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馆藏篇--南京博物馆馆藏文物系列之商朝兽面纹铜铙

标签:
瑰宝系列之馆藏文物馆藏南京博物馆文化 |
分类: 南京史前与春秋卷 |
我国的古代乐器种类很多,根据制作使用的材料,可以分为金、石、土、革、丝、木、瓠、竹八类,称之为“八音”。其中的金就是当时的编钟、铃、钲、铙、鎛等等,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这些青铜乐器,这是宫廷中地位显赫的礼仪乐器。铙是商周时期重要青铜乐器之一。
南京市博物馆《玉堂佳器》展厅内有一件商末(公元前11世纪)的兽面纹青铜铙,高68厘米,钲长42厘米,铣距50.1厘米,重87公斤。1986年浦口永丰乡龙王荡出土。青铜铙形体硕大,满身铜绿色。铙身上大下小,为合瓦式,横截面呈橄榄形。长甬中空,与内腔相通,使用时长甬置于木架之上,击钲、鼓部而鸣响。
青铜铙两面钲部各饰兽面纹一组,并以云雷纹衬地。以粗陋的线条勾勒出兽面的轮廓,保持着以鼻梁为中心的对称排列形式,兽面双目圆睁,曲眉挺鼻,气势威武庄严。隧鼓间又有规律地排列着三组云雷纹。整个器身部布满纹饰,布局严谨,线条粗疏流畅。主纹饰兽面纹图案虽已趋于简化,但兽面部的目、眉、口、耳等特征依然有迹可寻。
我国的青铜铙最早源于夏代陶制的“陶铙”,据说是先人用来祭祀神灵,山川、湖泊、风雨、星辰,祈风唤雨的响器,因而实际上是一种通神的“礼器”。其后,陶铙先后被青铜质的青铜铙所取代。中原系统的青铜铙,其形体较小,可手执敲击,往往以大小相次、3件或4件一组的编铙出现,为组合式的乐器。南方系统的青铜铙为大铙,在长江中下游均有发现。这种独具东方文明特色的打击乐器品种。到了商代中晚期,青铜铙的制作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高级阶段,它的成熟直接导致了双音编钟的历史性突破,将一个前所未有的音乐时代推到了世界人类音乐文化的前沿。西周以降,青铜铙逐渐退出。
青铜铙除了作为乐器外,还用它们来传递一些特定的信息,用于军中传播号令。《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铙止鼓”,。注:“铙如铃,无舌,有柄,执而鸣之,以击止鼓”;《说文解字·金部》:“铙,小钲也。军法,卒长执铙”。从“卒长执铙”、“执而鸣之”等记载来看,青铜铙是“击鼓出征、鸣金收兵”中所击响的“金”,它用于軍旅,在指挥征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考古情况看,南方青铜大铙出土时几乎都是口朝上,甬在下,埋在地表下数十厘米至1米左右。而且,大铙通常是单独出土,而出土地点多在山顶或山前水边,因此,专家推测,大铙很可能是作为祭祀山川神灵的一种特殊的礼器。由于其祭祀的对象形体巨大,所以铙也往往形体硕大厚重,敲击时声音悠扬洪亮,并可在山川之间产生共鸣或悠远的回音,或可称之为“祭器”。
该件兽面纹青铜大铙气势恢弘,纹饰精美,为目前南京地区所发现的最早最大的铜铙。是研究商周时期南方青铜铙的珍贵文物,为探讨我国南方青铜铙的年代、性质和功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