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部分南朝石刻赏析

标签:
南朝石刻宁陵石刻石刻石刻艺术南朝 |
分类: 南京文化与非遗卷 |
作者:重读南京寻访团
石刻简述:
个人不成熟的观点以为,中国古代陵墓石刻艺术之中,以南朝石刻为最,而南朝石刻之中以南京永宁陵石刻为最,南朝石刻无论从气势、灵动性、曲线形,雕刻技法皆独成一体,乃自秦之后又一无法超越的艺术杰作。
南朝陵墓石刻,在中国陵墓雕塑艺术史上,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继承了汉石刻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古希腊艺术风格。雕刻手法典雅细腻,灵动矫健。南朝石刻在历史价值,雕刻工艺,雕刻技巧,和艺术美学上来看,均代表了中国古代陵墓石刻艺术上不可超越的巅峰。
南朝石刻,只有你亲身到他面前,才能真正感受到他的魅力。
今综合前人之考证和论述,为之后赏析最准备,故先划分石刻标准:双角天禄、独角麒麟、无角辟邪作为称谓。
1、气吞万里如虎----第一个六朝石刻初宁陵
墓主简介:
南朝刘--宋武帝刘裕
正如标题所云,辛弃疾称他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的军事思想丰富,善于军事创新,其备受赞誉的“却月阵”是其军事思想的绝佳体现,为中国军事史做出过重大贡献,是时势造就的英雄。刘裕是东晋南北朝,颇有作为,成就最大,最有建树的皇帝。他所做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石刻艺术风格赏析
初宁陵是南朝陵墓石刻的开山之作,也是刘宋王朝帝陵石刻中的孤品。
初宁陵的两只神兽,分别是独角一只,双角一只,独角的一只神兽,角现已损坏。
我们先从独角的这只看起:独角神兽,独角已损,额部已残,尾巴尚存部分,颔下长须垂胸,腹侧浮雕双翼,翼前部作鱼鳞状,兵部饰六根翎毛,翼状秀美。通体饰勾云纹,极富有装饰意味。其形貌虽残,但风韵犹存,气势非凡,弥足珍奇。
1、从神兽残存的尾巴来看,和丹阳齐梁时期帝陵相似,采取了尾巴修长拖地弯曲的风格,尾巴采用了南朝早期的卷直尾作为其石刻艺术表现形式,颇有灵动美感。
初宁陵石刻因距东汉较近,显得雄浑饱满,钢铁性十足,如果注意看,会发现腿部的雕刻采用了直线方形装饰纹,给人感觉如机械装甲般的厚重与敦实。石刻腿部雕刻技法尚存不足,圆雕不够圆润,但是也许是天意,此石刻从体量上来看,并不算大,但是恰恰是这不够圆润娴熟的雕刻技法使得整个石刻给我们感觉如金刚战甲一般,让我们看到这个石刻正如看到这个石刻的主人一样,披鳞带甲鏖战于沙场之上。
此石刻头部已经残缺,但是从正面看依然可以感觉到石刻之气势。虽然不及之后朝代石刻灵动性足够强,但是开启了南朝时刻灵动性之始,此石刻鬃毛与身体连为一体,为后世石刻所采用,舌头微微吐出,从残存来看,无法窥见其完整时的气势,历经1千多年,身上纹饰依然清晰可见,胸前翎毛和后代相比要显得过于厚重。
敦实感十足,灵动性欠缺。
换另外一个石刻的头部来看
这只石刻头部细节处理作了比较详尽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残缺的那只,头部上扬更多,仿佛更有气势一些,增加了些许灵动性,从性别器官来判定这是一只母天禄,相对于公麒麟,要更加活跃一些,无论是从头部的上仰角度,还是前半部身体的S型流线,都逐步在体现活性,也许正是在为后世石刻的灵动性埋下了伏笔。
总体评价:
初宁陵神道石刻,开创了南朝石刻之首,给人的大体感觉是厚重而灵动不足,张扬而又内敛,仿佛作者想表达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如果此石刻真的确定是刘裕初宁陵石刻的话,那么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和安排,这个石刻的表现形式恰恰反映出了刘裕作为宋武帝时那种战场之上的披荆斩棘的勇猛张扬而又有治国之时的勤恳内敛。
2、萧景墓石刻-到南梁王侯石刻
这里被称为最标准的南朝石刻,南京市政府以此石刻南京市市标和市徽模板,是什么让他在众多辟邪之中脱颖而出呢?
