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园林至美

(2018-01-10 18:14:49)
标签:

古典园林景观

景观园林

设计

 在花园边的林园中,也有笔直的园路。构成几何图形,与花园相协调。同时,在空间上,封闭的林园与开放的花园形成强烈的对比。高大的树木形成花园的背景,构成向南延伸的空间。最后在花园的南端,围合成半圆形的绿阴剧场,透视深远。规则式花园从侧面去观赏时,往往景观更富有变化。因此,在林园边布置了宜人的散步道,在此可欣赏花园景色。
沃•勒•维贡花园的独到之处,是处处显得宽敞辽阔,又并非巨大无垠。各造园要素布置得合理有序,避免了互相冲突与干扰。刺绣花坛占地很大,配以喷泉,在花园的中轴具有突出的主导作用。地形经过精心处理,形成不易察觉的变化。水景起着联系与贯穿全园的作用,在中轴上依次展开。同样,环绕花园整体的绿墙,也布置得美观大方。序列、尺度、规则,这些伟大时代形成的特征,经过勒•诺特的处理.已经达到不可逾越的高度。适度的原则,对称的布局,实在是这个伟大时代无法回避的手法。
可惜沃•勒•维贡府邸花园的辉煌历史只是昙花一现。福凯本打算在此度过幸福的晚年,而结果却走向了厄运的深渊。在建园过程中,觊觎福凯财政大臣之位已久的大臣高勒拜尔详细了解了此园规模之大、耗资之巨、用工之多,并向国王汇报。1661年夏,在花园基本完成之时,福凯在园中首次举行酒会,当时宾客盈门、盛况空前。国王虽未亲临晚会,但已听到种种传闻。对于亲临朝政不久、血气方刚的年轻国王来说,无疑是难以容忍的。8月17日,在路易十四的要求下,福凯举行了第二次盛会。这一天,国王、太后及王室成员,在众多贵族的陪同下,由王家卫队护送来到了沃•勒•维贡府邸花园。国王游遍了全园,深为花园之美所陶醉。当来到运河北岸,凭栏俯瞰下面运河时,更加为之倾倒。当他得知设计者为勒•诺特时,随即向他祝贺。大概正是此时,国王已下决心,要建造一座更为宏伟壮丽、胜过该园的宫苑。
为组织好这次盛典,福凯竭尽全力。在豪华府邸中,展示了许多著名艺术家的油画,装点了精美的雕塑。花园中上演了莫里哀新创作的戏剧,有著名芭蕾舞演员的表演,一切安排都尽善尽美。当国王即将离去时,五彩缤纷的焰火,将晚会的气氛推向高潮。福凯为了讨好国王,想使这次盛会取得最佳效果。然而晚会愈豪华奢侈、丰富多彩,愈激起国王的愤恨与嫉妒,这是聪明一世的福凯所未曾想到的。更为遗憾的是,燃放焰火使马匹受到惊吓,太后的马车竟跌落到壕沟中。拉封丹在描述这段情景时说,未曾想到这一盛会竟以如此不幸和可悲的局面而告终。这也许正是福凯本人命运的预兆吧,在这次晚会后不久,福凯就因账目不清、投机倒把等罪名被捕入狱,判为终身监禁,在狱中度过了19个年头后死去。
  福凯被捕后不久,路易十四就开始筹划凡尔赛的建造工程了。为此,他将设计沃•勒•维贡花园的诺特请到了凡尔赛。当时,沃•勒•维贡花园中大量的雕塑,曾开辟了法国园林装饰的新风气,此时,这些雕塑作品也被路易十四占为己有,安放在凡尔赛宫苑中,甚至凡尔赛柑橘园中的数千盆柑橘也来自沃•勒•维贡花园。
法国凡尔赛宫花园 安德烈•勒•诺特(法国)
  凡尔赛宫,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到路易十六世的王宫,经过数代建筑师、雕刻家、装饰家、园林建筑师的不断改进、润色,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欧洲王室官邸的第一典范。
  凡尔赛在离巴黎不到24公里的地方。路易十三选址此地建立一个规模不大的庄园作为游猎的基地。他的儿子路易十四也喜欢狩猎,但对这块土地却有更为精心的计划。他对现有的宫殿均感不满(包括卢浮宫和杜伊勒利宫),因此于1660年决定将凡尔赛辟为庞大的王宫,而且建成规模要容纳整个法国朝廷。
  工程开始于1661年,两年内被誉为太阳国王的路易十四花了巨资,引起了财政部门极度痛苦的抗议。事实上工程将继续持续几十年,动用数万名工人,耗资不断增加。最初的建筑师是路易斯•勒沃,后由朱尔斯•哈多依•马沙特接替,他从事凡尔赛的建造达30年之久。安德烈•勒•诺特负责园林。由于他宏大的花园设计大大地超过了原先的庄园,这才决定把它建成一个极其豪华的宫殿。凡尔赛宫的花园在太阳国王在位的头几年成为吸引巴黎贵族阶层的地方。1682年,凡尔赛宫成为路易十四的长住之地,整个法兰西朝廷不久在此建立。在1664年、1688年和1694年成为铺张豪华的文艺演出的背景。路易十四死于1715年。路易十五请了建筑师加布里埃尔着手进一步的修建工程,包括造一座歌剧院和特里阿农宫。这里还建设了卢浮宫的桔厅、大特里阿农城堡、王家小教堂和大使台阶。小特里阿农城堡在路易十五的统治下建成。玛丽•安东尼特占用了特里阿农宫,建造了著名的村庄(1785年完成,1792年废弃)。路易十六时,又增建了漂亮的图书馆。1789年10月法国革命降临凡尔赛,宫殿被占领。1837年,凡尔赛宫成为法国历史博物馆。
