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民国篇--中国水泥厂旧址[中山陵水泥供应商,中国第二强水泥厂]

标签:
学校供应商旧址句容马牌文化 |
分类: 南京民国卷 |
姚锡舟来龙潭建水泥厂
中国水泥厂坐落在南京东郊龙潭镇青龙山北麓,该厂创办于1921年,至今已有87年的历史,是南京有名的老字号企业,是全国早期水泥厂之一。
中国水泥厂的创始人名叫姚锡舟(1875—1944),此人在南京的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出生于上海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失学,13岁独自出外谋生,当过童工、小贩、建筑工。由于他聪明勤奋,很快由小包工头发展起来,独自创办了“姚新记营造厂”。“姚新记”在上海建造了电话大厦、外白渡桥、和记洋行大厦,因此名扬全国,姚锡舟也被人形象地比作民国时期的“地产大亨”。
姚锡舟从自身的建筑生涯中,深知水泥为近代工程所必需的建筑材料,渐渐萌发了创办水泥厂之念头。1921年,姚锡舟联络上海金融界实业家吴麟书、陈光甫等人,集资白银50万两(姚锡舟投资12万两),在南京市郊的龙潭创办“中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9月3日,“姚新记营造厂”开始建厂,姚锡舟既是中国水泥厂的创始人,又是中国水泥厂的承建者。他将中国水泥厂厂址选择在龙潭,考虑了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第一,这里三面环山,宁镇山脉中段的大石山石灰岩含量高,又有粘土、煤厂,可就地开采原材料及燃料。第二,此地水陆交通方便,宁沪铁路从厂前穿过,距离长江又不远。第三,毗邻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产品销售市场广阔。1923年4月,中国水泥厂建成,初期,日产泰山牌优质水泥500桶。
中山陵用的是“泰山水泥”
中国水泥厂的建立,同时也实现了孙中山在长江岸边创建一个大水泥厂的愿望。孙中山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列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根据孙先生生前愿望,决定在紫金山南麓建造陵墓。姚锡舟承建了中山陵主体工程。
1926年3月,中山陵墓正式动工兴建。当时,明文规定中山陵所用的水泥必须是中国水泥厂生产的“泰山牌”水泥和唐山启新水泥厂生产的“马牌”水泥(启新水泥厂和中国水泥厂是当时中国排名第一、第二的两家水泥厂)。
气势雄伟,闻名中外的中山陵竣工后,中国水泥厂因此名声大振。而姚锡舟为陵墓工程费尽艰辛,并亏损了14万两白银。
孙中山葬事筹备委员会第64次会议决定,为姚锡舟立“陵墓建筑记”石碑。可惜此石碑后来没有建立。后来,姚锡舟为了集中精力办厂,把姚新记营造厂停办,将全部员工转入中国水泥厂。
1924年至1925年间,正当中国水泥厂开工生产的初期,由于江浙军阀战争接连不断,交通要道时常受阻,中国水泥厂厂内的水泥出不去,外面原料物资进不来,造成了严重亏损。
1927年8月24日,北洋军阀孙传芳对国民革命军发动龙潭战役,栖霞山、龙潭被孙军占据,中国水泥厂不幸成为孙传芳的指挥所。国民革命军与孙传芳军展开激战,战火致使水泥厂主要机器设备、厂房、办公楼被炮火所毁,30日,孙军败退时,厂房被付之一炬。战后,中国水泥厂经过一年的抢修才恢复生产。
1937年11月底,日本侵略军占据了中国水泥厂后,即以军管名义将工厂交付日商三菱公司所属的“磐成水泥株式会社”,生产出来的水泥沿沼用“泰山牌”商标。侵华日军占领中国水泥厂期间,不仅损毁部分厂房、机牛,还拆下不机器运往汉口。抗战胜利后,一直到蔓1945年10月,日商才将工厂归还,残破不堪的水泥厂重新回到中国人手里。
1921年8月,姚锡舟、屠述三、鲁经海等合资白银50万两,在龙潭镇创办“中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民国12年(1923年)正式投产,为国内最早建立的五大水泥厂之一。是继最早由日本投资的启新水泥厂后,我国最早的属于民族工业的水泥厂。
中国水泥厂位于栖霞区龙潭镇,是南京有名的老字号企业,也是中国早期民族工业的典型代表。现仍名中国水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