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明清篇--万福寺遗址(名僧塔林)

标签:
吴帝塔林万福寺中山陵园观音殿 |
分类: 南京明清卷 |
金陵万福寺位於锺山小茅峰南.原有三茅殿
观音殿.吴帝殿及山门.寺院旁辟有名僧塔林
这些髙僧生前濳心修行.生活简朴.乐善好施
深受门人弟子崇敬.抗战期间万福寺被毁.名
僧石塔散落山林间.1993年7月中山陵园将散
落的石塔收集整理.复原重新竪好四座石塔
分别是万福寺始祖端如方公.十三世祖寳霞
熙公.十四世海谷基公.十五世祖之然介老和
尚灵塔(梵语称塔婆).供後人观曕
万福寺应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抗战爆发后,它毁于日军战火。据詹天灵的研究,万福寺里曾经有一座吴帝殿,里面可能供奉的就是东吴大帝孙权,而寺庙里供奉这位三国枭雄的现象在南京古代寺庙中极为罕见。
1、塔林简介
青年路北侧,有万福寺塔林的介绍如下:
“名僧塔林
塔林位於紫金山小茅峰原萬福寺旁,現有四座石塔,分別是萬福寺始祖端如方公、十三世寳霞熙公、十四世海谷基公、十五讠丧世之然介老和尚的墳塋(梵語稱‘塔婆’),他們生前潛心修行生活簡樸,樂善好施,深受門人弟子的崇敬。
萬福寺民國時曾作為孫中山奉安紀念館陳列各方贈獻的禮物。抗戰時被炮火摧毀,各僧石塔散落林間,中山陵園管理處於1993年7月將石塔整修復原供登山遊覽觀瞻。
一九九五年八月,中山陵園文物處撰及書寫立石。”
2、端如方公舍利塔
其中,位于万福寺建筑遗址后方的塔林最东面的、万福寺建筑基址北侧、青年路南侧、让之然公舍利塔东,是端如方公舍利塔。
塔南壁刻:臨濟萬福堂上開山第一代始祖上端下如方公老和尚之塔(“方”与“公”之间还有个明显的“一”字,误刻?);
东壁刻:“嘉慶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三日辰時立”;
西壁刻:“歲次已亥正月望日申時,後裔來孫滿福、晜孙夲真、仍孫覺岸、雲孫了塵、耳孫悟修、悟通重建。”
与塔林的其他几座舍利塔相比,该塔缺少了覆莲台座上的一段用于刻朝向的石构建。
3、宝霞熙公舍利塔
位于塔林最北面、在青年路北侧道边、《名僧塔林》介绍旁,是宝霞熙公舍利塔。
该舍利塔前有墓门,后有墓圹,形成一处独立的墓园。
塔南壁上部刻:“萬福堂上第十三世上寳下霞熙公老和尚之塔”;
上款刻:“前清道光十七年丁酉二月二十二日吉時生”;
下款刻:“民國五年丙辰八月二十一日酉時圓寂”。
塔南壁下部刻:“壬山巳向”。
4、海谷基公舍利塔
位于塔林最西面、青年路南侧,让之然公舍利塔西南侧,是海谷基公舍利塔。
无墓门、墓圹等物,立于山林中。
塔南壁上部刻:“萬福堂上第十四世上海下谷基公老和尚之塔”;
上款刻:“道光庚子年十二月初六日吉時生”;
下款刻:“光緒丙午年十一月初三日辰時歿”。
南壁下部刻:“亥山己向,徒孫徹 扎/明/亮/底 敬建”。
这几位立碑人,在之后介绍的让之然公舍利塔铭文中还能看见。
5、让之然公舍利塔
位于塔林正中、青年路南侧、端如方公舍利塔西侧、海谷基公舍利塔东北侧,是让之然公舍利塔。
墓园外部围有墓圹,墓园入口进入,依次设有供台(?)、墓碑及舍利塔,形成一处独立的墓园。
这也是现存塔林中保存最完整、碑刻数量最多的一处墓园,当为重中之重。
墓园内,舍利塔前有一石台,上刻“衣缽流傳”,不知佛教界如何称呼此物?
