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我是一名幼教工作者,自从琼台师范幼师班毕业后,一直从事幼教工作,多年来虽然也取得一定的成绩,深得儿童和家系的爱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幼教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自己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不断充电,更好地做好工作,最近抽空读了《童年的秘密》一书。虽然限于自己的水平,不能真正读懂、读深、读透,但也像书中的译者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也”。
《童年的秘密》一书,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名著,蒙台梭利是一名医生、人类学家、教育家;同时还是一名女性主义者和争取儿童权利的战士。她以毕生探索儿童心理的秘密,总结提炼为蒙台梭利教育法,并在宣传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理想追随过程中,不仅对世界各国儿童教育事业,而且对世界的和平与进步都做也了卓越的贡献。她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三次提名的最高荣誉。
蒙台梭利以自己创立的教育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学生,其中有许多成功的名人。当记者问他们:“你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哪所学校?”他们回答不是斯坦福大学,也不是密西根大学,而是“蒙台梭利小学”。他们认为在那里可以自由自在地学习,在那里没有任何消极输入的教育方式,在蒙台梭利教育环境下,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正是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赋予了他们身上那种勇于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习惯,因而带来了他们的成功。
金杯、银杯,不如受教育者的口碑!学生对蒙台梭利教育方式的肯定,也是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高度评价。
蒙台梭利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之大成,结合自己创办“儿童之家”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提出自己对儿童的独特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台梭利儿童观。
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本质看法。蒙台梭利儿童观是构成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理论基础,是她开展教育实践的前提。《儿童的秘密》一书,就是蒙台梭利儿童观的集中表现。
在《儿童的秘密》一书中,蒙台梭利从四个大方面提示了儿童的秘密:
其一,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在适宜环境中的自然表现。
根据这个观点,蒙台梭利提示了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潜在生命力”、“心理(或精神)胚胎期”、“肉体化过程”和“吸收心智”等来说明她的观点。她说:“潜在生命力”是人生具来就有的。它是儿童自我成长,发展形成独特心理的内在源泉和基本动力。正是这种“潜在生命力”的分化和发展,使儿童逐渐出现各种心理现象并形成复杂的心理现象系统。”
蒙台梭利把“潜在生命力”分化发展并使儿童形成复杂心理现象的过程,比喻成宇宙从虚无到创造出天体万物的过程。她认为“潜在生命力”在儿童出生以后就如同虚无的宇宙中会诞生各种星云一样地分化,如分化出语言的星云、适应环境能力的星云、创造力的星云等分化而成的各种心理现象。
“潜在生命力”在儿童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生命发展的原动力。同时,蒙台梭利认为要启动蕴藏于儿童身上的各种潜在能力,必须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保证它的分化和发展的自由,并把父母和老师的爱作为润滑剂来滋润它。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潜在生命力”就不能很好地分化和发展。就会造成儿童心理发展出现障碍而难以形成健康的心理,甚至遭到夭折。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精神(心理)胚胎期”、“具有肉体化过程”和“具有吸收性心智”三个特点。
儿童自出生至掌握表现人类特征的独立行走和语言表达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是婴儿从心理(或精神)方面的一无所有到形成“精神(或心理)胚胎”时期。从出生的“精神空白”、一无所有到经过“吸收性心智”,吸收外界刺激和信息,不断地积累资料形成许多感受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发展成一个精神(或心理)胚胎;再以后才有了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有一个特殊的环境,这个特殊环境既要为精神(或心理)胚胎和“肉体化”过程提供精心的保护,更要提供足够的养料,主要提供各种适宜的外界刺激。
关于儿童具有“肉体化过程”,蒙台梭利借用基督教中的肉体化来指意志、心理等,人看不见的精神的东西归于肉体之中,并支配肉体各部分行动的过程,称之为“肉体化”,并强调身体随着意念而行动,实质精神(心理)的发展是神经系统的发展。
