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学三年级就通读了《水浒》

标签:
水浒 |
分类: 乡村故事 |
我大半辈子,最持久喜欢的事,莫过于读书。
读书,最自豪的是小学三年级,我便通读了《水浒》。那时我十来岁,七十年代初。
“箭去似流星,弓开如满月。”
“红日西坠,玉兔东升。”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祸不单行,福无双至。”。。。
这些警句隽词一直记在心头,不可磨灭,也使我感受到童子功的厉害。
那个年代,没有多少书可读,经典更是少之又少,在农村,简直是凤毛麟角。能看到的书基本都是一些宣
~传册子,如“知识青年在延安”一类,记得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作文参考书就是《阳光雨露育新苗》,书名还是竖排的。大多数农村人也没有读书的习惯,小孩子除了上学就是替家里干活,夏天割草冬天拾柴。但即使如此,民间对文化的向往亦如三冬之腊梅,一直在含苞孕育。我们村是个不小的村子,方圆十几里也是出过不少读书的“先生”,村头的大城门口就经常有老汉在讲《七侠五义》的神奇,《水经注》的九头鸟,打铁的汉子也能谝《水浒传》里的英雄故事,成份高的几家“分子”们也是学富五车,夏夜乘凉,忍不住也悄悄给孩子们说《聊斋》里的鬼。
这不敢露富的年月,其实更不敢漏学。我最好的同学、发小的老父就是一饱学之士,后来知道他曾经是县里的教育局长,民国时期。我每次去他家玩,他父亲几乎总是手不释卷,也不太搭理我们小孩子,不像其他大人,总是在干活从不看书。那时候,我们也经看小人书,把没有画的大人看的书叫“大书”。
有天,我这发小给我私下炫耀,他家有《水浒》大书。我说,借我一读。他瞒着大人偷来给我。书,竖排本,繁体,就一本(好像到七十二回),而且破烂翻卷成“牛肉”。刚读,前言与第一回就不好看,读不太懂,好在我有硬读书的习惯,读着读着就读进去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血溅鸳鸯楼,李逵杀虎、智取生成刚,林冲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钩镰枪大破连环马,杨雄卖刀杀牛二,等等,美不胜收。被跌宕回肠的情节,华丽优美的文字,豪侠仗义的气概深深吸引折服。还专门把糊窗户的白纸订成一个新本子,把警句、金句、对偶句,一百单八将的绰号甚至回目名城抄下来,学习背诵,津津其中。而且在同学和小伙伴中讲书中故事,扎扎实实过足了炫耀瘾,赢得大家艳羡的目光,好不惬意。
这是我读书生涯中第一本有分量的书。每每回想,好自豪。但纯属误打误撞,偶然邂逅。但得感谢《水浒》,使我小小就知道了名著的迷人魅力,感谢我的这位发小同学,使我儿童时代就有幸接触了中国最伟大的小说!
也有遗憾,那本牛肉《水浒》没有完,至今我也没有在通读120回之《水浒》。且有笑话,大学课堂上老师讲《水浒》,说到陷害武松的张都监,我一记得是张都篮,那时候年龄小,读书不求甚解,念别字错字,把“监”当“篮”,错了几十年。
四大名著,是经典中的经典。我读《水浒》,10岁,《红楼梦》,20岁,《三国演义》,31岁,《西游记》,57岁。
差不多一个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