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陵明清篇(走过民国篇)--曾国荃祠堂(蒙藏委员会旧址)[南京首发]

(2012-08-26 16:30:00)
标签:

曾国荃

南京

蒙藏委员会

曾公

光绪帝

文化

分类: 南京明清卷

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成立于1929年2月1日,直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负责掌理蒙古、西藏地方的行政及各种兴革事项。其内部机构设有总务、蒙事、藏事三处,以及秘书、编译、调查、会计、统计、人事等室,并设有顾问和专门委员若干人。蒙藏委员会坐落在白下区九条巷8号(原为曾公祠4号)曾公祠内,这里原是清朝政府为纪念湘军首领曾国荃(1824-1890年)而建立的祠堂,曾公祠大约建于1890年,为三进砖木结构的清式建筑,坐北朝南,长99米,宽51米,占地面积5049平方米。第一进面阔五间,前墙为一座高十余米的“八”字形雕花砖砌牌楼,庑殿顶,小瓦屋面,檐口下为砖雕斗,牌楼中嵌竖额,原书曾公祠三字,已被磨去。牌楼前接有方形的水泥门廊,以二根爱奥尼亚风格的圆柱支撑,显系民国时期加建,用作避雨遮日。第一进之后,院子的东西各有五间偏殿。第二进面阔五间,为正殿。第二进之后,院子的东西各有七间厢房,进深、面阔较小。第三进为大殿,面阔五间,22.5米;进深九檩,14.5米。硬山顶,小瓦屋面。院落本用青石铺面,较四周房屋为低,现已填平。大门外有石狮一对,原有照壁已不存在。全部建筑保护较好,基本完整,未改原貌。1929年2月1日,蒙藏委员会成立后就设在这里。抗战爆发前,蒙藏委员会西迁。日本投降后,蒙藏委员会迁回南京曾公祠原址办公。这个祠堂是曾国藩九弟曾国荃的祠堂。清末,曾国藩和曾国荃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曾国荃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光绪十五年推恩加太子太保,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曾国荃死于任上,死后,光绪帝赠他为太傅,赐忠襄。为了纪念这个大清国的有功之臣,光绪帝下旨建了曾公祠。”近代史研究专家陈宁骏说。曾公祠并不是曾家后人自己建造的家祠,而是皇帝恩赐的功臣专祠。因此,这样一个祠堂处处显示出皇恩浩荡,当年整个九条巷的北面应该都是曾公祠的范围吧,从客房、厅堂、厢房到庵堂,加上后花园,曾公祠可以用“富丽堂皇”来形容曾家最后的守祠人去了哪?既然是祠堂,就一定有守祠人,那么谁是曾国荃公祠的守祠人?守祠人是一户什么样的人家?曾国荃的后裔们在里面住过吗?了解到,曾国荃的直系亲属如今分散居住在北京、台湾和美国,他们也会惦记南京的曾公祠,到南京看过几次。功臣专祠是有特别讲究的,一般只放功臣一人,经过皇帝恩准,功臣夫人去世后,牌位也可以放进去。每年祭祀的时候,家人可以参与祭祀,但春秋两季,都由地方官组织祭祀。祭祀的时候,要摆放猪头、羊头,还要摆放五种果品,祭祀完,这些祭祀品要吃掉。”近代史研究专家刘刚介绍t话虽如此,曾公祠还是特设有家眷居住的厢房的。“曾公祠现在剩下三进,前面两进是客房,后面一进是祭堂,也就是供奉曾国荃牌位,遇到重大活动祭祀他的地方。两边是厢房,那才是住家眷的地方。”记者联系了曾国藩研究会的专家胡卫平,他和曾国荃的后人一直都保持着联系。“曾国荃的后人们曾经多次‘拜访’自家祖宗祠堂,但每次都不惊动校方,都是悄悄地来,默默地走。我听曾国荃的后人讲,一直住在曾公祠帮忙料理祠堂的并不是曾国荃的直系亲属,而是他的一个远房穷亲戚。当时,好像是这个穷亲戚没有地方住,就让给他家住了,一来可以解决住房问题,二来正好可以看守祠堂。”但这个远房亲戚在曾公祠住了多长时间、怎么离开的?没有人知道。虽然曾家后人没在曾公祠住过,不过,说起曾国荃其人,胡卫平却笑了:“其实,曾国荃是一个幽默、很有诗气的人,这个人心肠也不错。曾国荃在山西任巡抚的时候,正好碰上大旱,老百姓家里没钱没粮,于是曾国荃就把家里的钱都拿出来,救了很多老百姓。曾国荃在南京指挥湘军也非常有办法,他不作什么忠于皇上之类的训话,也没有繁琐的规章制度,只有两条:一个是打仗时,所有官勇都要给他死命地打,不肯出力的或者贪生怕死的,就地处决;二是打完胜仗后恣意享乐:野战打赢特别是攻下城池后,让勇丁快活三天,一概不问,三日过后再禁止。尽管曾国藩对曾国荃‘快活三日’的做法十分不满,但在当时却非常管用,也使得曾国荃带领的那些人成为湘勇中最能征惯战的一支部队老祠堂是怎样躲过劫难保存下来的?只要细看,细心的游人会发现,曾公祠保留的并不是非常纯正的清代建筑风格,原本的小瓦换成了大瓦,门栏外面,还有西洋风味的罗马柱;原本光绪帝给曾公祠建的后花园,如今已经不见了踪迹。“曾公祠在一点点‘减肥’,现在的面积早就缩水了。”刘刚说。学校总务处主任刘庆告诉记者,曾公祠始建时的占地面积非常大,在现址东西南北四面都有许多建筑,尤其在东西两边还建有厢房若干间,归曾氏族人居祝历经百年风雨变迁,现已被其他建筑代替。不过,现在曾公祠还剩下房屋35间,分为前、中、后三进,两个院落。从开始建设到如今,曾公祠经历了什么样的岁月?它的那些建筑是如何被蚕食的?这样一座大富大贵的老宅见证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曾公祠是清代末年建的,建好以后曾经荒废了几年。后来,国民党将这里做了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刘庆指着门口两根雕有云朵图案的圆形罗马石柱说,“这两根柱子很有西洋风味吧?这两根罗马柱是民国时期加上去的。”动乱的年代,注定老宅命运多舛。1940年,汉奸常玉清又把曾公祠改成同盟会会址,堂堂功臣专祠从此走上落魄。“日寇占领南京后,常玉清滥用职权,把祠堂的一部分建筑改成了殡仪馆,以前路过这里,都能听到悲凉的哭声,让人听着心都寒了。柱子里头藏了财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公祠摇身一变,成了校园的所在地吗,2000年,学校修建校园,工人爬上最后一进的柱子,敲敲外面漆着红漆的梁,发现居然传来哐哐声。这里面会不会有夹层?是不是有藏宝库?曾国荃攻下南京后掠夺了巨大财富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工人们征得校方同意,敲掉了外面一层石膏,里面并不是什么国宝,而是精美的木质雕花。每个柱子的横梁上,都有一排木雕花,还有龙头。柱子的榫头处,两个龙头相互咬合,龙须还闪着黄色的金光。“后来老一辈教师告诉我,“文革”期间,怕这么好的建筑遭到破坏,于是校方连夜在雕梁画栋的上面部分,全都用石膏封起,然后又刷上油漆。这个秘密一直埋藏了将近40年,要不是工人疑心,还不会发现这个秘密。”刘庆说。横梁上的雕像和曾国荃无关走在青石砌的路上,有一种时光错乱的感觉。生机盎然的绿色草坪,还有棕榈、紫荆、海棠、桂花树,小院的景致格外清雅迷人,在秋天的凉意中更显精致。眼前的正厅有五间高大的房屋,当年是用来待客的。这一进的精美就在于它的梁柱之间也配有“花边”,朱红色的漆,喜鹊俏皮地停在一角。;好风景总会藏在最深处,最后一进的祭堂最巍峨壮丽。“当年,这里是我上学的礼堂。”刘庆上中学时,常常坐在大殿里冥想,在厚厚的天花板上,会不会有些秘密藏于其中?2000 年,秘密揭开的时候,刘庆也有些惊讶,大殿回廊顶上的木雕好美,木雕上的人穿着昆曲里才有的服饰,男的女的,每一幅图案都似乎在讲述一个故事。这些木雕花雕刻的是不是曾国荃的故事呢?虽然是数学老师,但闲下来时,刘庆会对着每一幅雕刻细细揣摩,“后来我才知道,上面雕的不是曾国荃的传奇人生,而是五子登科、五谷丰登之类的图案。而天花板尖顶上,除了龙凤呈祥、双龙戏珠之类的雕刻外,还有阴阳八卦和日、月……”