“婴儿最先开始启动的机能是感觉器官”,他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咆器官从环境中吸收必需的东西,促进大脑中枢和各器官的发达,使精神得到发展,身体也就随意志而行动。
关于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这一观点,蒙台梭利说:“儿童吸收性心智”是一种受“潜在生命力”驱动的儿童特有的无意识的记忆力和吸收环境并加以适应的能力。
“吸收性心智”在使儿童形成特定体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儿童形成了特定的心理面貌。
蒙台梭利把“吸收性心智”是儿童通过吸收自己父母、家庭、教师等社会关系的人格,吸收社会环境中的有效成分,形成了自己的心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
比如语言的获得和发展就是说明这个问题,在“潜在生命力”的驱使和支配下,儿童通过“吸收性心智”即可吸收所在环境中的各种语言。
以我儿子为例:在他刚学说话的时候,我们全家都和他说普通话,在幼儿里老师也都讲着普通话,小朋友也都用普通话与他交流,所以他很快就学会了说普通话,不会说海南话。到了三岁的时候,我们在家经常讲海南话,不用都教也会讲海南话了。有时我也常带他回文昌外公、外婆家住些日子,家里、村里人都讲文昌话,久而久之,他也会讲文昌话了。这就说明:在“潜在生命力”的驱使下,儿童的“吸收性心智”能够促进儿童心理迅速发展。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条件为他创造更好的学习英语或其他语言的环境,错过他学习语言的敏感期。
由此,我更理解了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在适宜环境中的自然表现这一观点。
其二,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敏感期
什么是“敏感期”?蒙台梭利说:敏感期是指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中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及其敏锐,产生无法抗拒的冲动,而且相应器官的机能也急速发展的时期。例如“语言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运动的敏感期”、“工作的敏感期”等等。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心理发展如果处在适宜的环境中,他们自己便可以于无意识之中悠然自得地掌握某种能力。如自己的儿子在“语言敏感期”很快就学会了三种语言就是例子。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儿童3岁以前就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在这段时间内,儿童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习各种语言,包括母语。而如果错过了这段时期,即使付出数倍的努力也不一定能有满意的成就。
然而,蒙台梭利也说,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短暂的,只要消失就永远不能重新出现。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敏感期而虚度时光,宝贵的敏感期就会在未成熟的状态下稍纵即逝。因而造成儿童在某方面发展的种种障碍,使其无法达到完全的发展。
这种未能充分利用敏感期的失误,对于人类的发展也会造成极大的遗憾和损失。书中,蒙台梭利利用织毛漏针”这个浅显而生动的例子对此作了形象的说明,她说:老妈正在火炉旁边织毛袜子,由于年事已高,眼神不济,经常脱针而没发现,等到织完袜子后,才发现袜子有多处漏针,因而袜子不好看,她不耐穿。
蒙台梭利教育法就非常重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敏感期,都与儿童的智力发展密切相关,每个儿童就是通过经历一个又一个敏感期不断得到发展的。在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内,父母、老师应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以便极大地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决不能“漏针”而留下遗憾。
其三,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处在连续的不断前进的发展变化之中的,而且这种发展变化是有阶段性的。儿童在发展变化的每一个阶段都表现出与另一个阶段明显不同的特点。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从此阶段的准备,为后一个阶段奠定基础。
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以蝴蝶生长变化的情况来比喻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她说: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像蝴蝶的生长变化一样由卵-幼虫-蛹-成虫的生长变化,每一个阶段和前一个阶段相比都表现明显的不同是旧的面貌和结束和新的面貌的开始。
蒙台梭利根据观察和研究,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0-6岁幼儿阶段、6-12岁儿童阶段和12-18岁青春阶段。
我是五岁半儿童的母亲,是一名幼教工作者,我特别关注的是“0-6岁的儿童阶段。0
-6岁阶段又分为“0-3岁幼儿前期”和“3-6岁幼儿后期”阶段。先说“0-3岁前期阶段”吧。蒙台梭利认为:在这一时期里,儿童在无意识之中通过旺盛“吸收性心智“的作用,大量感受和吸收周围的环境,获得大量的关于周围环境的印象和心理各方面的进步。
