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汝州访古』——杨楼镇黎良村关帝庙
樊亚辉、刘孟博/文
杨楼镇黎良村,位于汝州市区西南二十公里许汝水之畔,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杰地灵,民风纯朴,乃汝西历史文化名村。黎良村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村中现存的明天启二年(1622年)《重修牛王庙碑碣》记载,“大明国河南道汝州安宁乡榆林、石台等保,各里人氏不同,俱在栗莨村周围居住。”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村庄》卷三记载,黎良村属西南乡古二里,当时村名作“立梁村”。清代后期地方不靖,捻军横行,村民为图自保,于同治八年(1870年)修建圩寨环于村外,寨门榜曰“安顺”,因此黎良村也被称为安顺寨。民国时期,村名始改今名,《尔雅》曰:“黎,众也。”《说文》曰:“良,善也。”黎良者,乃阖村皆元元之民,淑质英才之意也。
据现存碑文记载,黎良村关帝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春(1565年),此后历代叠经重修。清嘉庆时期,关帝庙年久失修,乡人亦觉旧庙狭小简陋,无以壮关帝灵威。于是村中善士马廷士出为社首,率众募资重修关帝殿三间,并在关帝殿南侧创建观音大士殿一间,经过重修后的关帝庙气势宏远,金碧璀璨。至嘉庆十二年七月,关帝庙重修诸项工程全部完工,为了不使信众的善举泯于无迹,特邀候补知县何世杰撰《重修关帝庙观音堂並金莊神像碑记》,以叙其事,此后又延请候补翰林待诏陈万里书丹并篆额,并刊石成碑,留存至今。
在黎良村中,一直流传有“王家二仙武家堂,樊家有个三郎堂,老关爷坐的马家场,牛王庙设在村中央”的说法,相传关帝庙原本不在此处,而是在黎良村东的二仙庙中,(俗称之东大庙,位于现村委会向东200米路北),到了清代马廷士因梦背关帝像到自己家的麦场后,才将关帝庙迁建于现址。
传说清朝嘉庆年间的一个麦忙时节,马廷士午间躺在二仙庙的卷棚下歇晌,似睡非睡间,突然听到“快来救我”的呼救声。马廷士慌忙起身,循着声音找到庙后的关帝殿中,看着空无一人的大殿,马廷士心中疑云丛生,心想着除了神台上赤面长髯的关帝像外,从哪里传来的呼救声呢?这时一缕缕的尘土,伴随着头顶的咯吱声落在了他的身上,抬头一看大事不好,大殿梁架发生劈裂,整个房顶都要塌了,莫非是关老爷在呼叫自己?就在马廷士疑惑的刹那间,一股神秘力量促使他背起关帝像就朝村西跑去,一直跑到村西北角自家的麦场内才停下来。后来马廷士率众维修关帝殿时,因大梁太重怎么也架不起来,村中族长夜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白发老人说“我已经土围住脖子了”,说罢,老人突然就不见了。族长醒来后,心有灵犀一点通,用土堆起,把梁立了起来,遂改村名为“立梁村”。关帝殿修缮一新后,众人前来迎请关帝像重返二仙庙,孰料马廷士一个人就背过来的塑像,如今好几个壮汉一起用力,却怎么也抬不起来。众人思来想去,觉得莫非是关老爷看上马家的麦场地了?于是马廷士等人焚香默祷后,在自家的麦场地中为关帝重建庙宇一座,这也就是“关老爷坐的马家场”传说的由来。
经马廷士重建后的关帝庙,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曾经有过一次重修,至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关帝庙内建筑塑像被毁,沦为白地,院内的两颗大杨树也被砍伐。改革开放后,恢复宗教政策,1986年由村民集资助工,在关帝庙旧址重建大殿三间,金塑神像五尊,并在殿前添置水泥狮子一对。
2011年,关帝庙久未修缮,漏雨严重,渐成危房。黎良村郭姓门中善信裴伦,素性敬奉神明,乐善好施。目睹关帝庙因代远年湮,风销日琢,门窗破败,殿宇傾颓后,首倡义举,发愿募修,志在兴复而后已。一方好善之士,亦莫不乐供需费,先后募资达二十余万元之巨。此次重修,工起于辛卯年农历二月初二日,竣于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其殿宇圣像,雕楹刻桷,丹碧焕彩,庙貌为之一新。吉日竣工,普天同庆,捐资助工之善士,诚心日月可鉴。此举实乃顺承天意,光大遗风,致一方之福地,作万代之楷模。
附: 重修关帝庙观音堂並金莊神像碑記
關聖帝君之靈之在天下,如水之行地中,無所往而不然者也。其自通都大邑,以及僻壤竆鄉,盖莫不有峻宇崇宫,以為神靈之所棲止。
州治之立梁村,舊有帝君廟三间,考其創始則嘉靖乙丑1春也。闻之数年来,颇著靈異。鄉之人歲時春秋祷祀於其際,每謂廟貌卑狭,風雨剥落,無以肃觀瞻,而昭顕赫也。適有馬君諱廷士等,與心重建,醵分2鳩工,為堂三楹,金碧熣燦,於是規模較宏遠,而氣勢亦為之峥嵘矣。廟之南面,又為創建觀音大士祠宇,堂雖一楹,氣象萬千,與北之關帝廟交相輝映焉。
将見神恩普被,人人共登衽席3之安;佛慈廣施,在在永免夭札4之患。則首事馬君等之功為不可少,而造福於無竆也巳5,是為記。
特授河南直隸汝州分州候補縣正堂加三级纪録五次何士傑撰文
候補翰林院待詔陳萬里书丹並篆額
首事:馬廷士捐錢三千、馬全捐錢一千、王明捐錢三千…………
大清嘉慶十二年歲次丁卯夷則6月穀旦
木匠:楊自富
泥匠:王智
塑匠:吕魁
石匠:馬振邦
住持僧:法傅仝立
(汝州樊亚辉、刘孟博抄录整理并作注解)
注解:1、嘉靖乙丑: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2、 醵分:凑份子 3、衽席:借指太平安居的生活。语出《大戴礼记·主言》:“是故明主之守也,必折衝乎千里之外;其征也,袵席之上还师。” 4、夭札:遭疫病而早死。《左传·昭公四年》:“癘疾不降,民不夭札。”杜预 注:“短折为夭,夭死为札。” 5、也巳:语气助词。表肯定,表感叹。 6、夷則: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用来确定音阶的高下,阴阳各六,夷则为其一也。十二律制,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人们把十二个律与十二月相配,夷则配七月,此时万物开始被阴气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