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汝州访古』 南关西寨门暨汝州南关寨的繁华往昔 刘孟博、姚国旗/文
陈素贞/摄影
南关西寨门,位于汝州市区望嵩南路,汝州市第二初级中学院后洗耳河畔,即现今所谓的“西城门游园”内。该寨门为南关寨三座寨门中,唯一存留下来的一座,因其榜曰“宣义”,也被称为宣义门。宣义门为清代建筑,寨门周边寨墙及其他附属建筑早已不存,唯独青砖包砌而成的门洞基本完好,因泥土淤积严重,导致地面抬升,饱经岁月沧桑的宣义门,早已不复当年的雄壮之姿。
宣义门的门洞呈半圆形,分内外二重券,内券大于外券,现外券基本完好,内券存留不多。宣义门外券宽、高约3米,进深约1.5米;内券宽、高约4米,进深约2米。寨门厚约五寸,为实木外包铁皮制成,数年前寨门仍在,所覆铁皮和铆钉,在1958年时被拆去。宣义门上方所镶嵌青石寨榜,长1.2米,宽0.8米,榜中楷书“宣义”,榜右楷书“同治元年闰八月,榜左楷书“知汝州事任恺督建”,惜于2015年寨榜被盗流入市场,现由藏家收藏。
追溯南关的形成,约始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州同徐衍开辟南城门之后。正德《汝州志.城池》卷一曰:“前代始筑,未详。国朝洪武初,因旧修筑,周围九里有奇,岁久颓圮,池壕湮塞。成化戊申,知州高礼重修。高四丈,池深一丈。门三,东曰:“仰京”;西曰:“瞻洛”;北曰:“望嵩”,各建重楼,窝铺二十四。弘治乙卯,知州赵永祯复修。旧无南门,民多不便,弘治辛酉,同知徐衍请于当道,乃辟路开建。上覆重楼,外筑月城,榜曰:“观汝”,与三门同而规制有加。
明人张恕所撰《汝州新开南门记》曰:“汝州,国初隶河南布政司南阳府,成化乙未,直隶于司。州城若门建置莫考,旧惟东西北三门,而南独未设。其城周围通九里有奇,而南面独长。州治相距各百里有余,而南方独远。如风云雷雨坛,大庄、榆林、安集保,保各数里,鲁山、宝丰二属县,俱坐落南方。若士之执事;农之耕作;工之售艺;商之行货;人民之服役、输纳、渔猎、樵采;官僚之祈报、谒辞、循行劝课。凡百事为,必出东西二门,动辄往复数里,甚为不便。其城垣,坍缺狭隘,难于防御。马道侵占阻塞,有碍巡逻,皆重务也。责在有司,因循久矣。弘治丙辰,蒙阴徐公衍,字克宽,由举人授汝州同知。清白自守,刚毅有为,六事勉修,百废渐举。每留意南门,尚未暇及。辛酉督运既归,广询民事。致政德安府同知、前户部员外郎姚公纶,发公之蕴乃曰:“便民之政固已多举矣!而南门未开,终为缺典也。…………”
明代汝州城开通南城门后,因地理优势,南关很快成为商贾们货物往来的集散地,商业氛围浓厚,南北、东西两条大街的商铺林立,成为了商业繁华的所在。据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城关街道》卷三记载曰:“南关外十字口南,为文明街,属东街。十字口北,为永清街,属西街。东界郁文桥,桥东属在一里;西界洗耳河,河西属西关;南界土地庙,庙南属五庄;北临城门。”十字口直到民国时期,仍是南关最繁华热闹之处,货栈、饭铺、粮行、药铺、酒馆、京广杂货等齐集于此,行商坐贾,官绅名流往来络绎,白天车水马龙,夜晚灯火辉煌,常年人声鼎沸,喧嚣热闹。当时南关较大的商铺有同兴合、大顺魁、协成东、兴盛永、大丰魁、协成德、大兴魁、任家盐行、罗家酒坊、王家粮行、张连魁饭店、苏家屠行……等。
