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馆藏篇--南京博物馆馆藏文物系列之明功臣墓出土狮蛮纹琥珀带板

(2012-12-04 19:44:08)
标签:

系列之

物证

服饰

馆藏文物

馆藏

分类: 南京明清卷

  

我国从先秦时代开始,在华夏固有的上衣下裳式的服装上,在腰间就束有大带和革带。大带又名绅带,是用丝织物制作的,它虽然看上去比较华丽,却不适用于悬挂一些较重的物品,如玉佩等等要系在革带上。革带记即为系玉佩之带。

从唐代开始,用玉带,金带来装饰的革带,成为官阶等级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到了明朝,不同品级在纹饰和质地上更是有了明显的等级区别和规定。如明朝官服制度中所言:一品以上入阁者,大学士直至帝后可用玉带,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出现纹样。如五爪龙纹。是皇帝、皇后、皇太子和亲王等极重要的皇族成员的专用纹饰。金带:按等级制度,皇帝、皇后和皇妃着常服时可用金带。三品四品也可用金带,但在纹样上是有区别的。这些质地。纹样不同的革带不仅标明各品级的身份,同时还具有极高的装饰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古人的文化习俗和审美情理,也受到当时封建礼制的束缚和传统习俗的影响。

在南京明朝王公贵族墓葬中已出土数十条腰带,分男带。女带两类。男女带饰的区别主要在于形制大小及其风格。相对而言,男子带饰规格尺寸要大一些,并且显得较为健壮有力;女子带饰规格尺寸明显小于男带,并且显得较为精细。南京出土的带饰普遍档次较高,绝大多数是玉带,还有金带,琥珀带。金镶玉带。宝石带。南京板仓出土的云龙纹金带,蟒龙穿云图案十分精致,为明代考古发现的最精美的一副金带。

它出土于1988年,在太平门外中山王徐达家族墓和岐阳王李文忠家族墓之间的一个被施工单位掘开顶部的墓室中抢救发掘出的。虽然没有墓志,但从以孝陵为中心,中山北麓即中山之阴以及中山西麓,排葬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玉春,岐阳王李文忠。江国公吴良。海国公吴祯等开国功臣墓,成拱卫孝陵之势,墓中还出有琥珀带。玉带等珍贵文物。在明朝,当时有“贵而用事者,赐蟒”的示宠作法。足以证明该墓主人也是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有功之臣。

狮蛮纹琥珀带:明(公元1368-1644年)。198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出土。琥珀质。共二十块,采用减地浮雕方法雕出狮蛮纹,每块带板上的图案均不相同。狮子张口瞪目,或踞或跃,身体两侧绕以火焰形云纹,威风凛凛。蛮王头顶小髻,身着左衽短衣,足蹬短靴,手持火珠,身姿灵活,戏舞狮子。在狮蛮主体纹样之外,还雕有火珠,宝锭、珊瑚等杂宝辅助纹样。这条狮蛮纹琥珀带在明朝考古中极为罕见。

明代带饰纹样显现出中国古代服饰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古人的文化习俗及审美情理,也受到了封建礼制的束缚和传统习俗的影响。同时也与制作工艺和美术设计的进步有关,明代各种技术条件的成熟,促进了革带在表现手法和工艺制作等方面都达到了空前发展的水平。

在对南京出土的明代带饰进行文化审美时,应辨证地认识古代社会审美视角及视点。古代等级制度中的上层社会,既赋予服饰。妆饰以强烈而繁琐的政治色彩与功能,同时又极力讲究合乎上层社会政治和文化审视规范的美。因此,历朝历代上层社会都要根据需要继承一定的传统美饰,更要根据政治与文化制度需要变化造作出种种的现行美饰制度。例如,明代出土龙凤纹饰物,大多在豪门望族的墓葬。可见,龙凤在当时是官员和贵族身份的标志。只是到了明代晚期,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龙凤纹样才被民间广泛使用。

纵观出土的明代不同质地的腰带,集中而突出的显露出明朝妆饰艺术空前的精妙华美以及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时代风格。总而言之,明朝带饰文物的美,就在其深深根植于汉文化传统的款式美。纹样美。材质美和技艺美的高度和谐统一。丰富多彩的带饰,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于一个历史朝代的形象认识,也给今后人们的深入研究带饰文化提供了十分难得的信息量和丰富可靠的历史物证。
南京馆藏篇--南京博物馆馆藏文物系列之明功臣墓出土狮蛮纹琥珀带板

南京馆藏篇--南京博物馆馆藏文物系列之明功臣墓出土狮蛮纹琥珀带板

南京馆藏篇--南京博物馆馆藏文物系列之明功臣墓出土狮蛮纹琥珀带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