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诗词“断桥”意象浅析

(2014-04-17 13:30:37)
标签:

杂谈

分类: 网上美文

余翠萍(华南师范大学,广东佛山 528225)

“断桥”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常见的意象,它之所以频频进入文人的创作是因为其有着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具有丰富的意蕴。

1.何为断桥

《说文解字》中对桥的解释是:“桥,水梁也。从木,乔声。”对桥的解释为:“断,截也。”从字面意义来看,“断桥”指的应该是截断的、不完整的桥。《汉语大词典》“断桥”条下收二义项:“(1)毁坏的桥梁。”“(2)桥名。在浙江省杭州市白堤上。自唐以来已有此名。或言本名宝祐桥,又名段家桥,今罕有称者。”对应第一个义项的断桥在古诗中偶有出现,但从更多的诗词当中可以发现,断桥其实不断,它是可以供人通行的。总体来说,诗词中断桥的意义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作为桥名,专指西湖断桥;二是作为一种古代常见的桥。

2.古代诗词的“断桥”意象

古代诗词中,“断桥”意象屡屡出现,仅仅宋诗中的“断桥”诗就多达136首,可见诗人对断桥的偏爱。在众多诗词当中,“断桥”作为“西湖断桥”身份出现的有39首,大多是游记类的诗,或描写断桥及其周围的景色,或表现游玩之乐;作为古代常见事物的“断桥”较“西湖断桥”出现在诗词中的频率更高,仅仅在宋诗中就有122首。这一类的“断桥”诗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有描写山水田园的,表现羁旅思乡、送别怀人的,反映隐逸情结的,抒发理想未达之悲愤的,思今怀古的等等。

3.“断桥”之意蕴内涵

古代文人笔下的“断桥”,就其进入诗歌创作所发挥的意义功能看,约分两类:一是偏于写实性的素材运用,多出现于游记、山水田园类题材作品中;二是带有哲理内涵的象征体,寄寓了诗人的思想情感、人生理念。

3.1 偏于写实的“断桥”意象

作为特指“西湖断桥”的意象可作为写实性“断桥”的代表。这类断桥意象大部分出现在描写西湖的诗词当中,如范仲淹的《春日游湖》、何梦桂的《和岳文二公西湖韵》、汪元量的《忆湖上》等,均有断桥意象的出场。其中,“断桥残雪”作为一种意象组合常常见于诗词,如“断桥雪霁闻啼鸟”、“梦到断桥,飞絮仍雪”、“犹忆蔫红稚绿,断桥雪未扫,天近春易”、“断桥残雪孤山梅”等。此外,张矩、陈允平、周密等都有以《断桥残雪》为题的词。

断桥是西湖中最出名的一座桥,大多时候,诗人在描写西湖时会不自觉地将断桥纳入,而断桥自身别样的景致也使画面更加丰富。明画家李流芳《西湖卧游图题跋——断桥春望》称:“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观之,断桥观瞻,可得湖山之神髓,因此也不难理解断桥为何会成为诗人的首选素材。

在这些诗词中,“断桥”是专门的建筑指称,并未具备文学意象特有的审美内涵,但据此可知,西湖断桥作为赏游佳处是很早就开始了。

3.2 偏于象征意义的“断桥”意象

在诗歌创作行为中,意象选取很重要。意象的最主要功用是承担作者的意志、情感寄托。作为诗歌意象,“断桥”所蕴含的哲学内涵是远远超乎其作为实写性素材的运用的。

第一种,表示安逸的环境和闲适的心境,这类的诗词多笼罩着较为自然、轻松的氛围。

心灵上的释然是古人所追求的境界之一,心灵世界的闲适又往往通过外在世界的和谐体现出来。上文已经谈到断桥多处于荒郊,故环境多为静谧,断桥以其安静古朴的神韵,引发出诗人安乐于万籁的情怀:“龙舟晓发断桥西,别有轻舟两两随”“势凌空碧小嶕嶢,秀木成阴映断桥”“船出断桥春溆远,钟传萧寺晚楼孤。山明水秀轩扉敞,落日渔歌过里湖”……牟融的《陈使君山庄》为我们描画了一幅非常优美的画面:

新卜幽居地自偏,士林争羡使君贤。数椽潇洒临溪屋,十亩膏腴附郭田。流水断桥芳草路,淡烟疏雨落花天。秋成准拟重来此,沉醉何妨一榻眠。

第三句写断桥下流水潺潺,道路两旁是芳草萋萋,天下着稀稀疏疏的雨,淡淡烟雾笼罩着山庄,春花经雨,落红缤纷,朦胧美好的画面让人陶醉。作者笔下的断桥也宛然成为闲适自在心情的点缀,此时此刻,诗人不禁发出“沉醉何妨一榻眠”的感慨。

第二种,表示离别和宦游情绪,此又多与柳相并提。

断桥意象也常常出现在离别主题的文学作品中,如“寒江渐出高岸,古木犹依断桥。明日行人已远,空馀泪滴回潮。”“平生高李经行处,寂寞断桥漂落絮。”“断桥无数垂杨柳,总被行人折渐稀”等等。

