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馆藏篇--南京博物馆馆藏文物系列之东胜侯汪兴祖墓葬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板

标签:
祖墓系列之等级侯汪兴于同 |
分类: 南京明清卷 |
据说,明朝朱元璋时期的大臣们,还能根据玉带的位置,揣测出朱元璋的心情指数。当朱元璋的玉带上仰到胸部时,表明他心情很好。反之,当他的玉带下垂到腹部以下,则表明皇帝要大发雷霆之怒,甚至要杀人了。
腰带,是中国古代男子的重要服饰,不同的材质,显示出佩戴者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尤其是明朝时期,朱元璋作为开国之君,对腰带的使用制定出严格的规定,上朝的时候,只要看他腰间系的腰带,便知道是什么品级的官员了,有点像今天军人戴的官衔徽章,不可胡乱佩戴。
现在,我以明代开国功臣汪兴祖的一条玉带为例,大致讲一下明代官员是如何根据品级来系腰带的。
1970年10月,南京中央门外张家洼附近的农民,在农田里平整土地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古墓。接到报告,当时的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考古人员迅速赶赴现场。根据墓志得知,此墓的主人是明代开国功臣汪兴祖。
过几天的发掘,专家从汪兴祖墓中清理出:方胜形金胜件和云托“日”字形金饰件等金银器、12件大小基本相同的官窑盘瓷器、一组“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板”等多种珍贵随葬器物共74件。
消息传出,一时震惊中外。故宫博物院主动提出,要用一堆明清瓷器交换两只官窑盘。前段时间,故宫意外破损的那只盘子,就是当年从南京市博物馆换走的两只官窑盘中的一只。
然而,在汪兴祖墓出土的器物中,最令人称道的,还是如今陈列在南京市博物馆《玉堂佳器》展厅中的这组“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板”。
带板,也称为“带銙(kuǎ)”,因为玉不可以弯曲,所以先要制作成一块块的扁平玉带板,才能串穿成玉带。
玉带板一组共14块,每一块的长度在3到8.8厘米之间,宽度在4.2到7.9厘米之间。用纯洁滋润、白如凝脂的和田玉雕刻而成,主要带板的纹饰采用钻孔镂雕法,以重叠的层次,巧妙安排纹饰,在方寸之间,表现出龙在云纹中上下盘绕的威武神态。
在雕琢上,龙首雕琢的尤为精致,无论是须、眉、髯、鬃,还是角、鼻、唇、颚,都以传神的刀法,灵动的线条,准确地表现了出来,尽显龙的威严之态。
龙的周围饰以灵芝状祥云纹,巨龙在云层间穿越,栩栩如生,饱满而不失玲珑,大有宋元时期的玉雕遗风。作者以独具匠心、轻快流畅的刀法,把云龙纹雕刻地出神入化,表现出很高的艺术造诣。
14块玉带板,每一块都精雕细琢,玲珑剔透,堪称中国古代玉雕工艺的杰作。把这些精美的玉带板镶缀起来,就是一条彰显着富贵与地位的玉带了。
明代出土的玉带,大多是素面没有纹饰的,像这汪兴祖墓出土的这条玉带,不仅用了华丽的金托,上面还雕刻了如此精美的云龙纹。在南京地区明代王公贵族墓葬中,仅此一例。按照明朝的规定,只有皇家才能使用龙纹装饰。汪兴祖到底有着怎样显赫的地位,能够佩戴这样显贵的玉带呢?
少年时期,汪兴祖是朱元璋部将张德胜的养子,一直跟着义父南征北战,小小年纪就立下不少战功。1360年6月,养父张德胜在一次战斗中阵亡后,22岁的汪兴祖就继承父业,统领着义父原来的军队,继续追随朱元璋攻打元朝十余年,为明王朝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受朱元璋的赏识。
明朝初年,汪兴祖先是攻克汴梁、洛阳等地。后跟随大将徐达,攻占德州和元朝首都。不久后的1371年,汪兴祖和傅友德合兵攻打四川时,不幸中飞石阵亡,时年33岁。消息传来,朱元璋非常悲痛,追封他为东胜侯。
战功赫赫的汪兴祖,年纪轻轻就战死沙场,实在让人不胜唏嘘。专家认为,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会陪葬这么精美的玉带。腰带,对于中国古代男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服饰之一,它不仅有实用价值,还象征着男子的身份地位。
腰带的产生,与中国古代服饰密切相关。古人穿着长袍,腰间必须系带,如果不系带,会被视为无教养、轻礼仪的表现。唐代之前的腰带,以皮革腰带为主。到唐朝时期,朝廷把皮革腰带做为官服,用以标志官阶的高低。
历史上最早的玉质腰带,始见于北周时期,最初只是在腹前正中的腰带两端连接处加玉质带钩,后来发展为围绕带面缀镶一圈镂雕花纹的片状玉块,成为身份的特殊象征。
因为玉带所代表的特殊意义,古代皇帝常常把玉带作为贵重礼品,赏赐给有功之臣或自己喜爱的大臣,“以示异恩”。如宋代的神宗皇帝,就曾经在收复失地的胜利喜悦中,兴奋地把自己佩戴的一条玉带当场解下来,赏赐给了有功之臣王安石。
依据明朝规定,汪兴祖出土的云龙纹玉带,是明代一品官员佩戴的,标志着尊贵的身份和地位。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出土于南京太平门外板仓的这组明代云龙纹金带板,是明代三品官员佩戴的。跟它同墓出土的一组狮蛮纹琥珀带板,在明朝考古中极为罕见。
让人奇怪的是,明代官员的腰带上,装饰上20块带板之后,就变得相当长,而官员们腰腹一般没有那么粗。那么,明朝腰带是怎么个佩戴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