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重读南京寻访团
重读南京寻访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131
  • 关注人气:3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陵明清篇--太平门缺口城墙碑刻[东界\西界]

(2012-10-18 12:48:09)
标签:

曾国藩

天京保卫战

天堡城

地堡

城墙

文化

分类: 南京明清卷
太平天国时期,在龙脖子处建地堡城,与在钟山第三峰(今紫金山天文台)的天堡城,相互呼应,是保卫天京(今南京)的重要堡垒。
    太平军在龙脖子隘口构筑了地堡城,有石垒三座,护垒壕沟三道,壕外栽梅花桩十余层,内筑坚固的炮台,派遣富有战斗经验的广西老战士驻守。由于地堡城依山傍水。紧靠城墙,以城护营,扼守要隘,以营护城;且与天堡城声息相通,互为犄角,使清军无法接近城根,对确保天京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1862年05月以后,太平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天京保卫战,在沿城要塞相继失守以后,太平军凭借天堡城和地堡城的有利地势,浴血奋战。1864年02月28日,天堡城失陷,太平军失去了至关重要的制高点,城外的军事要塞仅剩下地堡城独撑危局,天京保卫战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太平军凭借地堡城的深沟坚垒,顽强抗击清军的进攻,连续破坏清军逼近城墙挖掘地道炸城的图谋,坚持奋战了4个多月。1864年07月03日凌晨,清军四千余人乘夜分兵偷袭,夺占了地堡城,天京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不久即告陷落。

  目前地堡城遗址内,尚存一条东西走向的壕沟,长达百米,深约三米,宽约五米,地面四处散落着当年修筑地堡城石垒的大石块及残破的石构件等。 
    1864年07月03日,清军攻战占地堡城后,于07月19日中午,在龙脖子处炸开南京城墙十五垛,计二十余丈,蜂拥入城,攻陷了天京。

  同年十一月,湘军统帅曾国藩令人重修龙脖子这段城墙缺口,并立碑纪事。曾国藩撰写的石碑镶嵌在太平门缺口处新修城墙内侧朝南的城墙中间。碑高183.2厘米,宽76.6厘米,碑的四周还镶着条石边框,碑文日:“道光三十年,广西贼首洪秀全等作乱。咸丰三年二月十日陷我金陵,据为伪都。官军围攻八年不克,十年闰三月师溃,贼势益张,有众三百万,扰乱十有六省。同治元年五月,浙江巡抚曾国荃率师进攻金陵,三年(1864年)六月十六日于钟山之麓用地道克之。是岁十月修治缺口。工竣,镜石以识其处。铭旧:‘穷天下力,复此金汤,苦哉将士,来者勿忘。’曾国藩记并书。”这块碑由于处于军事警戒区内,所以一般人无法看见。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曾国荃派人修复了太平门东侧与龙脖子之间另一段当年轰塌的城墙。工竣后在这段新修城墙外侧朝北的城墙中间,安放了四块石碑。中间略大一块修城记事碑文:“光绪十二年(1886年)岁次丙戌孟夏月,奉宪委修太平门东首城墙一段,计十五丈,善后工程局委员运司衔江浦知县长沙黄国忠重修。匠头:孙克明、王永发、耿有福”。在新修城墙的东西两端,各嵌石碑标明“东界”和“西界”,其中“东界”二刻,“西界”一刻,“东界”为什么嵌入二刻石碑呢?似乎是个不解的迷。 

金陵明清篇--太平门缺口城墙碑刻[东界\西界]

金陵明清篇--太平门缺口城墙碑刻[东界\西界]

金陵明清篇--太平门缺口城墙碑刻[东界\西界]

金陵明清篇--太平门缺口城墙碑刻[东界\西界]

金陵明清篇--太平门缺口城墙碑刻[东界\西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