石台后是墓碑,上刻《清故讓之禪師塔銘》。
后查资料时,未能找到公布的该碑文拓片及全文,现将当场逐字抄录碑文公布如下:
“二品銜前江蘇淮揚海兵備道翰林院編脩加五級謝元福撰并書。
禪師讓之,俗姓周氏,名鳳高,揚州窶人子。幼失乾蔭,零丁孤苦,母氏撫之,依叔為活。鎖尾之狀,極於生初,/饘粥之求,□於朝夕。稍長居肆,學為貿□,不耐群碎,逃而他往,道路顛沛,南北轉徙,以是因緣,備諸苦惱。/會軍官王姓,邂逅逆旅,撫以為子,愛若所生。延師于家,日授章句,自時□後,迺有定居。身既即安,念母良/切,歸詢鄉人,蹤跡得之。毛裏之愛,久別而益親,天性之恩,弱齡而已篤。□越一歲,母氏長逝,王解兵柄,尋/亦他適。俯仰天地,一身孑然,踽踽涼涼,靡所投止。歷思疇曩之遭,遂懷□世之志,披剃於鍾山之萬福寺,/禪師時二十有三齡矣。沾泥之絮,擬其禪心,明鏡之臺,遜其佛性。齋魚粥鼓,參叢上之乘,塔雨鈴風,契無/生之旨。旋返邗水,營葬二親,愴念劬勞,悲痛次骨。負土既畢,行腳遠歸,□脩之餘,嗜善若渴。湘人譚某,病/即危殆,凡諸逆旅,無敢留止。閔其孤苦,毅然館之,或懼貽累,怵以危語,心不為動。譚亦尋逾,又嘗假宿鄰/寺,會失珍物,橫被竊鈇之誣,默希還牛之美。嗣得主名,咸推長者,益其□菩提之心,忘人我之相,慈悲濟/度,□礙胥無,煩惱屏除,寵辱何有,信乎全空,五蘊獨證之,三途者也。時月潭長老,方唱宗風,志心皈依,傳其/衣缽。建業人士,交相引重,歷邀卓錫,疊主精蓝,前後所止,曰妙相庵,曰顏魯公祠,曰曾文正公祠,曰鼓樓,/最後乃之府城隍廟居焉。適丁饑嵗,哀鴻可憐,爰煮淖糜,以餉飢者,仁漿義粟,遍乞於檀,施食德飲,和頓/甦夫,溝瘠負一粒而趨,渾忘螻蟻之力,活兆人之衆,遂成邱山之功。事聞有司,羣嘉其志,秣陵行省,流民/萃止,隆冬施賑,嵗以為常舉,以委之賑事咸辦。雖積勞而成疾,仍矢志而不移,都其所全活者,奚啻恒河/沙數。功行既積,因果斯證,屢于夢寐得見,諸佛現金身之丈六,接引而來,超法界之三千,解脫而去。示疾/未久,坐化奄然,光緒二十六年三月初六日未時也;生於道光二十六年五月初八日戍時,世齡五十有/五,僧夏三十有五。法徒印空剃染,徒徹清、徹明、徹亮、徹扎、徹底、徒孫體德、徒曾孫用慈,奉遺骸於是年閏/八月初八日辰時,葬於鍾山萬福寺之西原。圓寂之先,自為行述,歷紀身世,四言琅琅,至是諸弟子持以/乞銘,銘曰:即空即色,世界浮漚,如泡如影,形骸贅疣。寂滅虛無,象禮之脩,身且不有,名復奚求。獨其功德,與世長留,/百千萬衆,銘德悠悠。逃儒歸釋,所惡比邱,如禪師者,抑又何尤。依依陵石,鬱鬱松楸,書之貞石,以諗千秋。/
上元龍杏波敬鐫。”
墓碑后即是舍利塔,南壁上部刻:“善僧塔”;
上款刻:“光緒二十六年閏八月榖旦”;
下款刻:“湘鄉王肇鴻敬題”。
南壁中部刻:“萬福堂上第十五世先師上讓下之然公老和尚之塔”;
上款刻:“道光二十六年丙午五月初八日戌時建生”;
下款刻:“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三月初六日未時圓寂”。