  凡尔赛宫的花园占地101公顷,有数量繁多的人工景色、散步场所和花圃,饰以无数的喷泉、雕塑和假山洞,还有一条大运河及它自己的“小威尼斯”。花园的正面有640米长,中间是镜厅。凡尔赛宫的花园能收藏大量的雕塑作品。镜厅前面的水坛有两个湖,每个湖内有四个雕塑代表法国的河流。还有一些生动的动物群体和无数古典神话中的形象,包括酒神巴克斯、太阳神阿波罗、众神信使墨丘利和森林诸神领袖塞利纳斯,另外还有一些看起来忠实于古代原作的艺术复制品。
英国斯托海德风景园
  大约18世纪中叶,在富于革新精神和有文化修养的贵族中间,崇尚造园艺术成为一种时尚。这一时期的一些有重大影响的花园,实际上是由富裕的园主自己设计建造的。斯托海德是这类英国式传统园林的杰出代表。
斯托海德位于威尔特郡,在索尔斯伯里平原的西南角。1717年,亨利•霍尔一世买下了这里的地产,于1724年建造了帕拉第奥式的府邸建筑。1793年扩建了两翼,中央部分在1902年被烧毁后又重新恢复。在亨利一世期间并未建园,他的儿子亨利•霍尔一世自1741年开始建造风景园,并倾注其一生的精力。亨利•霍尔二世之孙理查德•考尔特•霍尔也是该园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亨利•霍尔二世首先将流经园址的斯托尔河截流,在园内形成一连串近似三角形的湖泊。湖中有岛、有堤,周围是缓坡、土岗;岸边或是伸入水中的草地,或是茂密的丛林;沿湖道路与水面若即若离,有的甚至进入人工堆叠的山洞中;水面忽宽忽窄,或如湖面,或如溪流;既有水平如镜,又有湍流悬瀑,动静结合,变化万千。沿岸设置了各种园林建筑,有亭、桥、洞窟及雕塑等,它们位于视线焦点上,互为对景,在园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环湖布置的园路,使人们在散步的过程中,欣赏到一系列不同的景观画面。园路边建有各种庙宇,每座庙宇代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埃耐伊德》中的一句。建筑师弗利特卡夫特(Henry Flitcroft)建造的府邸采用了帕拉第奥样式,从府邸前的道路向西北方,即可看到以密林为背景、有白色柱子的“花神庙”。庙两侧有各色杜鹃,白色建筑掩映于花丛之中,和投入水中的倒影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花神庙所在的土坡上方,有一处“天堂泉”,与花神庙的绚丽色调处理手法不同,显得十分幽静。经过“船屋”往西北,池水渐渐变窄,可看到远处的修道院及“阿尔弗烈德塔”。沿湖西岸往南,可以见到湖中两个林木葱笼的小岛,随着游人的行进,形成移步换景的效果。
西岸最北边,有1748年皮帕尔(Pie-per)设计的假山,假山中有洞可通行。洞中面对湖水的一面辟有自然式的窗口,这样,既形成由洞中观赏湖上及对岸风光的景框,也便于洞内采光。洞中的水池上有卧着“水妖”的石床,流水形成的水帘由床上落入池中。洞中还有一河神像,其风格及姿态都反映了古希腊的遗风。洞壁上刻着“甜甜的水,岩石中洋溢着生命力的地方,是水妖的住处”。
  山洞以南是哥特式村庄。当人们从村庄向湖望去,是一幅以洛兰的田园风光画为蓝本的天然图画。湖对岸,几株古树形成景框,湖中有数座小岛,其中一座岛上有建于1754年的缩小了的古罗马先贤祠。在古典园林中,先贤祠是常见的景物,后人以这种建筑作为古罗马精神的象征。
  由村庄往南,有座 1860年架设的铁桥,东侧是开阔的水面,西侧则是细细的小河,两边景色迥然不同。过桥上堤,堤南水面稍小,比较幽静,对岸有瀑布及古老的水车;远处是缓坡草地、苍劲的孤植树、茂密的树丛及成群的牛羊,一派牧场风光。堤的东头有四孔石拱桥,向北是水面最狭长处,视线十分深远。透过石桥,远望湖中岛屿,对岸的东侧有花神庙,西侧有哥特式村舍及假山洞,成为园中最佳的观景点。画面中以石桥为前景,湖中水禽、岛上树木为中景,远景是对岸的树木及勾画出天际线的阿尔弗烈德塔、先贤祠等建筑。
阿波罗神殿是另一处重要的景点。这里地势较高,三面树木环绕,前面留出一片斜坡草地,一直伸向湖岸。岸边草地平缓,上有成丛的树木。从神殿前可以眺望辽阔的水面,而从对岸看,阿波罗神殿又如耸立于树海之中。由此往下,即可进入有地下通道的山洞,出来后经帕拉第奥式的石桥,可从另一角度欣赏西岸的先贤祠、哥特式村舍及岩洞,别有一番情趣。
