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晴岳参云(山水三) 张大千国画

(2013-01-25 22:26:22)
标签:

国画

山水

张大千

文化

分类: 渡海三家

    在当代,张大千可能比任何中国画家看过并拥有更多的中国古典名作。例如现藏故宫博物的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董源《潇湘图》等名迹都曾经是张大千的收藏品。三十年代是张大千绘画生涯的第一个盛期,是他“法古人,师造化”的重要时期。由于清廷鼎革,故都北平旧家遗珍逐渐流入民间,深藏于深宫大院的历代名作也逐渐开始向世人开放,加之民国政府对于交通的开发建设,使得张大千拥有前人所无的饱看沃游的优越条件。在此期间,他由石涛而上溯宋元,开始了血战古人,集大成的努力。在张大千1941-1943年敦煌之行前,主要以研习传统,广临诸家为主。其以假乱真之绝技,就主要是这个阶段的特色。而1943年以后至50年代末10余年间,则是综合古代诸大家风格而自出手眼,创立自我风格的阶段。用张大千自己的话说,即“溶古人而有我”的综合出新阶段。前段是以研习传统融汇传统为特色的阶段,后段则是以习古融古为基础的自出手眼自我创造的阶段,两个阶段自然构成,相互包容,缺一不可,都是张大千艺术生涯的有机构成部分。因此,给张大千带来巨大名声、重要地位与坚实基础的习古融古阶段,仍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张大千血战古人、仿古乱真的超凡功力,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不朽传奇。世人徒知大千擅仿古人笔迹,而鲜知其临古是为创新之需,非泥古不化之辈所可企及。张氏曾对友人论及临摹之意义:“学习绘画,临摹是必经的一个阶段。但临画如读书,如习碑帖,几曾有不读书而能文的,不习碑帖而善书者?所以临摹必须撷各家之长,参入自己的心得,最后要化古人为我有,才创造自我独立之风格!”这可视作大千习古至勤的夫子自道,更道出了其血战古人的真正目的所在。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30年作  黄山九龙潭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32年作  采芝图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32年作  山水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34年作  高原悟道图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34年作  山水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37年作  莲花山飞瀑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38年作  清溪放渔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38年作  南岳祝融峰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40年作  峨眉三顶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40年作  清溪垂钓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40年作  秋山萧寺图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40年作  山色映孤村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44年作  游麦积山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46年作  翠屏曲涧图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46年作  晴岳参云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46年作  晚山看云图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47年作  仿王蒙春山读书图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47年作  山居清话图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47年作  云树秋高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47年作  载酒寻仙图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48年作  仿北苑山水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48年作  秋江独钓图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48年作  夏山图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49年作  沧浪垂纶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53年作  日落山空图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1962年作  层峦独泛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赤壁怀古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嘉陵江上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临石涛山水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庐山望瀑图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石涛笔意山水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潇湘胜景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张大千  黄山一角//王国维 书法

晴岳参云(山水三) <wbr>张大千国画 柱杖登山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