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汝州访古』将台玉皇阁暨杨延昭汝州发配传说之由来

(2020-06-26 09:03:13)

『汝州访古』将台玉皇阁暨杨延昭汝州发配传说之由来

『汝州访古』将台玉皇阁暨杨延昭汝州发配传说之由来

刘孟博/文

将台玉皇阁,乃汝州城内旧时名胜,位于现今汝州市人民医院南院区后门处。明隆庆三年(1569年),道士王一全以州衙后豸绣街废弃夯土高台为基,募资创建玉皇阁于其上。玉皇阁下的夯土台基,由来甚久,历史远早于玉皇阁的修建,明隆庆时期,残高尚有一丈六尺(5.33 米),其形状接近于正方形,长八丈(26.67米),宽略次之。因汝州现存最早的地方史志为明正德《汝州志》,故而明代之前的大量史料遗失,致使玉皇阁下夯土高台的身世成迷,众说纷纭,莫知孰是。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古迹·寺观》卷九记载曰:“玉皇阁,在豸绣街北,明万历十五年建(1587年),屡经重修。俗传即古望嵩楼,疑误。”民间亦有好古者,附会杨六郎被贬汝州的民间故事,称此夯土台为杨六郎点将台,今汝州市区将台路,即由此得名。

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祀典》卷五记载曰:“玉皇庙有二,一在存汝里,自明万历至今,屡经重修。一在玉羊山前,明正德年建,屡经重修。又玉皇阁在州城豸绣街北,隆庆已巳(1569年)道士王一全募资创建。州进士丁尧相碑记,汝城之中,有台突然隆起,崇一丈六尺。其上平坦,长八丈有奇,广次之。隆庆己巳,道士王一全登台观望,叹曰:“此地久旷,或者天假英灵,将筑于兹也。”乃偕其徒真实,募诸四方好义者,总得若干缗,遂鸠工度材,卜日成事。砌甓为台,取石为栏,上復缭以垣墙,植以松桧,更建玉帝殿三楹,象貌俨然,金碧焕如。仍建卷棚翼翼然,诚伟观也。颜其额曰“玉帝宫”。其地左右房舍各三楹,以备斋宿。肇工是岁之冬,越五载而成。”

玉皇阁为独具特色的高台建筑,自明代创修以来,历代均有修缮,至1950年前后,尚保存完好,整组建筑布局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气势恢宏。1920年3月6日(农历正月十六日),有杆匪(传为汝阳王建昭,存疑)率众攻城,县长王秉璋夜上将台玉皇阁躲避,群众戏称“王县官上将台”。1937年冬,河南省立陕县高级棉科职业学校迁至临汝(汝州),以报恩寺为课堂,将台玉皇阁为学生宿舍,关帝阁校场为农场,自1937——1944年在临汝共毕业七届学生,约五百余人,为日后河南省的棉花种植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科研人员。

解放初期,汝州城内大搞工程建设,为节约成本,提升建设速度,拆毁历史古建,成了获取砖瓦木料的最佳途径,致使城中很多古迹毁于一旦。玉皇阁被人为拆毁前,有大殿、拜殿、东西配殿、山门等殿宇二十余间,当时整个台基全部由青砖包砌,正门开于南侧,台阶两旁设有精美的石雕护栏。玉皇阁后边的台基上,从砖缝里长出一棵柏树,直径约五十厘米,因生长在大殿背面,日照无影,被人誉为“无影柏”,是当时汝州城内有名的景观,可惜玉皇阁被毁后,也被人为砍伐。据熟知汝州城风土掌故的姚国旗老师讲述,玉皇阁被毁后,下边的台基再次被打回四百年前的原型,包砌的青砖被全部起走,台基上面则遍布残砖废瓦,裸露的台基成了周边群众打墙脱坯,起土垫地的取土场。1970年前后,城关镇医院设立后,利用台基残土,垫了几个大坑,至此曾经闻名一时的将台玉皇阁,彻底从人们眼中消失。