金陵明清篇(走过民国篇)--曾国荃祠堂(蒙藏委员会旧址)[南京首发]

金陵明清篇(走过民国篇)--曾国荃祠堂(蒙藏委员会旧址)[南京首发]

金陵明清篇(走过民国篇)--曾国荃祠堂(蒙藏委员会旧址)[南京首发]

金陵明清篇(走过民国篇)--曾国荃祠堂(蒙藏委员会旧址)[南京首发]

金陵明清篇(走过民国篇)--曾国荃祠堂(蒙藏委员会旧址)[南京首发]

金陵明清篇(走过民国篇)--曾国荃祠堂(蒙藏委员会旧址)[南京首发]

金陵明清篇(走过民国篇)--曾国荃祠堂(蒙藏委员会旧址)[南京首发]

金陵明清篇(走过民国篇)--曾国荃祠堂(蒙藏委员会旧址)[南京首发]

金陵明清篇(走过民国篇)--曾国荃祠堂(蒙藏委员会旧址)[南京首发]

金陵明清篇(走过民国篇)--曾国荃祠堂(蒙藏委员会旧址)[南京首发]

金陵明清篇(走过民国篇)--曾国荃祠堂(蒙藏委员会旧址)[南京首发]

金陵明清篇(走过民国篇)--曾国荃祠堂(蒙藏委员会旧址)[南京首发]

金陵明清篇(走过民国篇)--曾国荃祠堂(蒙藏委员会旧址)[南京首发]

金陵明清篇(走过民国篇)--曾国荃祠堂(蒙藏委员会旧址)[南京首发]

金陵明清篇(走过民国篇)--曾国荃祠堂(蒙藏委员会旧址)[南京首发]

金陵明清篇(走过民国篇)--曾国荃祠堂(蒙藏委员会旧址)[南京首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