地图上标的百丈涯瀑布就是在这里,实际比卫东离得远。


http://s8/middle/638882c1xc04402d603a7&690

http://s4/middle/638882c1xc04405761783&690

http://s5/middle/638882c1xc04407b9b684&690

http://s3/middle/638882c1xc0440a0be502&690

http://s3/middle/638882c1xc0440e4adc42&690

http://s12/middle/638882c1xc04410a29c3b&690

 

到达勐囡,走几步又有一个牌子写着卫东,应该是同一个地方,我们在这里下的车
http://s9/middle/638882c1xc04412dddc28&690

http://s12/middle/638882c1xc044156f5b5b&690

http://s10/middle/638882c1xc04417937f99&690

山坡上的卫东
http://s12/middle/638882c1xc0441b36007b&690  
干涸的水渠
http://s1/middle/638882c1xc044200af010&690

http://s1/middle/638882c1xc04423d9ec60&690

百丈涯第一层瀑布
http://s12/middle/638882c1xc0442b6d4dfb&690

http://s9/middle/638882c1xc044308c5bb8&690

 

沿着宽大的红土路上到第三层瀑布,这个是路边的入口处
http://s5/middle/638882c1xc044414b9c94&690

绞杀树
http://s15/middle/638882c1xc04433e278ae&690

http://s16/middle/638882c1xc04438d54d0f&690

百丈涯第三层瀑布
http://s9/middle/638882c1xc0443c5a2418&690  

http://s2/middle/638882c1xc0443ea1bd41&690

 http://s15/middle/638882c1xc0581769a63e&690

http://s11/middle/638882c1xc0581a459eca&690

http://s8/middle/638882c1xc05814d24197&690

班南坎
http://s9/middle/638882c1xc0582d39fce8&690

 
     在从卫东到勐龙的路上我们搭了两辆便车,第一辆便车是一个面包车改装成的货车,只有驾驶坐和副坐,后面的坐位全部拆掉了,装着一件件椰奶汁,他们是到布朗山乡做销售的,还好他们愿意搭我们一程,就直接坐在椰奶汁的包装箱上。车子前行了一段路,路右边的风景开始变成原始热带雨林,车子就在热带雨林的山沟上行驶,我们感觉好像错过了好风景一样,决定还是下车步行。虽然热带雨林看的也比较多了,但是就是不想错过此时此景,还是会睁大着眼睛向雨林望过去,虽然望不出个所以然,就是想看,想看看那苍翠之间,那藤蔓之下的黑洞里是否有秘密,大自然的秘密。就像在虎跳峡面对玉龙雪山时一样,山就在面前,虽然只是花白的石头,几乎没有树木,裸露着山体,它就是会无形地吸引着你,吸引着你去找寻山中的秘密。

http://s16/middle/638882c1xc058543dc9ff&690

http://s6/middle/638882c1xc05856888675&690

http://s7/middle/638882c1xc05858dbc4b6&690

http://s9/middle/638882c1xc0585b4cb3d8&690

http://s8/middle/638882c1xc0585d9f9dc7&690


     我们坐的第二辆便车是一个东北人开的货车,来西双版纳七八年了,来时孤身一人,经过奋斗,现已有家有口。娶了个傣族姑娘,在勐龙做了房子,生了一个小孩。现在的目标是能拥有一辆小轿车,到时开回东北。他看到我们时也不觉得奇怪,因为他的爸爸做着比我们更厉害的事。他父亲来云南也有很多年了,三四年前开始他独特的旅游方式--带着锅碗瓢盆骑上三轮车走遍云南的乡镇,每到一个地方都住上一个月,慢慢品味个中的味道。云南的山,云南的水,云南的茶叶,云南的药材,还有云南的人,没有比他父亲更了解的人了。我们说他父亲都可以编一个旅游手册了。他父亲说,有一次他到了一座山下准备上去,问了一个小孩这山有多远,小孩说不知道。他父亲心想这小孩本地人怎么会不知道,还只道是小孩说谎。他父亲慢慢往上走,走了一整天,才回味过来,那小孩是真不知道,这么远,他肯定没来过。
 http://s15/middle/638882c1xc0588e6147fe&690

http://s4/middle/638882c1xc058927f0053&690

http://s12/middle/638882c1xc05896d86b6b&690

 

http://s15/middle/638882c1xc0589a283b6e&690

http://s13/middle/638882c1xc0589dea3f6c&690

http://s4/middle/638882c1xc0588a176b83&690

    到达勐龙下午四点左右,在勐龙逛了一下,盖了个邮戳。听三轮车师傅介绍勐龙有一个黑塔寺,比离这一公里的曼飞龙白塔好玩,我们也没什么力气爬山了,没去。
   

    当天坐车回了景洪,完成了在版纳的最后心愿--徒步布朗山!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