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启示:孩子的成长是从模仿开始的
(2012-08-08 15:23:12)
标签:
育儿模仿天性蒙台梭利行为鼓励对象选择心理发展杂谈 |
分类: 肓儿知识 |
孩子每一次的成长,都是从模仿大人开始的。
“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所有他们看到、听到、摸到的,都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的对象,这其中既包括成人们有意给予孩子的各种刺激和学习环境,也包括无意间流露而幼儿主动吸收和学习的事物。当看到别人做什么的时候,他也会学着去做;当看到别人有什么的时候,自己也要有什么;看到别人玩什么,他也要玩。总之,我们周围几乎所有事物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对待孩子的模仿行为,家长首先要持尊重的态度,因为模仿是孩子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只要孩子的模仿行为不妨碍他人,也没有危险性,作为父母,都应该鼓励,并且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孩子模仿,这样既丰富了孩子的认知经验,又能让孩子在模仿中学习本领。
最后,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语言,要起模范作用,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学到更多好的行为和语言,使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对于那些复杂的、技巧性和合作性强的行为,可先不让孩子模仿,不安全的行为更不能让孩子模仿。对孩子好的、成功的模仿要多给予鼓励,对于失败的模仿也要适当地给予安慰,不断调动孩子重新观察、重新模仿的积极性,把失败转化为走向成功的动力。
(1)对孩子的模仿行为应该予以鼓励。
孩子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他们很敏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逐步提升,所以当他模仿别人的时候,对于他们所做的正确的方面要加以鼓励和赞扬;孩子模仿那些不好的行为时,家长也要循循善诱地引导,而不要批评或者责罚,以免打击孩子的情绪,在内心留下阴影。
(2)父母不要干涉孩子对于模仿对象的选择。
对孩子来说,自己选择的模仿对象才是最合适的。只要孩子不模仿一些恶俗的、低级趣味的东西,父母就不应该横加干涉。让孩子自由地发挥模仿的天性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可能父母为孩子提供的模仿对象都是比较优秀,甚至比较完美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儿童在能够模仿之前就为模仿做了准备和付出了各种努力,这样的模仿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效果最佳的,而成年人所树立的榜样仅仅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模仿的目标而已。
(3)要让孩子在模仿中得到心理满足。
当孩子到了模仿期(大概在两岁之后,会特别喜欢模仿)以后,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比如不停地把东西拿来拿去,尽管搬不动桌子,但是总喜欢帮大人搬。这些奇怪的行为实际上是孩子在模仿中寻找心理满足的举动,当孩子模仿累了的时候,他们享受到了这项活动带来的心理满足,自然就会停止。一些家长害怕孩子过度劳累,从而强行终止孩子的行为,这样做会影响孩子追求心理满足,进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这种干扰受得多了很容易造成精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