墓主人简介:
萧景(477年-523年),字子昭,梁武帝叔父萧崇之之子,梁武帝的堂弟。少好学,长于辞令。齐时曾任永宁令,政绩显著,史称“政为百城最”(《南史·梁宗室传》)。齐永元二年(500年),封步兵校尉。萧衍代齐建梁后,封吴平县侯、南兖州刺史,加都督。后历官领军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侍中、安西将军、郢州刺史等职。他勤于政事,颇负盛名。
石刻艺术风格赏析
萧景墓前现存石刻2种3件,其中石辟邪两只,东西相对,间距约21米。西辟邪于1956年曾掘出地面,因破碎无法修复,于是又埋入原来地下。东辟邪为雄兽,原来从腰部断为两段,左前腿、底座也断,1957年5月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重修现臀部略残,身长
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南朝众多辟邪作品中,无论专家学者还是民间爱好人士,多对此辟邪赞赏有加。
南朝,在梁武帝时期发展达到了巅峰,无论是人口,城市规模还是繁华程度都堪称中国历史上的辉煌,人口上达到了百万,城市东西南北各四十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都体现出了当时之繁华。石刻艺术上也有体现。
萧景墓石刻辟邪体态健硕圆润,头部硕大,昂首挺胸,头部昂起角度恰到好处,威风凛凛,当我们来到面前时不需要多言就可以感觉到他的气势和气场,仿佛如活物一般,石刻鬃毛自然与身体相连,浑然天成,头部翎毛披于脑后没有一丝的娇柔造作,辟邪双眼突起,极富动感,犹如画龙点睛,杀气显露,神韵尤显。舌头伸出口,舌端微微上翘,显得俏皮而又不失威猛。胸部弧度处理角度恰到好处,个人以为为南梁石辟邪处理最好之代表作,故可达到面面观的艺术效果。所谓面面观则是从各个角度都能感受到石刻的灵动和美性。石刻利爪生气活现,萧景墓神道石刻辟邪尾部一改刘宋与丹阳帝陵或王侯陵的直卷尾,而采用了南京地区特有的鱼尾,石刻风化不够清晰(其他石刻会更加清晰一些)相对于直卷尾更加富有艺术观赏性与神兽的特质性,将石刻又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石刻整体采用了多种雕刻技法,圆雕、线雕、方雕多有融合却又相互映衬,在雕刻上几近完美。腹侧装饰有双翼,具有强烈的动感,造型夸张,四肢特别健壮凶猛,给人以震惊威慑之感。
南梁石刻,不同于南齐石刻的潇洒便宜,过于灵动。趋向于写实,而又重于神韵,石刻在不脱离自身原造型的基础上加以其他技法修饰,而又能烘托原有之艺术气质,为灵动与写实的完美结合。
神道石柱:
也是萧景墓的看点之一,神道石柱上的反左书也是中国现存两处反左书之一(另外一处为梁文帝修陵)但综合看,萧景墓石柱之精美要胜于修陵。
石柱在神道西侧,是南朝陵墓石柱中现存最完好的一件。通高6.5米,柱围2.48米,由座、身、头三部分组成。柱座上圆下方,上为衔珠双螭浮雕,下镌神兽纹饰;柱身圆形,刻有瓦楞纹24道;柱头是覆瓣莲花纹圆盖,顶立一只昂头向天的小石辟邪。石柱上方有一长方形柱额,上刻楷书反体“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书体俊秀,笔力雄健。因为梁代崇尚佛教,在萧景墓神道石柱方板一侧还有刻画袒肩跣足的执花叶的僧人形象的阴线画。堪称江南现有艺术价值最高的佛画,部分专家认为属于张僧繇疏体画法特征。莲盖下矩形方板两侧还有阴刻莲花图案。还刻有印度风格的三个力士托着方板,清晰可见。