杨柳低垂,柔若无骨,一经与断桥组合,词人的生命空间也染上了忧婉柔美的基调。“中国的美学传统既不是无奈绝望的悲剧式挣扎,也不是开怀大笑的悲剧式狂欢,而是审美形式的喜悦和生命体验的悲凉同在的伤感美学。”[2]同样,这样的美学传统也集中在诗人描写的杨柳断桥意象中。人们驻立桥头,折柳送别;或别后桥上凭栏,思人怀远。这时候的桥,就与柳一道,担负着人类的离愁和宦游情绪,承载着人类沉甸甸的思念。同时,“断桥”以其“断”字的常用意义也蕴含了一种诀别的无奈,具一种沉痛之感,宦游者目睹之,感物伤怀,心有戚戚,也就蓦然增添与亲朋、与家乡悬隔的凄凉情怀。

第三种,表示隐逸情结,此又多与竹、梅相并提。

海德格尔说人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人逃避世俗走向自我并不是寻找一个枯燥的空间,恰恰相反在自绝于尘世之后,诗人们走进的是诗意充盈的天地。”[3]断桥的两端,有时不仅仅是空间上隔绝开来的两岸,它甚至代表着尘俗世界与诗意隐逸家园两个不同的国度的“断绝”。元刘仁本《羽庭集》卷3《题上虞长庆寺林壑尤美亭》:“野水断桥争渡客,落花啼鸟坐禅僧。”断桥作为一种静物的存在,它的古朴与简单,隔开此岸和彼岸,却由此岸指向彼岸,把人引入生存本真的沉思,引入沉静的境界,因此常常与诗人的隐逸情结联系在一起;且多与竹、梅联系在一起:“我游东村冲暮烟,断桥流水鸣溅溅。欲寻梅花作一笑,数枝忽到拄杖边。”“断桥流水小舟横,卧看林梢素月明。双鹤不知何事舞,风前时送九皋声。”

第四种,表示怀古心绪和历史感慨。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有一个天堂”,古时的中国人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事物即可触发万千的思绪。断桥本来是普通的事物,但它作为一种无“生命终结”的永恒的静物,历经时代沧桑,见证了朝代的更替,于是一旦进入诗人的视野,就可能使诗人思接千古,引发无限感慨。“惊波时失侣,举火夜相招。来往寻遗事,秦皇有断桥。”“世变长椎髻,时更短后衣。魏庭翁仲泣,唐殿子孙非。树秃鸦争集,梁空燕自归。断桥春已暮,无赖柳花飞。”“叹故国斜阳,断桥流水,荣悴本无凭。”当断桥桥意象用于表现沧桑巨变,王朝嬗递的社会历史时,它就显示出巨大的历史包容量,一段历史的终结与另一端历史的开端,体现出见证历史变迁的深长的历史意味。于是,诗人站在桥边便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思古悠情。在这类诗句中,形式简约的断桥引发的是人事历历、岁月悠悠的喟然长叹,引发了诗人深沉的历史之感。一座普通的桥就引起诗人这么多的思考和感慨,这一现象乍看似乎难以理解,但仔细想想,却是符合情理的。一个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如果引起我们的注意,就会唤醒我们敏锐的感觉,经过一系列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想象,形成某种程度的诗意抽象。另外,“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4],这种文化下的思维使人的日常感知活动充满了以己推物以己推人的诗性创造,它让人在山河大地、阳光雨露、花草树木中,能够感受到欢乐与忧伤、深沉与浅薄等品质,让人在有限的现实环境中将时空无限拓展。

第五种,表现感伤之心境和理想未达的苦闷。

断桥是在竹木架上加长板相连接而成,且春夏多雨季节由于水涨易形成断桥无板的现象;“风雨离山驿,断桥危欲颠”、“无复稳时村路滑,不胜危处断桥倾”,断桥这样的外观形态也往往给人以摇摆、孱弱、垂危之感。因此,存在断桥意象的场景常常笼罩着衰败、凄清、落寞的气氛,古典文学中屡屡表现的“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基本感情,都透露出感伤气息。这种感伤气息穿越时空的界限一直蔓延下来,戏曲有“向断桥西下,疏剌剌秋水菰蒲,冷清清明月芦花”,明诗中也有“一番浓绿催朱夏,昨夜新波失断桥。”人们将内心深处的悲情、哀感汇聚在断桥之上。其中,陆游《书怀》中的“雨中断桥”最富有启示意义:

数间茅屋谁知处,烟雨蒙蒙隔断桥。

断桥意味着路的消逝,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也许在‘道路’,道,这个词里隐藏着思维言说的秘密的秘密……一切都是道”[5]“希望在于道路”。老子和庄子把指向本真状态的境界名曰为“道”,“道”于是成为拯救与希望。因为有了路就有了希望,所以希望往往被称作“出路”“活路”,而没有希望的处境则为“绝路”“死路”。断桥给人以“危

桥”的印象,所揭示的是道路不通,是一种阻隔,意味着前程的不可企及,意味着绝望与破灭。在陆游“烟雨蒙蒙隔断桥”的忧患中,我们所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具体场景中的忧患,而是断桥意象所承载的人类普遍存在的理想破灭、前程渺茫的悲哀。英雄失路的苦楚,使诗人们往往陷入孤独与寂寞,摇摇曳曳的是断桥,不断的却是人类剪不断理还乱的落寞哀愁。

瑞士思想家艾米尔曾经指出,“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6]当自然或者某种自然物进入作家的视野并进而形成文学意象的时候,它同时也就承载了作家的某种情感和心理。断桥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鲜明特征和独特审美情趣的意象,它既凝结着作者对闲适生活、隐逸境地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又包含着他们对历史与人生的哲学思考和探索,中国文人的情感表达特质则赋予了“断桥”意象情调的感伤消魂。同时,“断桥”又与中华民族息息相通,它也成了思乡怀人的触发物,理想浮沉的感应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樱桃七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