杨六郎,即北宋时期名将杨延昭(958年—1014年)。由于明清时期杨家将系列演义小说的兴起,加之后世戏曲、评书及其他各类文艺形式的宣传,杨六郎遂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然而演义小说中的杨延昭和历史上真实的杨延昭却有着很大差别。据正史记载,杨延昭为杨业诸子中最负盛名的一个,自幼好武尚勇,有极高的军事天赋,常随父征战四方。雍熙三年,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时年二十九岁的延昭为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最终一举攻下朔州。杨业战死沙场后,杨延昭便担负起河北等地抗辽的重任,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在与辽兵作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辽人惧其志勇善战,怀疑他为将星临世,以“杨六郎”称之。宋真宗亦十分欣赏杨延昭的军事才能,赞许曰:“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汝州民间长期流传有杨延昭发配汝州,监造官酒的传说故事,除市区的“杨六郎点将台”外,甚至传说在风穴山上还有一座杨延昭墓,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古迹.茔墓》卷九记载曰:“宋杨延钊墓,在风穴右,钊诈死,盖代死者之遗冢也。”1982年,临汝县酒厂建成并投入生产,不久即参照杨六郎汝州监造官酒的传说,更名为临汝县宋宫酒厂。那么历史上杨延昭是否真的曾发配汝州监造官酒,并诈死于此,正史其实没有丝毫记载,该说法最早出现于元明杂剧《杨六郎调兵破天阵》中,此本剧本或诞生于元代,改编于明代初期,现存最早抄本抄录于明代万历年间。

《杨六郎调兵破天阵》,是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杨六郎”故事戏。整剧的大致情节是:“韩延寿率领辽兵南侵,宋真宗御驾亲征,寇準领兵,在铜台抗敌,不料被番兵包围,里无粮草,外无救兵,无计可施。此时宋真宗夜间做梦,梦中被番兵追赶,前面有一条河,河中的船上立着一个美人,戴着满头花。美人对皇上说:“有保驾将军在此。”说着从船舱里跳出一只大羊来,羊跳到岸上,驱退了番兵。寇準请道士苗士安解梦,苗士安解梦说,水和女子合在一处便是个“汝”字,船就是舟(州),暗指为“汝州”;羊自然就是“杨”,女人头上戴花就是“景”。所以这个梦说的就是,能为宋军解围的保驾将军就是汝州杨景。寇準非常吃惊,因为当初杨景私下三关,被贬到汝州,已经被斩首,怎么会还活着呢?寇準虽然疑惑,还是派呼延赞的儿子呼延必显去汝州,找杨景前来护驾。呼延必显到汝州寻访杨景。原来杨景并没有被斩首,而是被汝州太守胡祥藏起来了,胡祥另找了一个和杨景容貌相似的人当了替死鬼。呼延必显来到汝州之后,颁旨赦免杨景前罪,命胡祥请出杨景,前往铜台救驾。胡祥不知底细,不肯说实话。夜间,呼延必显潜入太守府中打探虚实,在后花园正遇上杨景。呼延必显向杨景传达了圣旨,杨景表示愿意前往救驾。第二天,杨景和呼延必显辞别太守胡祥,先去郑州寻找被刺配到该地的旧将焦赞,再由焦赞持杨景的书信,上太行山去招安杨景麾下的旧将——二十四位指挥使。…………”

台湾著名学者郑骞教授,曾于1970年在台北写成有《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一书,该书为郑骞教授《景午丛编》之一,1972年由台湾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内有《三关六使之解释及杨延昭汝州发配传说之由来》一章,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详细分析论证了杨延昭汝州发配传说的由来,现节录于后,供诸君评析。

《三关六使之解释及杨延昭汝州发配传说之由来》

杨延昭汝州发配故事,首见于明教坊所编《杨六郎调兵破天阵》杂剧楔子及第一折,次见于《杨家府演义》卷三第十九则,三见于《北宋志传》第二十七及二十八回,四见于施凤来撰《三关记传奇》,其书虽不存,但于黄文晹《曲海总目提要》卷十一中可知其梗概,五见于《昭代箫韶》第五本第五、第八、第十、第十二等出;梆子戏之《托孤计》则系由此事演变而来。此为杨延昭故事中之流传普遍而又甚为荒唐者,可能全出虚构。其内容及演变情形不属于本篇考证范围,不赘述。仅就宋史延昭传记事,推测此种传说是否亦有其根据。

首先须知,所谓发配者,即贬谪之意也。《破天阵》剧延昭白云:“因为某私下三关,杀了谢金吾家一十七口,本该死罪。圣人怜某有功,以此教我在汝州为酒醋都管。”《杨家府演义》云:“……遂将杨景发配汝州,监造官酒,递年进献三百埕,三年完满,听调别用。”《北宋志传》云:“延昭因焦赞杀谢金吾,被发配汝州作工,递年进造官酒。”《昭代箫韶》云:“焦赞免死充军;杨景配往汝州,进造官酒,三年限满候旨。”按宋人每有谪监某地酒税者,如晏几道谪监颍昌酒税、苏辙谪监筠州酒税、秦观谪监处州酒税、陈与义谪监陈留酒税皆是;延昭之事,无乃类此,但戏剧小说作者多为半通文人,乃混贬谪与发配为一谈耳。

