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个别化教育案例不同于上次写的特教生教育转变案例,“个别化”并不代表着“后进”“差生”,但一定是特别的,这让我首先想到了我们班的黄馨烨小朋友。
黄馨烨,文静漂亮、不善言辞但却极度多愁善感。记得刚开学一周后,大多数小朋友上学已经适应,不再和父母哭着分别,但她这个过程足足持续了一个月,每次妈妈来送她就跟生离死别一样。学校有家长会或者需要父母出席的活动也是那样,一看到妈妈走那就哭得不行了。她情感脆弱还体现在遇到一点点困难和挫折也会嚎啕大哭。记得有次吃午饭,静悄悄的餐厅突然就传来了她的大哭声,我赶紧跑过去问她发生了什么,她一边大哭一边喊道:“汤太烫了~” 我当时真是哭笑不得。午休也很少入睡,总是翻来翻去。每次下午放学妈妈晚来接一会也能哭成泪人,要是爸爸来接也是嚎啕大哭~看得出来她是一个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后来通过跟她妈妈聊,得知她从小体弱多病又是家里的独生女,所以父母对其溺爱太对,什么事都帮她做好,导致她的自理能力特别弱,对妈妈的依赖性特别强,所以一看不到妈妈就会特别没有安全感。得知症结所在我就对症下药,首先让小朋友多和她玩耍交流,我也会经常找她聊天,让她融入这个集体。 其次,注重情感功能,热爱“特殊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只有诚心诚意地热爱“特殊学生”,才能达到转化他们的目的。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会引起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再次,我发现她虽然情感比较脆弱但是很聪明,语言表达和识字量都很好,我就经常上课让她起来回答问题,增强她的自信心,捕捉她的“闪光点。第四,我发现她还特别喜欢跳舞,就委托舞蹈老师多关注她,慢慢的她自信心越来越高了。正好面临毕业典礼节目准备,我就把黄馨烨安排到了我的舞蹈当中,通过一次次不断的鼓励和练习,黄馨烨在毕业典礼的舞台上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我还经常会让她轮流当一下面包小队长或者牛奶小队长,为小朋友们分发面包和牛奶,更增强了她的责任心。多为她创造成功的机会,诱导他们全身心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特殊学生”也有成功的愿望和要求,但是只有当他们看到或感到自己可能会成功的时候,才可能为之而努力。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心理特点,为其创造成功机会,让他们感到有奔头。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对孩子多一点信任,多几份理解,少一些责难,少一点怨恨,多几份关爱,让她体会到老师对他的期望和关心。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觉得学生的特殊不是一天造成的,因此,个别化教育的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于学前班学生年龄还小,以及受到环境的干扰及习惯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行动总具有很大的反复性,好三天,坏两天,今天做到了,过几天就做不到了。出现反复是正常的事,这是进步中的曲折,绝不是徒劳无功。因此,在教育特殊学生时我们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仅要给特殊学生帮助,而且要给时间,而不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朽木不可雕也”这些打击他们积极性,刺伤其自尊心的话。还要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此外,作为语文老师,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也注重对特教生的关注,比如在课堂提问一些适应于特殊生的问题,让他们主动参与回答,从而激起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同时做好家长的沟通走访工作,多方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通向孩子心灵之路的并不是肥沃的田野。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要获得丰收,需要辛勤耕耘,加强田间管理,更需要温暖的阳光、湿润的雨露。只有教师的爱化为阳光、化作雨露,才能滋润出一批批破土而出的幼苗。对特殊生,我们更要倾注爱心,以尊重、赏识唤起他们的进取心,以真诚、宽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努力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力争上游、健康成长。只要我们从热爱学生的真诚愿望出发,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给每个孩子一份爱心以一份宽容,让我们的孩子快乐的走向阳光、走向明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