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探自然数的规律

(2020-12-05 12:32:43)
标签:

数学

杂谈

浅探自然数的规律

                                            ——科普杂文提纲

关于自然数规律的发现,近二十年来,由于我给过一些杂志社的投稿和有关科学部门的去信,还有不断的在我的博客和微博里的出现。现在这个问题也有不少人知道了。不过一些提问题的人都是非专业人士,属于兴趣和爱好。不论批评和质疑也没有谈到点子上。至于还有抗议的,那就莫名其妙了。

我把这个问题再梳理一下,用科普的形式再嚷嚷一次。目的我的很明确,普及科学思想,提高民族素质。

欢迎数学专业和业余爱好者们使用,使用时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名字即可。也算本人对中华民族和人类智慧文明做出的一点贡献。

 

1、为什么寻找自然数的规律

人类在懵懂的幼年时期,思维方式都是图形思维。比如现在人发现的大量的原始人的岩画。还有现在的儿童们喜欢看图画、小人书和动画片,这反映出古人的思维方式是图像思维。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中,他们由图画慢慢的抽象出一些公认的契刻符号。比如太阳、月亮、山、水、眼睛、草、树和许多动物。还有表示自己或部落的契刻符号,这就形成了最原始的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并不代表语音,也就是比代表人们平时的说话。而是一种意义的表征,从一开始就需要人们用“白话”来解释。所以象形文字极其简练,不同的字形成的组合就是文字,就是“书”。这一点与拼音文字有着本质的差别。不论什么种族都可以看懂、使用汉字,但是不需要发音准确。这样一来汉字就被历史上各个种族使用。经久不衰,延续发展。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国家的统一,与汉字的特性关系很大。当然悠久古老的历史,那些历史名人和名著起到了屹立不倒的脊梁作用。

古人类离不开数字的使用和对数字的研究。我们古老的“河图洛书”就是远古人类研究自然数的规律的。

人类的早期智慧必然遇到几何图形和数字。这可以从各个不同时期的陶器上的花纹可以体会到。不论制作工具、陶器、玉器、盖房、耕种都离不开这些图形。方形、三角、圆形和梯形等。

几何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总结写出的《几何原本》。初等几何就行了完整的几何数学体系。而自然数从来就没有人用初等的方法进行过研究和总结。对自然数的研究,往往是一般人看不懂的《数论》。

我们不谈高深的《数论》,就用最初等的方法寻找自然数的规律。只要找到了自然数的规律,一些古老的自然数里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找到自然数的规律,我们就可以用初等的方法形成一套新的数学体系。这就是我们寻找自然数规律的目的。

 

2、自然数里的有哪些基本规律

1)用三个等差数列公式可以表示全部自然数

      3(n-1)+1

   3(n-1)+2

   3(n-1)+3     n = 1、2、3…∞

我们把这个公式称作“自然数基本公式”。

这个公式有什么意义和用途?

a) 意义

用这个公式些一组数:

1、4、7、10、13、16、19、22、25、28、31……

2、5、8、11、14、17、20、23、26、29、32……

3、6、9、12、15、18、21、24、27、30、33……

看前9个数,我们发现可以用9(n-1)+A的形式写出9个等差数列组成一组的组合。

还可以用6(n-1)+A的形式写出6个等差数列组成一组的组合。

意义:所有自然数都可以用1、2、3三个等差数列,组成一组的等差数列组来表示;扩展意义是全部自然数可以用不同数量的等差数列组来表示。

b) 用途  

这个公式用途很广,包括对自然数性质的认识。它是研究自然数规律的一把钥匙,是一个大门,一个山口。进了这个山口后,里面就是另一个世界。

我在这里之谈一下“自然数基本公式”与中国古老的河图洛书之间的关联。

取前9个数

1、4、7     调整一下位置:              4、9、2

2、5、8                       3、5、7

3、6、9                       8、1、6

这就是中国古老的“洛书”。

哪怕就是宋代的,这也是对自然数规律的最早的研究了。

 

2)自然数可以分类

有了“自然数基本公式”我们就要寻找自然数的规律,就要使用它了。我发现每一数列里都包含着奇数和偶数,这样不便于研究问题。我就把每一数列里的奇数和偶数分开了。这句有了下面的公式,

6(n-1)+1              (1)

6(n-1)+2              (2)

6(n-1)+3              (3)

6(n-1)+4              (4)

6(n-1)+5              (5)

6(n-1)+6              (6)

