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战国时期楚简《老子》全文对照通行本《道德经》
(2020-01-29 10:13:10)
标签:
转载 |
老子《道德经》现知三个版本。其一为通行本,秦汉之际《河上公章句》、曹魏时期王弼注《道德经》两个版本原文基本上是一致的,章句本原文5201字,王注本原文5162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说的老子“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大抵就是根据这类版本。全文共81章,前37章因首句为“道可道”被称为道经,38章及以后的部分因首句为“上德不德”被称为德经,其实全文为语录式排列。后世注本繁多均称为《道德经》,原文都没有大的出入,这些都称为通行本。
1972_1974年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本两件,称为甲本的有5344字,称为乙本的5342字,两本字句稍有不同,但均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通行本《道德经》相比较,语录内容是基本一致的。我们可以称这个版本为“汉代帛书本《老子》”。
1993年发掘于湖北荆门市楚墓的简本可称为“战国时期楚简《老子》”,并分为甲、乙、丙三个部分,均为语录体,共2051字(可查阅200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丙)》)
若将郭店楚简本与《道德经》通行本对照,前者对应了《道德经》其中三十一章。经过对照,可看出后者增加的字句和变化了的字句,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现将对照本奉献给大家!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对照通行本《道德经》
【甲本】
(甲一)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三言以为辨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对应通行本第十九章)
绝聖棄智,民利百倍:绝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盗贌o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甲二)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甲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粪。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甲四)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荆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甲五)
古之善为士者,必微溺玄达,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涣乎其若释,屯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对应通行本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甲六)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亡为故亡败,亡执故亡失。
临事之纪,慎冬如始,此亡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对应通行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甲七)
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镇之以亡名之朴。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甲八)
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
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亡难。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甲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亡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对应通行本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 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侍。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甲十)
道恒亡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甲十一)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
敚穆(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应通行本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甲十二)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对应通行本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芻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甲十三)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
天道员员,各复其根。
(对应通行本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甲十四)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几也,易散也。
为之于其亡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甲十五)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其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甲十六)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亡事而民自富,我亡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甲十七)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蠆虫蛇弗蛰,攫鸟猛兽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终日呼而不忧,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甲十八)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甲十九)
反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甲二十)
持而盈之,不不若已。
湍而群之,不可长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福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对应通行本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乙本】
(乙一)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是以早复,是谓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长生久视之道也。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之其极;莫之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
之道。
(乙二)
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损之或损,以至亡为也。亡为而亡不为。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乙三)
绝学亡憂。唯与呵,相去几何?
美与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对应通行本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乙四)
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宠为下也。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惊。
囗囗囗囗囗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亡身,或何囗囗囗囗囗囗为天下,若可以讬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去天下矣。
(对应通行本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乙五)
上士闻道,勤能行于其中。
中士闻道,若闻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孛,夷道囗囗囗道若退。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囗囗真如愉。
大方亡隅,大器曼成。大音希声,大象亡形,道。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乙六)
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勤。
启其兑,塞基事,终身不逨。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乙七)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穷。
大巧如拙,大盛若诎,大直若屈。
躁胜凔,清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乙八)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屯。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以此。
【丙本】
(丙一)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安有不信,犹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对应通行本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 我自然。
(丙二)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安有正臣。
(对应通行本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丙三)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
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淡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丙四)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故曰兵者囗囗囗囗囗囗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弗美也。美之,是乐杀人。夫乐囗囗囗以得志于天下。
故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故杀囗囗,则以哀悲蒞之;战胜,则以丧礼居之。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丙五)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圣人无为,故无败也;无执,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人之败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
是以囗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之所过。
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終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附【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道也。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也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