幼儿出生后的几周内,由于身体活动尚未旺盛,因而最初获得的仅是感觉的使用。
还是以自己的儿子为例吧:记得孩子出生后,只是小手不停地舞动,好像想抓到时什么东西似的,小眼睛也不停地看着周围的东西,更有趣的是,在他满月的时候,那天家里来了许多亲戚、朋友,热闹非凡,他也很高兴的样子,期间有一位亲戚拿着一个红包想塞给他,我推辞说:“不要!不要!孩子还不会花钱。”那位亲戚便拿着红包在他面前晃来晃去的,他也睁大眼睛转来转去盯着,瞬间他伸手一把抓住那个红包放在胸前瞻,并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
那位亲戚高兴地说“你们看,你们看,妈妈不要红包,宝宝却要了!刚满月的孩子就懂得抓红包,这个孩子长大后一定会赚钱的”,搞得在场的人哄堂大笑~~~
孩子长大后会不会赚钱,那还是不可知的,但刚满月的孩子就懂得抓那个红包,这使我百思不得其解。
还有一个例子:亲戚家一个七个月的女婴,刚学会爬,有一天她从地上爬到床边,就扶着床沿站了起来。当她看到床上有一个葵扇,床里头有扑克牌,她伸小手想拿那些扑克牌,但是够不着,她又伸手,又蹬脚,显出很焦急的样子。在场的人都静静看着,谁也没去帮她,看她怎么办!结果,她拿起那把葵扇把里头那些扑克牌一张一张地勾了出来,便高兴地玩了起来~~~
一个七个月大的小孩子怎么就会想起用那把葵扇去勾出那些扑克牌呢?这我当时也很是疑惑。
如今读了《儿童的秘密》一书,终于找到了答案。用蒙台梭利的话说,就是“天赋的潜能”和“感觉器”及“吸收性的心智”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由此可见,0-3岁是孩子心理发展迅速的时期。
到了3-6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到了3岁以后,便开始有意识地吸收环境,有意识地吸收环境最典型的现象,形成一生回忆的记忆。这一时期是儿童学习欲望非常强烈的时期。不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对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知识,经常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回事?”等问题,要求我们回答。
我们幼教工作者的工作对象主要是3-6岁的儿童,为了满足儿童的需求,自己就要不断学习、充电。要给孩子一滴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
其四、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工作”实现的
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由于“潜在生命力”的驱使和心理的需要产生一种自发活动,这种自发性活动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使儿童获得有关经验,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蒙台梭利这里的自发性活动,即是儿童的“工作”。她还论述了儿童的“工作”与成人工作的不同,这种“工作”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
儿童自发性“工作”,不是游戏,特别不是假想的游戏。因为假想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增进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责任感、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只有“工作”才是儿童主要和喜爱的活动,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心理全面发展。“工作”是生命的本能和人格的特征。
儿童通过双手“工作”,构建自我,用双手作为人格的工具,以及智力与意识的表现。这一观点,构成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础。
我们理解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工作”的观点,她所指的“工作”并不是要儿童扛着锄头去修理地球,也不是要儿童去开机器生产产品,而是通过双手活动去促进身心的发展。
同时,蒙台梭利又指出:儿童的“工作”是遵循一些自然法则的。即:“秩序法则”、“独立法则”、“自由法则”、“专心法则”和“重复练习法则”。
看了蒙台梭利阐述的“独立法则”、“自由法则”、“专心法则”,使我理解一个《遥远星球的孩子》心灵的秘密。
那是2011年7月8日,海口晚报报道的一位自闭症患儿,湖南卫视称之为《遥远星球的孩子》的感人事迹。
这孩子叫王海,疑似小时候被遗弃,以至患上自闭症,据专家分析,从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看,自闭症患者是拒绝教育和任何指导的,他不喜欢老师,老师也不喜欢他,老师叫他画什么,写什么他是不听的,别人叫他做什么,他是不理睬的。小王海却凭他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我手画我心”,独立完成一些表达母爱和关注社会现实的画,且文字表达也准确切题。
如其中一幅画,他画一个横在半空中硕大的酒瓶,瓶口两滴酒滴下来,恰好形成一个红色的感叹号“!”,悬在一辆小车的车项,瓶子上写着:酒驾杀手字样;另一幅是小王海骑电动车载着妈妈出去玩。过去都是妈妈开电动车载他出去玩,现在是他骑着电动载妈妈出去玩。
这些画生动表现小王海关注当令社会现实,传达国家关于“禁酒驾”的声音,同时他懂得母爱,懂得感恩,其有责任感。所以有的专家称他为“自闭症天才画家”。
为什么一个自闭症患儿能无师自通,成为堪称“自闭症天才画家”?在小王海心灵深处到底蕴藏着那些秘密?我们还是得借蒙台梭利教育法的钥匙,从儿童“工作”应遵循的“法则”,去解开那些谜。
由此可见,蒙台梭利教育法是我们开启正常儿童和有心理差异儿童的金钥匙。我们要借这把金钥匙去开启儿童更多的秘密,做好幼教工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