亨利•霍尔二世在经过改造的地形上遍植山毛榉和冷杉,由树林和水景形成的规模宏大的园林代替了过去完全是农作物的乡村景色。以后又种了大量黎巴嫩雪松、意大利丝杉、瑞典及英国的杜松、水松、落叶松等,形成以针叶树为主的壮丽景观。此后,随着引种驯化技术的发展,又引进了南洋杉、红松、铁杉等新的树种。霍尔家族的最后一位园主是亨利•胡奇男爵,他曾修复了被火烧毁的建筑物,并增种了大量杜鹃。色彩丰富的杜鹃使得五月的斯托海德更加绚丽多彩。
由于亨利•胡奇的独生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于战场,他遂于1946年将斯托海德献给了全国名胜古迹托管协会。此园现已成为对游人开放的著名风景园之一。
西班牙巴塞罗那特里尼泰特立交公园
  巴塞罗那市东北边缘的特里尼泰特为一个大型交通枢纽,也是该市的重要入城门户之一。特里尼泰特公园位于立交用地的中心,其北侧为山丘,有住宅、工厂和铁路;东面是贝索河。公园主要为特里尼泰特区的居民服务,设计要求既能满足使用功能,同时也能解决好交通噪音及川流不息的车辆的影响。
公园占地约 7公顷,平面由于受到四周道路的限制而基本呈圆形。公园三个入口分别与特里尼泰特广场、地铁站出口和圣•考罗马步行道相连接。全园共分为树林区、弧形水池带缓坡大草坪、露天大看台、体育活动区和大平台几部分。全园绿化面积不小,主要集中在公园南半部分。位于东侧与南侧的树林区有分隔的作用。园内主要活动设施及入口均设于公园北部靠近住宅区。园内主要道路基本上由各区块的轮廓线组成,路网比较稀疏。树林区面积为1.5公顷,由一系列不同种树林带组成,起到隔离快速车道上的噪音与不利视线的作用。公园内的树林以规整行列式种植为主。除了梧桐、杨树、棕榈、紫叶李等树种外,园内还有一些果树。林地与弧形水池带之间为大片的缓坡草坪,起到过渡的作用。弧形带状水池长245米,宽18米,是园中最大面积的水景,也可供人们划船。水池南端水面中设计一鞠腰少女雕塑和细小的喷泉,与白色的池缘、绿色草坡、成行的杨树、红色路面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水池北端与一个可容纳500人的露天看台相接。体育活动区中有三块标准球场以及更衣室、休息咖啡屋等辅助设施。大平台位于公园北部,是公园与园外步行道及住宅区的连接点。
  虽然受到四周道路的限制,设计师巴特莱与罗伊格因地制宜,以与公园轮廓相呼应的圆弧形作为构图基本平面要素,用完整块面和明亮的色彩,力图创造简洁、流畅、醒目、规整又不乏柔和的园林空间,在形式上显现了一种明快如画的风格。
拉维莱特公园
拉维莱特公园位于巴黎东北部,占地约 50 公顷,基地曾经是大型的牲口市场,公园东南角附近为19世纪的市场大厅。乌尔克运河几乎恰好将基地一分为二。运河东端南岸是一座大型流行音乐厅。北半部中有刚建成的具有大型高技派建筑风格的科学工业城。馆前为一巨大的不锈钢球幕电影院。1982年法国文化部向全球设计师征集设计方案,希望建立一个不同凡响的21世纪的城市公园,并且应该完全突破以往传统的庭园和公园模式,而成为像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一样的“大手笔”。当今的不少名家,例如黑川纪章、迈耶、格罗夫、莫尔、普罗夫斯特和库哈斯等都参加了角逐。在472份人围竞赛方案中,建筑师伯纳德•屈米带有解构主义色彩的方案脱颖而出,成为中选方案。屈米从法国传统园林中学到了一些手法,例如巨大的尺度、视轴、林阴大道等,但是并没有按西方传统模式设计公园。相反,公园在结构上由点、线、面三个互不关联的要素体系相互叠加而成。“点”由 120 米的网线交点组成,在网格交点上共安排了40个鲜红色的、具有明显构成主义风格的小构筑物。这些构筑物以 10 米边长的立方体作为基本形体加以变化,有些是有功能的,如茶室、临时托儿所、询问处等,另一些附属于建筑物或庭园,还有一些没有功能的“线”由空中步道、林阴大道、弯曲小径等组成,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空中步道一条位于运河南岸,另一条位于园西侧贯穿南北。林阴大道有的是利用了现状,有的是构图安排的需要,例如科学博物馆前的圆弧形大道。在规整的建筑与主干道体系之中还穿插了另一种线型节奏——弯曲的小径。小径将一系列娱乐空间、庭园、小游泳池、野炊地、教育园等联系起来。“面”是指地面上大片的铺地、大型建筑、大片草坪与水体等。