然遍读延昭传全文,并无贬谪之事,故曰此种传说可能全出虚构。若勉强求其根据,则《宋史》延昭传中下列记事或即为此传说之所自来。其文曰:“咸平五年,契丹侵保州,延昭与杨嗣提兵援之。未成列,为契丹所袭,军士多丧失。命李继宣、王汀代还,将治其罪。帝曰:‘嗣辈素以勇闻,将收其后效。即宥之。六年夏,契丹复侵望都,继宣逗留不进,坐削秩;复用延昭为都巡检使,时讲防秋之策,诏嗣及延昭条上利害。又徙宁边军(今河北蠡县)部署。”传文云:“代还,将治其罪。”又云:“即宥之。”其事辗转传讹,愈传去事实愈远,遂成真治其罪而发配汝州。然戏剧小说所载延昭得罪之由为焦赞杀谢金吾全家,与“为契丹所袭,军士多丧失。”毫无关联;故予所云云只是推测之词,聊备一说而已。

抑有进者,戏剧小说敷演古人事迹,往往与作者当时事迹有关,其无意者为混淆,其有意者为影射。明代边患,始终不绝,边将升沉成败,事迹甚多,所谓杨家将故事,实难免有若干明代事迹混淆其中,或借题影射,错综变化,遂难澈底究诘。读明代诸历史演义者所不可不知。 附: 一、《宋史》杨延昭传 延昭本名延朗,后改焉。幼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以崇仪副使出知景州。时江、淮凶歉,命为江、淮南都巡检使。改崇仪使、知定远军,徙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就加如京使。

咸平二年冬,契丹扰边,延昭时在遂城。城小无备,契丹攻之甚急,长围数日。契丹每督战,众心危惧,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陴,赋器甲护守。会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遂溃去,获其铠仗甚众。以功拜莫州刺史。时真宗驻大名,傅潜握重兵顿中山。延昭与杨嗣、石普屡请益兵以战,潜不许。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厚赐,遣还。

是冬,契丹南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山西,伏发,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进本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并命。帝谓宰相曰:“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及于此。”五年,契丹侵保州,延昭与嗣提兵援之,未成列,为契丹所袭,军士多丧失。命李继宣、王汀代还,将治其罪。帝曰:“嗣辈素以勇闻,将收其后效。”即宥之。六年夏,契丹复侵望都,继宣逗遛不进,坐削秩,复用延昭为都巡检使。时讲防秋之策,诏嗣及延昭条上利害,又徙宁边军部署。

景德元年,诏益延昭兵满万人,如契丹骑入寇,则屯静安军之东。令莫州部署石普屯马村西以护屯田。断黑卢口、万年桥敌骑奔冲之路,仍会诸路兵掎角追袭,令魏能、张凝、田敏奇兵牵制之。时王超为都部署,听不隶属。延昭上言:“契丹顿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奏入,不报,乃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及请和,真宗选边州守臣,御笔录以示宰相,命延昭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二年,追叙守御之劳,进本州防御使,俄徙高阳关副都部署。在屯所九年,延昭不达吏事,军中牒诉,常遣小校周正治之,颇为正所罔,因缘为奸。帝知之,斥正还营而戒延昭焉。大中祥符七年,卒,年五十七。

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录其三子官,其常从、门客亦试艺甄叙之。子文广。 ——《宋史·列传第三十一·杨延昭传》卷二百七十二 二、郑骞教授生平简介 郑骞(1906-1991),字因百,祖籍辽宁铁岭人,1926年毕业于北京崇实中学,随即保送燕京大学,主修国文,毕业后曾任教于河北女子学院,燕京大学、东北大学、暨南大学等校。1948年应台静农之邀,赴台湾任台湾大学教授,其后应美国国务院约请访问哈佛及华盛顿等大学,历任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客座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客座教授。退休后转任台湾东吴大学、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教授。

郑骞自幼笃志向学,深究群经,博通诸史,尤熟於宋代掌故,复出入诸子百家,其治学范围以古典文学及文学有关的史学为主,兼及字画碑帖的考证及古天文学等其他许多方面。其学术研究著作有所著有《辛稼轩年谱》、《词选》、《续词选》、《曲选》、《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景午丛编》、《校点南词韵谱》、《北曲新谱》、《北曲套式汇录详解》、《陈简斋诗集合校汇注》、《宋人生卒考示例》、《唐伯虎诗辑逸笺注》、《陈后山年谱》、《清昼堂诗集》等三十馀种,胥优游涵泳而发为心得之作;识见通彻,辨析深微,片言只语,良玉精金,皆足以扶末学、启来者。又长于旧体计词创作,有《清昼堂诗集》十二卷行世,抒性灵,发襟抱,方驾唐宋而无愧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