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第二中学志后记
(2019-08-28 11:19:15)
标签:
教育 |
恩施市第二中学志 后记
安阳 董家亮
为落实恩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span>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实施细则>的通知》(2016年5月12日33号文件)要求,恩施市第二中学决定编纂首部《恩施市第二中学志(1961—2016年)》(以下简称《二中志》),2016年9月19日成立编纂委员会和编辑组。校长向波为编委会主任,副校长胡云超为副主任;刘均、商守群、叶光喜、吴华锋、魏红光、黄绍斌、谭杰、刘志武、徐海庆、刘启兴等为成员;魏红光兼任编辑办公室主任,刘启兴等为办公室成员。2017年8月,因人员变动对编委会成员进行了调整。
2017年7月26日,学校根据文件要求对《校志》编纂及制作实施《政府采购法》,在网上公布《询价公告》。询价小组成员:胡云超、魏红光、刘启兴;监督人:侯祚锋、向佳德。8月4日,在网上公布《询价中标公告》:确定中标单位为河南安阳田野地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交价12.9万元;8月30日与中标公司签订《购买服务合同》。公司指定董家亮为主编,组织团队编纂《二中志》。
《二中志》编纂团队首先把二中官网上文章、照片下载,进行筛选分类整理。2017年11月15日至12月7日,在恩施市档案局、二中档案室扫描拍照档案材料和校园内的宣传版面,收集学校过去编印的书籍和电脑保存的材料,共有1000多万字。
2017年11月29日,市二中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校志》编纂工作。恩施市负责志书编纂工作、原档案局局长张思楚,市教育局办公室向红,市教育局副局长、主持二中工作的张学明出席会议;二中编委会全体成员、二级机构负责人和安阳编纂团队参加会议。会上董家亮先生宣讲了编纂志书的意向决心;张思楚指出编纂志书的意义方法和如何收集资料;编委会刘启兴发放会前商量拟定收集资料的83种表格提纲,并提出具体要求;张学明强调编纂志书的意义,要求大家按要求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编纂团队回安阳后对收集的资料一边阅读筛选,一边转换成电脑上文档材料,然后归类整理成资料长编。面对海量文字,他们常常顾不上吃饭睡觉,顾不上和旁人说一句话,工作到凌晨二三点钟。该校党支部什么时间建立?答案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油印在黄黑色纸上、字如蝇头模糊不清的工作总结中发现的。同时还需对资料中抵牾的内容分析考证 纠正谬误。如该校高中是哪一年改为三年制的?《恩施县志•卷21》(2015年版)说是1981年;学校资料说是1984年。为了甄别一个年代查阅了好几本志书,翻阅了许多资料,经多方印证学校资料是对的。类似问题还有许多。
《二中志》章节的设置是一次创新。编纂团队到安阳市图书馆和藏书丰富的好友家中寻、上网查,始终没找到一本真正的公开出版的《校志》,只找到《河南大学校史》《安阳师院校史》等,网上搜到一本名曰《校志》,但教学教研、品德教育等重点内容却没有写。编纂之前,公司拟定一份《校志》目录;二中送来一份目录;市教育科技局又以文件形式出台《思施市第一中学志》篇目(初稿),要求二、三中编志时“比照执行”,而这三份目录差异很大。如何确定《二中志》章节?编篡团队对以上三份目录反复对比分析,结合收集的资料,经过三次大的提炼调整,最后决定对学校、领导组织、教师、学生、教育教改(写3章)、品德教育(写2章)、后勤、办学特色、人物等9方面内容进行横排,然后竖写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共 12章55节,另有附录3节。当然我们拟定的章节还有可商榷之处,但毕竟是一次创新,为学术界研究中学《校志》如何编纂提供了一个范例。2018年5月完成《二中志》初稿;接着几部志书主编互看互审,又聘请社会名流初审;修改后形成60多万字的初稿,于6月中旬送二中复审。
2018年6月29日,市二中印发41号文件成立《二中志》复审工作委员会部署对初稿复审。张学明、刘均、胡云超、商守群、李建勇,并特请胡金荣、黄树伟等退休老领导和张思楚等同志通读复审;刘启兴、吴华锋等19人通读复审并组织本科室人员就负责章节侧重复审,7月20日,召开复审会议提出综合评审意见。根据学校复审书面意见,安阳编纂团队重新收集补充资料认真修改,删掉20万字,又加入5万字,形成45万字稿子。之后,双方就具体问题多次交流反复修改。
2019年3月11日,将评审本送恩施市审查,市里又提出修改意见并要求将45.6万字压缩为35万字。是年5月27日,恩施市负责志书编纂工作的同志组织学校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对《二中志》进行终审。编纂团队根据终审意见制定《修改方案》,经审查同意后再次修改,最终定稿40﹒1万字。
《二中志》是新中国教育事业的缩影,由此可以看到我国教育事业走过的曲折历程;《二中志》是二中发展变化的真实记录,由此可以看到57年来教职员工“传道”的路径、“授业解惑”的身影;《二中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激励后人忠诚教育事业、努力勤奋;《二中志》是教职工的精神家园,凡在此工作过的都能找到其奋斗的足迹或是大名。这是我们编志的初衷。五峰山耸立千年,遊人不断;《二中志》百年后,有人浏览。愿为二中发展作出贡献的教职员工美名流传,愿后来者努力奋斗书写新篇。
《二中志》就要付印了,心里却忐忑不安。由于水平有限加之种种原因,感觉编出的校志和初衷还有距离。学校还有许多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没收入志中;章节设置拟有可商榷之处;材料取舍安排拟有不当地方,章节文字有的不够均衡;有的语言仍需推敲打磨等。感到欣慰的是刘启兴老师用电脑传来学校34名师生的资料,其中有9名原党支部书记、校长、教导主任写的回忆,收录在《校园文化》一节。细看这些资料,也能了解二中发展变化的大致脉络。在《二中志》编纂过程中,张学明校长、胡云超副校长、魏红光主任等给予多方指导,为工作提供极大支持和方便;刘启兴、黄树伟老师等多方联系收集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诚挚谢意。
2019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