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在1976

标签:
红楼梦1976 |
分类: 乡村故事 |
1976年,很特殊的一年。那时我刚上初中,学校在五里路外的邻村。农村学校,条件很一般。坐的凳子是学生从自己家里搬的,桌子没有抽斗,同学们用绳子捆个纸箱子放书本。每天上学五里路要来去四趟,二十里路,全靠双脚,有自行车的也就一两个人。学校没有学生食堂,即使中午不回家,也就提供一锅开水,自己吃从家里带的干馍。由于缺水,学校有一口旱井,水是从土渠流的,经常喝的开水放点盐,碗底全是沉淀的泥土。烧水老汉是学校雇的一个半脱产农民。
但我们那时候没有觉得苦,大家都那样,也没有见过别样的生活,还觉得初中比自己村里的小学大,很神圣。
那时候,缺书,流行的就那么几本《金光大道》《艳阳天》,以及《吕梁英雄传》之类,名著更是依稀听过没见过。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倒是知道,但由于农村人发音,我好长时间不知道是“红楼梦”还是“红胧梦”,只知道是名著,大书。一天,班上一要好的同学神秘的悄悄告诉我他家有一套新新的《红楼梦》,他爸不让他给别人说。
我父亲虽然是农民,但酷爱读书,知识面特别宽,对大多数农村人而言,够得上渊博。前几年七十七岁的时候还学会了智能手机里的微信,从此开始了网络阅读,这在时下的老人特别是农村老人里,那称得上与时俱进凤毛麟角,没有成为网络时代的“难民”,而是与我们中年人一样努力变成了网络“移民”。当父亲那时候得知有《红楼梦》时,就让我借。我同学为难,他爸不让外借。
农村人那时候生计艰难,白天像现在城里人上班一样地里干活,考勤记工分,一年下来也分不了几个钱,还有很多家庭是超支户(还欠生产队钱),日常开销,柴米油盐,看病、学费等等没有着落。我母亲就将家里省下来不多的口粮蒸成馍,悄悄赶集去卖。一个馍一毛钱,好像是这个价钱,因为不要粮票,生意还是不错,以此贴补家用。虽然自己家蒸馍,大白馒头,但家里人都舍不得吃,吃掉一个就少收入一份钱呀。一天,我和父亲商量,请我那个有《红楼梦》的同学到我家里吃白馍,刚蒸出来的,蘸上红红的辣椒,条件就是带上那套《红楼梦》。那个年月,白蒸馍夹辣子,就是人生终极追求了,幸福的终结。果然如愿,《红楼梦》被神秘兮兮的用包袱裹着,崭新的四卷本,绿莹莹的封面,时限一周,不得让外人知道,同学也说我家白馍好吃。
前几年过年,我还问起老父这段往事,问他读《红楼梦》的感受。他记得这事,详细情节记不大清楚了,但这事在我心目中倒是留下了深刻印记。
遗憾的是我那时不知道阅读这伟大的名著,觉得这是份外事,直到十几年后上大学时才读《红楼梦》,瓜不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