                                  N = 1、2、3…… ∞

为了便于直观理解,我们用这6个一组的等差数列组,写出下面的数字表

1

7

13

19

25

31

37

43

49

55

61

67

73

79

…∞

2

8

14

20

26

32

38

44

50

56

62

68

74

80

…∞

3

9

15

21

27

33

39

45

51

57

63

69

75

81

…∞

4

10

16

22

28

34

40

46

52

58

64

70

76

82

…∞

5

11

17

23

29

35

41

47

53

59

65

71

77

83

…∞

6

12

18

24

30

36

42

48

54

60

66

72

78

84

…∞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

公式(2)和公式(4)里面都是偶数。

公式(6)是2、3倍数的偶数。

公式(3)是3的倍数的奇数。

公式(1)和公式(5)也是奇数,但是这两个公式里面包含了自然数里面的全部素数。

所以,我们分类命名如下:

把自然数分成四大类。

第一类 数列公式6(n-1)+2和6(n-1)+4 ,我们称为:“纯2偶数公式”。

第二类 数列公式6(n-1)+6,我们称为:“23偶数公式”。

第三类 数列公式6(n-1)+3,我们称为:“纯3奇数公式”。

第四类 数列公式6(n-1)+1和6(n-1)+5,我们称为:“含素数公式”。

注意,含素数公式不是素数公式,而是这两个公式里面包含着自然数里的全部素数。

 

有了这个“自然数分类法”和自然数分类公式,我们对自然数的性质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有了这个“自然数分类”公式虽然对自然数有了初步的理解,但是要想深刻研究自然数里面的规律,感觉这个公式还远远不够用。

有一天偶然看到“西安半坡”遗址里的一张残陶器图片,陶器上有用锥子扎出的图案。两侧是3个孔一排,共6个孔。中部是一个用孔组成的三角形,从1开始,到十几。这就成了一个以6为一组的等差数列组。

说明中华远古人类文明和文化,早就对自然数有了认识和研究。

受它的启发我有了灵感,把“自然数分类公式”,改写成下面的形式:

6N+3

6N+2

6N+1

6N

6N-1

6N-2                   N = 1、2、3 …∞

我们给这个公式起个好听的名称,叫“仰韶公式”或“铁钢公式”。

 

用这个公式列一个表

项数N

公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6N+3

9

15

21

27

33

39

45

51

57

63

69

…∞

6N+2

8

14

20

26

32

38

44

50

56

62

68

…∞

6N+1

7

13

19

25

31

37

43

49

55

61

67

…∞

6N

6

12

18

24

30

36

42

48

54

60

66

…∞

6N-1

5

11

17

23

29

35

41

47

53

59

65

…∞

6N-2

4

10

16

22

28

34

40

46

52

58

64

…∞

 

观察这个表格里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到这六个公式之间的关系。它们可以四则运算,形成一套新的数学体系。这里不多讲。

我们找数列6N+2第11项里的一个偶数68.我们看一看它是如何形成的。

就是数列6N+1第1项与第10项、第2项与第9项、第3项与第8项……相加。

就是68=7+61=13+55=19+49=25+43=31+37

对于项数来讲就是偶数公式6N+2的数项11等于6N+1里的项数1+10=2+9…

这个规律很重要,可以用初等方法解决一些古老的数论问题。

不多讲。

这一节里的公式、表格很重要,具有在自然数研究领域里的里程碑的意义。

 

3)可以寻找素数在自然数里的分布规律   

我们把

6N+1

6N-1         N = 1、2、3……∞

称作“含素数公式”,里面既有合数也有自然数里的全部素数。

我们用它写出一组数字

7、13、19、25、31、37、43、49、55、61、67……

5、11、17、23、29、35、41、47、53、59、65……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规律,它们的个位数字是重复出现的,我们做一个表格

项数N

公式

1

2

3

4

5

6N+1

7

13

19

25

31

6N-1

5

11

17

23

29

利用这个表格我们还可以写出30N+A 10个数列一组的表格。可以无穷无尽的写下去。

 

这一组两行的数字对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孪生素数对。比如11、13,17、19等等。

这也可以解决一个古老的猜想。不多讲。

 

现在我们没有素数公式,但是可以利用下面的4个公式得到素数在自然数里的分布规律。

对于数列6N+1里的素数分布有,

N= x(6y+1)+x

N= x(6y-1)-x

对于数列6N-1里的素数分布有,

N= x(6y+1)-x

N= x(6y-1)+x     公式中 x、y是数字在公式里的项数。

取一个公式里N项的数字,使公式成立就是合数,不成立就是素数。

这四个公式用处很大。

在本文里我讲的都是提纲,讲出了核心公式。

 

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只需注明出处和作者李铁钢即可。

反对侵犯知识产权,盗用者必将会被钉在人类数学发展历史的耻辱柱上。

我已经发布近二十年了,这么重要的东西引不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作者:李铁钢

                                   2020年12月5日星期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