清咸丰、同治年间,捻军横行豫西,所到之处,攻城夺寨,危害一方,清政府檄令各地广修寨墙,坚壁清野,以御捻军。据《汝州市志》记载,汝州的捻军活动始于咸丰七年(1857年),前后共在汝州活动达十年之久,期间即有张洛行、张宗禹等外来捻军流动骚扰,又有如陈发贵、张第三、王四老虎、李中显、李汰春、肖况、石洪保、李瞻等地方捻军作乱。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三月初九日,捻军首领宋景诗、张洛行联合诸路大军直扑汝州,清军副将杨飞熊闻报急驻襄城,副都统胜保调防守河务的500马军前来助战,捻军架起云梯攻城,但城上防守严密,又遭清军夜袭,攻城不克。南关作为州城外郭,战略地位重要,急需修筑寨墙拱卫州城,于是由汝州知州任恺督工,南关商户开始组织修筑南关寨,历时约半年,于当年闰八月竣工。任恺,字乐如,清代宁夏人,以吏员授任河南典史,同治元年任汝州知州,同治六年(1867年)升任南阳府知府。任恺工书法,尝临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书谱》,并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秋,将其镌石十一块,镶嵌于玄妙观中,所制拓片学者托购而珍藏之。同治十一年(1872年),任恺觅得《岳少保书武侯出师二表》拓本,于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亲自题跋,命工匠将《岳少保书武侯出师二表》摹刻于石,置于南阳武侯祠。
南关寨北部依托州城南城墙,在东、南、西三面另用夯土筑成寨墙,寨墙周长约2100米,寨内面积约0.6平方公里。西寨墙北接州城西南角,沿洗耳河东岸,顺洗耳河自然走向,向东南方向延伸至约500米处折向东。东寨墙北接州城东南角,沿护城河西岸,顺其自然流向蜿蜒向西南延伸至约500米处,向西与西寨墙向东延伸部分相接,构成南寨墙。南关寨共有三个寨门,西寨门至东寨门间约1500米。西寨门外即洗耳河,因长年流水不断,形成西寨门的自然屏障。东寨门东临护城河,河水源于城北焦洼、石岗村涌出的泉水。南寨门为当时的通衢大道,偏向东南方向,朝向党庄,党庄时为去汝河渡口必经之路。
已故的武建业老先生,在其回忆文章《民国时期的汝州城》一文中,对民国时期的南关有过大致描述,为今人了解当时南关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党庄北街过洗耳河滩就到了南关,这是老汝州城南的外围,寨墙全用土垒成,西寨门是青砖的门楼,楼四周都有小方孔,监视四方。进西寨门不远,北边便是豫西高中,这是临汝镇闫家捐地30顷建的一所私立高中,也是老汝州当时唯一的一所私立高级中学,首任校长叫王召武。南关西街路南开了不少骡马店,专供远来运输商人卸货住宿,店内设有卧铺、马棚、马槽,路商多为盐商、皮商、粮商、干果商、茶商,运货工具多为大马车,三匹、四匹马拉车。南关东街杜家门口也矗立着一个青石过街牌坊,何时何人为何立,记不清了。南关杜家也是有名的望族,其子孙杜恒、杜恕、杜惠、杜悌、杜恺、杜性、杜慈,皆为当时教育、卫生界的名流,在老汝州中小学中教书育人。南关十字街东街路北有一座山陕会馆,这是山西商人兴建的,晋商善经营,行迹遍全国,各地都建有会馆,供山西商人聚会住宿,会馆内房舍不少,院内空阔,南关人每逢节日常在馆内搭台唱戏娱乐,可能是一种爱好,南关人爱“汉二簧”——汉剧,地摊唱戏,唱路戏都要哼二句二簧自娱自乐,这方面和东西关人不同,东关人爱唱越调,西关人爱听靠调(河南梆子的一种调),当时临汝县立第二初级小学就设在山西会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