  对于这种深受解构主义哲学影响,并且纯粹以形式构思为基础的公园设计,屈米认为是一种以明显不相关方式重叠的裂解为基本概念建立新秩序及其系统的尝试。这种概念抛弃了设计的综合与整体观,是对传统的主导、和谐构图与审美原则的反叛。他将各种要素裂解开来,不再用和谐、完美的方式相连接与组合,而相反却用机械的几何结构处理,以体现矛盾与冲突。这种结构与处理方式更注重景的随机组合与偶然性,而不是传统公园精心设计的序列与空间景致。
五四文化广场与皇城根遗址公园
  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是北京城中心区的带状公园,公园规划范围南起长安街,北至平安大街,西邻北河沿大街,东到东皇城根北街、南街,全长2.8公里,宽约29米,规划范围约74000平方米。皇城根遗址公园建设中,选取东安门、五四路口、四合院、中法大学、南端点、北端点等历史文化节点,运用恢复小段城墙、挖掘部分地下墙基遗存等手段,使老北京的历史文脉得以充分展示。皇城根遗址公园总体绿化率达到90%以上,共铺设草坪4万平方米,种植灌树木4.4万株,形成了“梅兰春雨”、“御泉夏爽”、“银枫秋色”、“松竹冬翠”的代表景致。公园还设计了近10个雕塑和浮雕,营造了独特的人文环境。
  从元朝开始,北京城逐步由紫禁城、皇城和外城三部分组成。至今,紫禁城(故宫)保存完好,外城(二环路)虽被拆除,但人们仍知道它的位置。惟有皇城,民国年初被拆除后,人们已经淡忘。皇城根遗址公园的建成,将重新唤起人们对北京皇城的回忆。
(二)名词解释
安德烈•勒•诺特
安德烈•勒•诺特(1613—1700)出生于法国的土伊里,古典主义造园大师。17世纪,虽然法国艺术家群星灿烂,但勒•诺特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促成了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在法国的发展和成熟。整整半个世纪里,几乎仅仅由他一个人,就设计了路易十四的全部宫廷园林和大量贵族的私家花园以及德国、英国、比利时和意大利的大量园林,总数达到上百座。
皇家宫苑
  中国皇家宫苑始于秦汉,以苑中设立宫室的形式呈现建筑与园林结合的面貌。汉代建宫创立的“一池三山”式的神仙乐土,一直沿用到清代,成为中国宫苑山水布局的基本传统。隋唐皇家在园林中模仿自然山水形式,并选取风景优美的天然景区建造离宫。北宋宫苑延续着山水的主题,而元、明、清多再现一池三山的风格,并将南北名园的形式集成建造皇家园林。
文人园
  文人园是中国造园传统的一大主流,初始于南北朝,讲究再现或模仿。唐宋期间引入文人的“意境”概念,并受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明清期间,江南园林以文人园见长,注重借园林景物表现个人心境。
三、教学建议
  园林艺术精彩纷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方式,充分表现这种感染力,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可以利用图片、文字甚至录像片等各种媒体,带领学生领略园林艺术的魅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寻园林艺术的特征、价值和意义;分析问题,寻找各个流派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要求,难以立刻达到。但是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积累,在艺术欣赏的道路上走向更高层次,获得更大乐趣。
四、参考书目
《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西方园林》,郦芷若、朱建宁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邵忠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城市园林艺术》,周武忠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王晓俊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世界花园——人间的伊甸园》,[法]Gabrielle van Zuylen原著,幽石译,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