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文献综述http://s13/middle/a118e89fg79cd27b6e37c&690
http://s2/middle/a118e89fgc2038d449bb1&690
http://s16/middle/a118e89fgc2038dff105f&690
沈从文的《边城》一问世,各种评论接踵而来,众说纷云。本文,我将表述各界对《边城》的主要评论。
其一,杨昌国和晏杰雄在《复返初始的神话—<边城>水原型的整体解读》一文中,试图用文化批评的重要一支——神话原型批评,对《边城》的水原型做一个整体性的解读。他们认为:由于沈从文对田园风光和素朴人情美的着力刻画,《边城》的确构筑了一个没有人间烟火味儿的的纯净世界。在《边城》中,对自然景物描绘最出彩的地方莫过于“水色”了。并认为,小说中的水又清又静又美,雾和雨,是水的变体形式。就连《边城》中最美的风景也是位于水边的。有水,风景就活了;无水,风景就死了。《边城》桃源世界在实景层面是借助水建构的。文中提到“翠翠就是这个美好世界的精神象征,这个人物塑造丰满了,完美的桃源世界也就建构起来了。而在人类学的视界里,女性是水的推原性象征意义。水与女性的原始联系,在《边城》中具体表现为翠翠与水的神秘互渗关系。如翠翠在水边居住,在水上渡人,从水上受教育,被雨水改变爱情命运,以及她常常凝眸洗面生气的水雾。这样看来,这个桃源世界的建构最终可以归因为一个水字。”
其二,何玉嘉在《<边城>,隐喻和象征的哲学表征》一文中,提到:由于《边城》具有语言学、民俗学、文学、文化学、哲学的意义,“这一步”就是隐喻和象征。这使得《边城》由此走向哲学的表征。文中他三点展开:一、《边城》是否存在着隐喻和象征的符意;二、《边城》中隐喻和象征的符意如何解读;三、《边城》隐喻和象征的符意传递出什么样的哲学观,以及隐喻和象征对于《边城》的意义。文中还提到:沈从文说《边城》是“借”故事来表现、阐释他本人的“人生哲学观”的,既然是“借”,文本必然包涵着隐喻和象征义,蕴藏着抽象的人生哲学。《边城》中隐喻和象征的符意有:故事、风俗、碾坊和渡船、老与少、白塔、情绪。故事有爷爷与翠翠的亲情故事,翠翠同顺顺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不凑巧的、带有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这都是作品的主体。风俗描写既增强了《边城》的田园牧歌情绪,同时也具有隐喻和象征义。碾坊和渡船的对立,还原成金钱对朴素人性的胜利。老人的死是象征“善”的传统美德的丧失……最后,他认为:沈从文创作中要指向未来,他要摒弃现实中的自私、虚伪、怯懦和浮躁的风气,建构一个诚实、健康、向上与和平的理想社会。可谓沈从文的“心和梦的历史”,有了隐喻和象征的符意,从而达到哲学的边缘。
其三、华北电力大学的何一鑫和陈慧良在《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边城>》一文中,有提到:沈从文自述其美学系统的最高范畴是生命、自然和力、其本体论最终落脚在追求真、善、美的最高统一。他以认识认识生命、自然为始,以爱生命、爱自然达到最高潮圆满为终。沈从文的这种美学追求和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首先,生态女性主义很注重自然美。《边城》用大量的文字写了湘西的美丽风光。小说的开篇就给人们展现了这样一幅宛如诗画的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沈从文正是站在人与自然契合的基石上,把人视为自然地一部分,又在对自然地关照中表现人,把人自然化。这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沈从文向往的理想社会生态图景。湘西的人格物化,景物人化,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统一。翠翠作为《边城》的主角,沈从文将她设立为一女性,是因为女性更亲近大自然,从而能够更好地将其所要表达的这种生态和谐美传达出来。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人与自然融合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其四、山东财经大学的苏科、闫宁在《<边城>小说中语言陌生化的审美辨析》一文中,分析《边城》在语言组合和意义表达层面的陌生化,研究《边城》中语言作用于视觉、声音和情感所造成的阅读的难度和时延性,以此探究沈从文“陌生化”写作所带来的语言魅力。文中提出:沈从文的“陌生化”写作展现在三个方面,一。内容上,对湘西边缘生活体验的描写;二是体例上,以散文的形式写小说,开创了现代散文化小说的新体例;三是语言上,在语言组合与意义表达上的陌生化。如单音节词替代双音节词,有意突破常规的用语规范打破固定搭配,量词与名词的搭配陌生化,淡化语言叙述功能强调声音律动,长短句交错使用,词语的降用和词语情感色彩的偏离。文中认为:沈从文从原始单不乏生气的方言口语中提炼加工,从而创造出一中独具风貌而又恰到好处的“陌生化”文学语言。
《边城》这部小说充满了自然美、人性美,然而它独特的文学美也在众家的评论浮现,让我想到古人那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