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明清篇--玄武湖之武庙闸

标签:
孙皓东吴武庙玄武湖南京市博物馆文化 |
分类: 南京明清卷 |
















武庙闸设在武庙东侧北端,明初在修筑城墙时,在墙基里预埋涵管,设闸引玄武湖水入城,当时叫通心水坝。入水处在解放门东的玄武湖边。故又称玄武湖大闸。是引玄武湖水进城,以控制珍珠河水位的一座节制闸。这个闸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早在三国东吴时期,这里就是东吴大帝孙权用来引湖水入城,以后吴主孙皓为了引湖水入宫,又加扩建,当时称北水关。第二个特点闸身既长且深,闸本身长宽各7.5米,方井深为85米,穿城管道名“灵福洞”,1954年修闸时测知其总长度为1439米,其中铜管103节(每节长0.85米),铸铁管37节(每节0.82米),管径均为0.92米,工程实为巨大。第三个特点是科学,此闸原有两个入水口,为了减缓水流冲击,两边砖墙乃至整个水道都呈“之”字形弯曲,尤其精巧的是在闸口都装有纹刀,刀随水流而转;用以切碎随湖水而来的湖草,防止闸口被堵,又可防敌潜水入城.
1971年为了疏通管道,拆除了原有100多节铜管和铁管,改为永久性水泥通管,并修改了原进水口,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武庙闸体原件现保留在南京市博物馆内,对研究600多年前的水利以及冶炼技术等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 武庙闸600多年来对南京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改建后的武庙闸,水孔增大,进水量增加,对防旱排涝作用更加明显。
武庙闸在解放门内侧玄武湖边,是玄武湖入城的主要水口。该入水口最早建于三国东吴,孙皓引湖水入宫城。南朝刘宋时,又开挖大窦引湖水进入御花园“乐游苑”。明太祖朱元璋筑南京城墙时在此建“通心水坝”。清代同治年间,因大闸靠着武庙而被称为“武庙闸”。
前一篇:梦回六朝篇--玄武湖之闻鸡亭
后一篇:梦回六朝篇--玄武湖之玄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