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智慧发展的基石:5大可捕捉的信号性功能

标签:
5大信号性功能智慧 |
分类: 早教 |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力图揭示认知思维的机制,也就是探究儿童是怎么变成大人的。
皮亚杰认为,婴幼儿从感知--运动的图式体系,随着动作的进展而不断发展,逐渐形成思维及语言思维,直到形成逻辑--数理的运算思维为之。
这是三个阶段:图式体系---语言思维--逻辑思维。
皮亚杰认为,孩子在1~2岁之间,在感知--运动的终末期,出现了对日后行为模式的发展具有根本意义的一种功能,信号性功能。也就是,儿童具有应用一个“信号物”来代表某些事物的能力。这些信号功能使思维成为可能,给思维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应用领域。
这些信号性功能包括:模仿,语言,游戏,绘画,记忆等。
实际上从我们对婴幼儿成长的观察,这些信号性功能,也未必必然在1~2岁间,其萌芽的产生似乎一直伴随着孩子,提示家长注意的是,孩子这些功能对今后的思维发展意义重大,应该重视与着力发现培养。
1.模仿
一般模仿都是延迟模仿,这种时间上的延迟,实际是已经脱离了条件反射式的直接反应,从感知--运动中解放了出来,达到一个中间水平,是自我意识的开始。这里的模仿动作已经是一种信号物,构成了思维的表象。皮亚杰举例孩子佯装入睡,这样的模仿,就不是真睡,而是一种假设游戏,假设练习。
这种假设是孩子特有的思维特征,弥足珍贵。
细细观察孩子的模仿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在他不会爬的时候,看见玩具动物爬行,他就已经能做出超过自身能力的模仿玩具动物爬行的动作雏形。
提示家长,多从幼儿的角度示范一些容易模仿的动作,甚至是分解动作,以利于孩子模仿学习。像用“儿语”一样,“儿化”模仿动作,促进孩子的模仿行为。
2.语言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信号物,词汇茶杯已经是抽象的了,可以代替任何一支具体的茶杯。语言超越了感知--运动认识的时空限制,使思维成为可能,也是思维的基石和前提。众多研究表明,聋哑儿童的逻辑思维比正常儿童晚1~2年,这也反证语言对思维的巨大影响。
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语言是社会适应的主要工具,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儿童心理学研究,经常把语言产生作为儿童发展的分期标准之一,可见语言对一个人思维、成长的不可替代性作用。
3.游戏
游戏是儿童的天赋之一,是儿童的自我表达。
游戏也是一种假设,《宝宝也是哲学家》里说游戏是“反事实”,我国传统
‘童心说’认为游戏是最应该呵护的率真。
游戏是有层次的,自我模仿;一个人玩;与家长一起玩;与同龄孩子玩;与一群孩子玩等,不断递进,在游戏中获得知识,你我区别,社交关系,规则约定,组织结构等社会化因素内涵其中。
不要小看游戏。社会学认为“同龄伙伴群体”是人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社会化阶段,现在城里孩子最缺这段。
婴幼儿阶段,家庭亲子游戏是核心,须用心经营。
4.记忆
在语言产生前,孩子是有记忆的,记忆是自发的再现能力。“记忆储存于无意识之中,在那里被遗忘或是保留以备重新唤起(皮亚杰《儿童心理学》63页)”。虽然,幼儿不会说,但记忆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存储,以待将来某个时候被唤醒。
这点往往被家长忽视。
因此让婴幼儿适当的见识、阅历,不是无用,而是有必要的。
5.绘画
绘画是象征性的游戏和心理表象之间的中介,是信号功能的一种形式。
从涂鸦到有一定的规律,再到临摹成型,是思维的物化再现。
绘画和语言一样,有着丰富的阶段和结构,是值得关注的心灵反应。
以上文字,基本上来自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0版)原文。
婴幼儿这5中行为值得关注,它们智慧发展的基石。
前一篇:吃奶的智慧是怎么产生的?
后一篇:丰子恺童心散文: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