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汝州访古』——汝州古代桥梁的典范焦村镇泰山庙桥

(2020-07-25 18:42:56)
标签:

杂谈

『汝州访古』——汝州古代桥梁的典范焦村镇泰山庙桥

『汝州访古』——汝州古代桥梁的典范——焦村镇泰山庙桥 刘孟博/文

陈喆/摄影

泰山庙桥又称侯湾桥,现多讹称“小安桥”,位于汝州市区东三十里许,焦村镇侯湾村泰山庙前黄涧河支流魏河之上。泰山庙桥为是汝州地区现存古桥梁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河南省艺术价值较高的古代石拱桥之一,因其悠久的历史,精美的石雕而享誉一方。早在1982年县文物部门就曾对泰山庙桥进行调查登记,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9月泰山庙桥和泰山庙一并被列为平顶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2月泰山庙桥同泰山庙一并列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汝州访古』——汝州古代桥梁的典范焦村镇泰山庙桥

 泰山庙桥的肇建时间已不可考,然而已有千年历史的泰山庙,自古便是汝东地区的繁华之地,庙旁的古道更是南北通衢的要道,想必此地很早以前便有桥梁存在,以方便人们的来往通行。魏河是黄涧河的重要支流,发源于安沟水库以东,朝峰顶以西的群山之中,后窑西沟、后窑东沟、南村后沟、观堂沟、仙堂沟、清凉沟等沟壑,均为魏河的源流。魏河属于季节河,受天气波动较大,在未修建荒草寺水库前,或为涓涓细流,或干脆断流。但每逢雨季,流域内千沟万壑里的洪水,便会尽数汇聚到魏河内,形成汹涌之势,不仅阻断南北通行,也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有史可查的大洪水就有数次。

『汝州访古』——汝州古代桥梁的典范焦村镇泰山庙桥

 清乾隆三年(1738年)六月,天降暴雨,魏河水位骤涨,洪峰到达泰山庙桥时泄流不畅漫桥而过,致使两侧引桥、券脸石、桥头石狮子、桥栏、桥面等悉数被毁,所幸石桥主体尚存。洪水过后,新(新乐里)圣(圣王里)两里民众,深感往来不便,决议重修大桥,除在河道内收集大桥遗失石构件外,四方募费以供修缮之需。恰逢新任州守宋名立,下乡巡查经过此地,在了解情况后,慷慨解囊,捐金若干,受其影响,好义之人也纷纷捐资相助。约至乾隆八年前后,重修后的大石桥竣工,人们咸庆之余,邀宋公作记一篇,以叙其经始,遂有《重修侯家湾石桥记》一文传世。

『汝州访古』——汝州古代桥梁的典范焦村镇泰山庙桥

 而民国时期的那次洪水,虽未对石桥造成较大损坏,不过其强大的破坏力,至今提起仍让人心有余悸。民国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正值泰山庙古刹会,石桥两侧河滩聚集了不少的商贩,虽是三月天却闷热无比,在暴雨倾盆后,洪峰瞬间而至,未及躲避的商贩损失惨重,重达上百斤的铁车轮,被冲到料棍张附近,直到秋季才被发现。  

『汝州访古』——汝州古代桥梁的典范焦村镇泰山庙桥

 泰山庙桥自乾隆八年(1743年)重修以来的近三百年间,一直担负着沟通两岸交通的重要使命,特别是1992年,焦村至赵落段县道拓宽硬化后,通行车辆载重量增大,至2005年新桥通车前,满载砂石、原煤、矿石的重型卡车川流不绝,新修的水泥路面数年即坏,而垂垂老矣的石桥却安然无恙,这座古桥的坚固程度可见一斑。饱经风霜水祸的泰山庙桥,如今虽退出使用,不过其保存现状确不容乐观,多数石构件松动,亟待得到合理的修缮。

『汝州访古』——汝州古代桥梁的典范焦村镇泰山庙桥

  泰山庙桥桥面长12.36米,宽6.47米;桥墩呈船形,现高出河床0.4米,宽2.1米;桥身三孔大小近似,桥洞内券由长1.7米,宽0.6米,微弧的长条石砌成,桥洞两侧镶有雕刻精美的券脸石,券脸石宽0.53米,厚0.25米,上面刻有龙凤、麒麟、缠枝花卉、鱼、牛马等图案,不过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批券脸石并非出自同一时期,风格古朴者应为明代遗存,雕刻较浅的或为清代修桥时补刻。在每个桥拱上方,另有口含宝珠的圆雕龙首一个,长0.5米,宽0.32米,高0.44米,另一侧为圆雕龙尾,惜仅存龙首一个,龙尾两条。此外在石桥正中镶有浮雕三世佛造像石匾一方,这种求助佛法来保佑桥梁平安的做法,在安阳灵泉寺古桥上亦可看到,惜1997年七月十五日夜被不法分子盗走,现为今人补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