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唐宋篇--燕子矶之酒樽石(李白)

标签:
李白燕子矶醉石酒樽英帝国主义文化 |
分类: 南京唐宋卷 |
出御碑亭前行至伸向大缸的矶头,呈现在眼前的是形状各异的砾岩,错落层叠,凌空峭立,倍感险峻,中有.石,内凹外圆,酷似古代酒樽,故名“酒樽石”。
这个天然形成的“酒樽石”,与“斗酒诗百篇”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流传着‘段令人神思的故事。
唐代,李白曾多次来到南京,他在南京期间,几乎游遍了名胜古迹,留下了十多篇诗作。如《永王东巡歌》、《登金陵凤凰台》、《金陵酒肆留别》、《夜下征虏亭》、《劳劳亭》等等。李白还多次乘船,饱览江景,或对月当歌,或送别友人。如《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诗云:“解我紫衣裘,且换金陵酒;酒来笑复歌,兴酣乐事多;水影弄月色,消光奈愁何;明晨挂帆席,离恨满沧波。”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中云:“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会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今人
长忆谢玄晖。”他在《把酒问月》诗中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江水,月亮与酒,在李白的脑海中,酿造出一首首芳香醇浓的诗篇,表现出诗人浪漫高远的情怀。
正因为李白对大江、月亮与酒有如此浓厚的情怀,在一个月白风清的秋夜,他又泛舟江上,登临燕子矶,独览月夜江天,徘徊于酒樽石旁,对江酹月,把酒问天,酒酣之际,在崖壁上挥毫题了“吞江醉石”四个大字,留下了千古佳话。有人认为,这是李白把燕子矶比作欲醉的巨人,以酒樽石为盏,长江水为酒,欲醉吞长江,以此神绘了燕子矶三面环水、兀立江中的雄姿。笔者认为,李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仙”,又是一一位“斗酒诗百篇”的“酒仙”,他登临燕子矶头,立于江天之间,面对如此壮观美景,酒兴大发,豪情满怀,权且以酒樽石为盏,以长江水为酒,一醉方休,故题了“吞江醉石”四个大字。
天上人间,人耶仙耶,完全符合诗仙兼酒仙的豪放情怀!此后,李白在采石矾酒酣捞月,把自己溶于江月之中,仙逝而去,正是这种情怀的延续。
李白题壁的“吞江醉石”四个大字,虽宋留存,却有诗可证。清代诗人华长卿在《登燕子矶观大江游永济寺至上台洞》一诗中写到“吞江书醉石”,诗云:
燕子矾头望,波涛日夜流。
吞江书醉石,铁锁系危舟。
撒手悬崖峭,皈心古洞幽。
梵宫遭劫火,僧尚恨夷酋。
这首诗写于1 8 4
6年,清道光2
6年,即英帝国主义侵略军侵犯南京后四年。燕子矶遭“夷酋”的焚烧、毁坏、掳掠的罪行,历历在目。诗末二句,是诗人及永济寺僧众对英帝国主义侵略军侵略罪行的憎恨和控诉!





长忆谢玄晖。”他在《把酒问月》诗中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江水,月亮与酒,在李白的脑海中,酿造出一首首芳香醇浓的诗篇,表现出诗人浪漫高远的情怀。
天上人间,人耶仙耶,完全符合诗仙兼酒仙的豪放情怀!此后,李白在采石矾酒酣捞月,把自己溶于江月之中,仙逝而去,正是这种情怀的延续。





前一篇:金陵明清篇--弘济寺及其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