舍利塔中部为六棱柱型,除正面刻有塔名外,沿顺时针方向的其余五面上,刻有禅师生前《行状》碑文。
第一面碑文,因方向朝西,大概是常年受西晒的原因,碑文漫漶不清,不易辨识,只有待日后再访再读。
第二面碑文:
“為余述當年折獄夜妙相庵,事妙相庵諸和尚,昔日卓錫/之所以遊人涉訟者也,由是知有和尚名。洎余寓龍蟠里,與和尚咫尺相望,每朝夕過從,和尚語故/訥,無所談論,故不之奇也。旁近有楊氏店,夲虧,拆除日將自盡,忽諠,傳/室西北隅擁出錢文,咸以為異,遂不死,傳者益神其說明。/年余,游顏魯公祠,佃人宋三為余言:和尚每年虧欠,去年/除夕剩錢五千數百緡,令我陰送楊家,勿為人言。余心識/之,頻遇僧舍,則見流落不偶、旅病無歸之人,下榻滿室,詢/”
第三面碑文:
之,輒有四五年居此,莫名一錢者余,由是奇之,是年冬,大/雪平地積深五、六尺,飢者益寒,先是甯城每屆隆冬,當軸/賑米,散放貧民,里書因緣,為奸貧者至無所得,又以雪深,道殣相望。和尚慨然曰:“此而不救,將無可救之人矣!”乃羅掘所有,僅米六石,遂煮糜粥,擔食貧民。米且盡,不知所為。余因請於當路,且倡言於衆,聞者感動,錢粟源源,捐濟不/竭。泰伯虞孝廉馬鍾山廣交益助/之時,擔散各街,全活/甚衆當軸聞而賢之,明年亦知賑米多弊,遂改設粥廠矣。/”
第四面碑文:
“和尚以粥廠,雖改老幼廢疾之人,勢難擠以益推廣所為,且施醫藥、散棉衣、設義塾、備棺材諸善舉,次第推行逾年,/而普德寺兩次賑粥;又逾年,而青龍山賑粥,食者至萬餘/人。如是,上自官紳,下至婦孺,城鄉內外,無不知和尚名。今/山西撫部黃岡李公守郡,時聞其賢,使奉郡廟,嵗入香資,/盡付善舉,不足則不惜借貸以益之。今都轉柯公,相繼為郡,尤扶掖備至,和尚故能盡心推廣善舉。其後,太守劉公/暨歷任元甯,各賢侯每嘉歎不置,以為地方得此善僧,貧/民攸賴然。期間,龍王廟兩次賑粥以食,難勇全活尤多。/”
第五面碑文:
“兩江都督劉公,暨兩協各率伍,至今稱道。近且創設暫樓,所由□正街火神廟四遷至於朝陽門外之萬壽寺,又設保幼局,延師以教雇工,以養章程,乃益美備,然後知和尚/之施德於人,積善於己,尚未有艾也,余方欲請於張季直/殿撰列高僧傳,今觀其小照而敘其實事如此。”
南壁下部刻:“壬山丙向”以及“徒徹 扎/明/亮/底 敬建”。
说明:
由于碑身断作两截,后虽经粘粘修补,然断口部位四周字迹多不易辨识,另因风化磨损以及个人不识字迹等,均用“□”表示。
因才疏学浅,简单标注句读,必有诸多不当,望方家不吝正之。
、塔林所见其他
2012年12月7日,余自14时46分到此,随后便开始辨识、抄录碑文,直至117时21分太阳下山时止,期间不时有登山游人路过,好奇驻足看我抄录,亦成一景。
当时,让之然公墓园正在进行维修,两位师傅正在堆垒墓圹。
我在其中抄录碑文,适逢监工前来视察,要求墓圹上方必须用大石料,不得因图省事而用小料碎石砌筑,理由是大料气派美观,符合新挂牌文保单位之形象。
工人疑惑,没有大料该怎么办?