石柱造型风格来看,应该是受到古希腊罗马及印度文化影响。瓜棱纹柱身到古希腊石柱风格明显,莲花宝盖造型可看到古印度佛教的影子。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瓜棱纹乃是受到汉代束竹柱的影响。从现存神道石柱来看,笔者以为两者皆有,应该为东西方文化之结合,因部分神道石柱是瓜棱纹确实和古希腊罗马的爱奥尼柱不同,有明显的竹节雕刻纹饰,也应有中国汉代文化之传承。
南朝神道石刻笔者以为是融合中华与西方文化之古今融合之大成,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关于反左书:据南朝梁时书法家庾元威在《论书》里介绍:“反左书者,大同中(534年-546年)东宫学士孔敬通所创。余见而达之,于是座上酬答诸君无不识者,遂呼为众中清闲法,今学者稍多,解者益寡。”著《宝刻丛编》的南宋陈思在《书小史》中注:孔敬通“能一笔草书,一行一断,婉约风流,特出天性,顷来莫有继者。又创为左右书,当时座上酬答,无有识者,应元威见而达之,遂呼为众中清闲法”。庾元威说“反左书”是梁朝大同年间孔敬通始创,然而萧顺之、萧景均葬于大同之前,其神道石柱建立的时间当不会相隔太久,因此,“反左书”始于孔敬通的说法显然是不准确的。实际情况是,梁朝初年“反左书”出现,大同年间盛行,其后便销声匿迹,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绝响。
萧宏墓
墓主人简介:
萧宏:梁武帝六弟,中护军,卫戍京师。天监元年(502)封为临川王,迁扬州刺史,领扬州刺史20余年大肆搜刮,有库房百间,积钱3亿,绢帛、奇珍无数。豫章王萧综作《钱愚论》讽之。武帝见其无政治野心,亦不加罪。
石刻艺术风格赏析
除了以上分析的辟邪之美之外,辟邪尾巴在南朝石刻南京片区尚属于孤立,为立体式鱼尾,显得立体感十足,而萧宏墓石辟邪阔口大张,长舌吐于胸前,目光犀利,丰满流畅,气势非凡,肢体圆劲刚毅,气势威壮,论灵动不如萧景,但是论威猛则过之。舌头不再微微上翘,少了那分嬉皮,却多了些许严肃与安静,是威猛与安静,自尊与自负,激动与沉静的结合。
萧宏墓看点是墓碑侧面有精美纹饰,也是南朝墓碑中比较少有的雕饰花纹。此墓葬碑身之花纹纹饰繁丽诡异,令人瞩目,此碑刻之花纹为中央一花盘,圆穿即为花心,两旁刻有双龙拱卫;下部莲花座上面还有摩尼宝珠,左右又各有一尊屈腿伸臂、瞠目张口、肩生火焰的胡人天神。上述图案中的布局和波斯袄教主题很有联系。从史料记载,萧宏当年算是富可敌国,喜欢聚敛财物。与之相应的是在同时期信奉袄教的栗特商人早已经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了。这样一来萧宏的财富与袄教的图案有着何种关联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萧融墓:
墓主人简介:南梁贵阳简王,梁文帝萧顺之第五子,梁武帝萧衍之弟。萧融仕齐。永明元年(483年),出任豫章王行参军。隆昌元年(494年),改任鄱阳王行参军。建武元年(494年),改任太子舍人。后改任江夏王主簿。萧懿被萧宝卷杀害后,萧宝卷下令搜捕萧懿的兄弟。永元三年三月十二日(501年4月15日),萧融被处死,享年三十岁。中兴二年(502年),追赠给事、黄门侍郎。
石刻艺术赏析:
与萧憺墓石辟邪相同,多了小辟邪,也同样可做面面观,但圆雕不足,故显得相对萧景墓石刻来讲,辟邪稍微生硬了一些,胸部曲线处理的很好,但飞翼与足部处理稍显生硬了些,石刻给人感觉略显憨厚,但是仍然不失为一处佳作。
萧秀墓
