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中如何避免思维僵化|培养数学思维很重要

标签:
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教育 |
分类: 数学怎么学 |
数学学习过程中如何避免思维僵化 ,这些年在数学教学中发现,一部分孩子存在思维僵化的现象,学了一个方法之后,题目只会用一个方法来做,就算以前学过的一些老的方法,在学了新方法以后也把老方法彻底束之高阁不再使用了,所以掌握数学思维很重要。
这不是一个好事,所以辅导孩子的家长,需要注意这个问题,我们让孩子学奥数,是为了拓展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学会多种方法,而并不是把他们的思维禁锢在一种方法里面,所以要会不同方法,然后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来做。就拿等差数列来说,孩子们在学等差数列时候,会学会计算一个等差数列有多少项,例如:1,4,7,10,13,…,100 这个等差数列有多少项,答案是 34,计算方法是(100-1) ÷3+1=34 。为什么这样算,此处略去过程,这不是今天这篇文字的重点。
重点是,学了等差数列求项数以后,有些孩子的思维就暂时固定了,比如遇到一个题目,计算 10+11+12+13+…100 ,这里需要用到 10-100 有多少个数,好些孩子就照搬等差数列求项数公式:(100-10)÷1+1=91。这个没有错,但是实际上可以有更简单的方法。我会对孩子们说,你们学等差数列之前,也应该知道1-100 是 100 个数,然后从里面去掉 1-9 这九个数,一下子就应该能得到 10-100有 100-9=91 个数啊,这个用不用等差数列的方法都可以,它就是数数啊。
还有一个例子,2,4,6,8,。。。。100,有多少个数,那咱们也不需要照搬等差数列方法,因为 1-100,每两个数就有一个奇数一个偶数,那么 100 以内就有 100÷2=50 个偶数啊。
以此类推,3,6,9,12,15…..300,有多少个数,你们也可以不用等差数列方法,也可以用之前学过的周期问题,每 3 个数有一个是 3 的倍数,所以 300 个里面就有 300÷3=100 个 3 的倍数啊。或者你不把它当做周期问题,那当做找规律来做也可以啊,按照找规律的方法,第一个数是 1×3=3,第 2 个数是 2×3=6,第 3 个数是 3×3=9, …而 300=100×3,所以是第 100 个数。也就是说,即使没学过等差数列这个知识点,那么按照之前学过的周期问题、找规律的章节,也可以做出同样的题目的。
刚才举的是低年级内容,高年级同样有类似情况,比如学会了排列组合以后,有时孩子就想不起用低年级的枚举法,但是实际上有些情况用枚举法也很快。例如:1-10 中选 2 个数,它们的乘积是 6 的倍数。这个题目,有些孩子考虑了半天,两个数乘积是 6 的倍数,要么其中一个是 6 的倍数(另一个随意),或者一个是2 的倍数,另一个是 3 的倍数。然后还要考虑不要算重复了。这种方法,对于题目问 1-100 的,应该这样做比较好,但是这个题目一共只有 10 个数,用枚举法的算的就又快又不会出错。
再来一个例子,网上流传一个故事,丢番图的墓志铭,有人翻译成中文如下:
过路的人!
这儿埋葬着丢番图。
请计算下列数目,便可知他一生经过了多少寒暑。
他一生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十二分之一是无忧无虑的少年
。再过去七分之一的年程,他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五年后儿子出生,不料儿子竟先其父四年而终,只活到父亲岁数的一半。
晚年丧子老人真可怜,悲痛之中度过了风烛残年。
请你算一算,丢番图活到多大,才和死神见面?
一般的解法是方程法,设丢番图 x 岁。
然后解得 x=84但是如果我们看,题目提到十二分之一、又提到七分之一,说明他的年龄很可能既是 12 的倍数,又是 7 的倍数,那么必须是 84 的倍数。然后一下子就猜到年龄是 84 岁了。(当然,这只是猜,最后需要验算)
如果大家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不时地做做这种跳出固定框框的练习,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会看到一个题目就机械地只想到一个方法了,思维也就逐渐被打开了。
欢迎大家交流,我们有专业的老师团队,请关注公众号:怎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