领导就是办法多,答复好办,去塔林南面的寺庙基址上随意取用,尽是大料。
说完才突然发见,还有我这么个生人在此,又往回找补,对工人说道,用多少取多少,别从基址上拿,到边上找滚落下去零散的现成石料,算是废物利用。
最后这句话明显是对我这个外人强调的,虽然表面看来并无伤大雅,属于拆旧盖新。
想当年纯庙因大料有限,想出了拆取明陵大料修缮清陵,而后再用小料修补明陵的办法,尚为世人所抨击。
其实,从考古中所见三代城址或史前遗址,多有石块垒筑的围墙形制,下部用大块齐整石料,上部为细碎小块石料,自古以来均是如此,当然现代工艺要求苛刻点是好事。
石头那么重的家伙,还要挑大块料,塔林的南面即是万福寺建筑基址,是块滑落自然会顺南坡往山脚下滚,从地理情况上分析,工人选取石料自然不会干舍近求远的傻事。
但还是认为,此举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之行径,他日若要修复万福寺,又该如何?!
若相关部门真欲修缮,就应当拨款另行订购与之相匹配的石材。
、十五世老和尚法名小考
之前提出的三点疑问,这也就引出来最后一个,就是现存塔林中,属于万福堂第十五世本尊的法名究竟是什么?
主要存在“讠丧之然介”、“之然介”和“让之然”等不同说法。
写作此文,自然需要查询一些资料,遗憾的是,公布的有关万福寺资料不多,仅见《名僧塔林》和《南京寺庙史话》中有零星记载。
1、“讠丧之然介”说
见于园方所立《名僧塔林》介绍碑,上刻“十五讠丧世之然介老和尚”。
显然,这个“世”字刻错了位置,当位于十五之后。
那么,这里记载地其实应为“十五世讠丧之然介老和尚”。
‘讠丧’这个字,不认识,后来查字典也没找到,先放在一边。
可为何在前几代法名都是三个字的情况下,怎么到这一代搞特殊化取了个四字的法名呢?
、“之然介”说
见于南京出版社2003年版《南京寺庙史话》一书。
书中记载为“十五世之然介老和尚”。
按其出版时间晚于园方立碑时间,故推测其依据的是园方介绍,因“讠丧”这个错字不存在,编辑时便省略掉了,继而将十五世老和尚的法名演绎成为“之然介”。
由于此书为正规出版物,从而这一说法于后来所涉及的新闻报道中被广泛引用。
、“让之然”说
前两说,由于记载各不相同,相互不能印证,因此不足为凭。
万幸地是,相当于第一首资料的老和尚的墓碑及舍利塔,经过一百多年的岁月洗礼,依然立与遗址处,且名讳处字迹清晰,可以比对。
由谢元福撰书、龙杏波镌刻的《清故讓之禪師塔銘》上,清楚地显示老和尚的尊称为“让之”。
按我国传统称呼三字人名或尊称长者,至今仍有只念前两字之习惯,例如“赵朴初”则尊称为“赵朴老”、“黄任之”为“黄任老”等。
据此,“之然介”说就显然不成立。
墓碑后的舍利塔上,老和尚的法名处更清楚地刻着“上让下之然公”。
两相结合,故老和尚的法名应为“让之然”;上两说中的“介”不知何所依,恐为“公”字之讹误。
原本以为贴上几张照片,抄录一番塔铭即可完成的帖子,未成想扩展成了一通长篇大论。
未考古前,需先考今,今是相对于具体考古对象而言,今尚混乱,何谈考古!
参照老和尚的舍利塔上所录《形状》中之言,
虽说都想发扬雷锋精神之一,做好事不留名,可终究没有不透风的墙,知情者总会有心里藏不住秘密的时候,要对他人言讲宣传,不能总是让好事不出门,而丑闻传千里吧。
老和尚一辈子青灯古佛,积德行善,不图回报,百年之后,徒子徒孙们的愿望无非也就想让祖师爷的大名能够流传千古。
哪里料到,时隔不过一个多世纪,竟然在其墓碑、塔铭均保存下来,且上面刻铭基本清晰完整的情况下,其法名却难逃被今人不断地以讹传讹的悲惨命运,变得面目全非了。
无文字记载的史前,作出任何推断均会有很大困难;但有文字所载的史料,辨清每一个字是最基础的。
让我们在登山之余,瞻仰万福寺遗址(高僧塔林)的同时,也能还老和尚一个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