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民国篇--栖霞山风景区之高奇峰墓园

标签:
风景区博客主席通告无锡文化 |
分类: 南京民国卷 |
2004年,高奇峰先生的再传弟子、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欧豪年教授自海外归来,在南京航空航太大学博导郑奇教授和南京栖霞山管委会档案室徐主任的协助下,终於在栖霞古寺北麓半山腰的荒野里找到了先师祖之墓,立即联络海内外所有天风楼弟子(天风楼即奇峰画院名)共同出资20多万元重修墓园。如今,新修建的墓园面貌焕然一新,一条鹅卵石铺成的墓道,直通墓地,由德国设计师设计的墓碑背靠栖霞山,上面镌刻著再传弟子欧豪年教授亲笔题写的“高山仰止”四个大字,恢复了林森先生题写的墓碑,台阶下数十米处,高奇峰先生的铜雕像端坐在花岗岩碑上,碑上刻有徐悲鸿先生的悼辞及蔡元培、陈树人先生的悼诗。
據1936年12月28日《大公報》(天津)報導:
高奇峰公葬礼二十七日下午在栖霞墓地举行,参加者有国府代表吕超及居正、褚民谊、叶恭绰等。及院部代表来宾共千余人。孙科、孔祥熙、薜笃弼、吕超等均送挽联或花圈,林主席并亲题墓碑。二时举行公祭,由褚民谊主祭,并献花,次读国府等祭文,行礼默哀後,奏乐礼成。高榇即自祭坛移至墓穴安放後,三时行公葬礼,由吕超主祭,高女弟子张在仪献花,全体向榇行礼後,由牧师依宗教仪式主礼,最後祷告後,盖椁礼亦告成。
查1936年12月27日的《中央日报》,上载高奇峰先生公葬典礼通告,照录如下:
高奇峯先生公葬典礼通告
还启者画圣高奇峯先生毕生宣劳党国瘁力美育行昭日月学贯天人
总理每称其勤廉国人皆颂其高洁
廿二年奉行政院聘赴柏林宣展国光美化不幸积劳病发於十一月二日下午三时终沪大华医院国丧珍宝士失宗师业承
国民政府明令表扬并令将生平事积学术作品分别存备宣付史馆具仰国家追尚先哲崇奖艺宗之至意去冬同人等以高奇峯先生窀穸未安因呈请迁其遗柩於京公葬亦承
国民政府交行政院通令京市府及广东省市政府一体遵照协助保护办理本会成立更承行政院将简章名单抄交京市府内政部备案各在案高奇峯先生灵柩经於今春二月八日安运抵沪惟遗柩在粤淹渍太甚迫得亟厝沪中国殡仪馆修理刻幸整理完善而栖霞山墓域塚圹建筑亦已完成复承铁道部拨给铁棚花车送运灵柩定於本月念四日下午三时在沪海格路中国殡仪馆公祭四时移灵六时起柩自沪附挂沪锡沪锡车十时抵无锡念五日晨六时自锡转挂锡京车十一时径达栖霞起柩二十七日下午二时在栖霞公祭三时公葬特此通告高奇峯先生亲友门人及各界人士贲临会葬以崇先哲此启
袛领挽章诗词文诔
上海海格路中国殡仪馆
南京北平路
四十八号
高奇峯先生公葬委员会启
高奇峰先生于1933年11月2日在上海去世之後,由高冠天护送于同年12月12日回到广州,并於1934年2月10日12点在广州河南草芳播道会礼拜堂行礼,安葬于河南新凤凰该会坟场。其後,他的众多弟子、尤其是他的女弟子张在仪奔走呼号,声明其师高奇峰不仅是著名画家,同时又是大革命家,是孙中山领导的早期同盟会会员,是民国功臣,必须举行国葬。此议引起国民政府重视,并被采纳。这才有了1936年2月高柩由粤运抵沪、再转运至宁之事。1936年12月27日,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葬于南京栖霞山栖霞古寺旁,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先生亲自题写墓碑:“画圣高奇峰先生之墓”。
原墓碑藏于南京栖霞山半馆之内,已经有部分损坏。资料源于张智峰老师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