墓主人简介:梁武帝第七弟。美风仪,性方静。弱冠仕齐著作佐郎,天监初,进号征虏将军,封安成郡王,领石头戍事,加散骑常侍。复进号右将军,加领军、中书令,出为使持节都督江州诸军事、平南将军、江州刺史,迁都督荆湘雍益等九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荆州刺史,进号安西将军。任内立学校,招隐逸,颇著政绩,为南朝著名藏书家。
石刻艺术赏析:
此处石刻相对较全,其中辟邪的损毁最为轻,可以清晰见到石刻之鱼尾,但是此石刻鱼尾相对于萧宏石刻之鱼尾,所采取的并非立体雕刻法,而为平雕法,并且是南京地区南朝石刻辟邪的一种代表与引领之作,南京南朝石刻辟邪的尾巴艺术,多采用此种雕刻手法。此石刻相对来讲体量不算很大,但是却透露出了一种精致。整体处理给人感觉一种较为圆润之感。头部仰幅略显高了些,用以弥补石刻在相对体量上的不足。这里可以给我们看到南朝石刻种类的代表。笔者以为是仅次于萧景石辟邪的一处作品。
神道石柱上和梁文帝之建陵石刻选用的都是阴刻龙纹,简约飘逸,虽然不是很清晰,但是依然可以看到线条之流畅。
萧憺墓:
墓主人简介:
萧憺(479—522),字僧达,梁文帝萧顺之第十一子。天监元年(502)为荆州刺史,封始兴郡王,十八年(519)升为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军将军。普通三年(522)十一月卒,赠侍中司徒骠骑将军,谥“忠武”。史称始兴忠武王。在《水浒传》中曾被提及。
此处石刻因大辟邪头部损毁,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大辟邪的身体前半部分曲线相对于其他石刻跃动感较强。看点则是其小辟邪和那块神道碑。小辟邪虽然也有损毁,但是可以看到小辟邪的雕刻要相对大辟邪粗糙简约很多,不再像是辟邪,而是比较像我们中国传统中的小狮子的形象。
萧憺碑被誉为南碑中之绝品,也打破了南朝有帖无碑的理论。
此碑作者是南朝著名书法家贝义渊,此碑曾著录于洪颐煊《平津读碑记》、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罗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亦认为:“贝义渊书《始兴王碑》,长枪大戟,实启率更。其碑千余字,完好者三分之一,尤为异宝。”
总体评价:此石刻之美已经无法用词藻来加以形容其精美、华丽、雄壮、秀丽、其集合各类艺术造诣与一身,达到了石刻艺术的完美巅峰,堪称中国石刻艺术无可超越的巅峰之作。南朝陈,经历了南朝梁之巅峰,将南朝石刻的艺术造诣发挥到了极致,也是笔者以为南朝石刻中最完美、最精美的一套石刻艺术品。笔者以为堪称南朝帝陵之代表作。
结语:
南朝石刻,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讲,是在写实的基础上结合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将狮虎神兽之类的凶猛、刚劲、威武融合进了作品的造型,有摄人心魄之感,就体量上来看,比前汉代石刻更加的庞大,气势宏伟,且几乎都是用整石雕刻而成,自然形成了君临天下,臣服万民的皇家气度。南朝石刻的装饰手法和装饰元素变化莫测,历来就众说纷纭,飞翼卷云、蔓草火焰,束竹柱(爱奥尼柱)融汇东西而自成一系。同时融入了浮雕、圆雕、阴文线等综合雕刻技艺,综合表现了神兽的灵动、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