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2岁半绘本育儿书单 |
松居直在《我的图画书论》中写道:“母语最初肯定是从耳朵,被有感觉地传达出来的。”“语言首先不就是声音、音调和韵律吗?”“从诗的语言中能感受到语言韵律、音调、意象彼此间的联系,及其蕴涵的乐趣和愉悦,这些都会培养儿童对语言音韵的敏感度,并发展为儿童生动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这话看着挺抽象的,但却是我现在能从Mia身上实实在在感受到的事。Mia平常闲着无聊的时候,会哼自编的歌谣。比如前段时间外公外婆带着她在路边某家店里看了一集《猫和老鼠》,她回到家就会用唱的方式告诉我:“猫捉老鼠,捉呀捉,小老鼠,跑得快,刺溜一下不见了。”看到路边月季枯了,她也会用说唱的方式:“枯萎的花,枯萎的树。”或许儿童天然就是具有诗意的。
正因为如此,从Mia一开始看绘本我就有意识的加入一些诗歌、童谣的绘本。这一类的,首推《小球听民乐》。从Mia一岁多开始看,这本始终是高点播率的,听了一年多都不厌烦。这半年我们又加了几本,其中Mia反复看的有这么几本:
http://s3/bmiddle/002WE1urzy6KIMxhPOi82&690-
《小燕子穿花衣》
40来首儿童歌曲,都是我们小时候常听的,配的图也挺有水准的,Mia很喜欢,里面的歌基本都会唱。Mia的书柜一般我只给她放20本书左右。因为我发现放的书太多,她选择困难,往往只看面上那几本。每隔一两个月我会整理一下,把不太看的拿出来,添些新书,也会把以前的旧书重新放回去。这本一直都是常驻书。唯一的遗憾是没有配套的CD。虽然我能理解出版者希望让妈妈爸爸唱给小朋友听的初衷,但我觉得即使这些歌曲在网上都能找到,但是,无论是配乐、演唱,还是音质,好的实在不多,不利于培养小朋友的音乐鉴赏能力,要是北京天使合唱团能录一个就好了。
《最爱中华老童谣 - 幽默篇》
里面选的童谣都挺不错的。大部分是有故事情节,比如《虎和兔》,讲老虎想吃兔子,结果不仅摔了个大跟头还扎了满屁股刺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幽默而快乐的动物世界。也有大家都很熟悉的“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好睡眠”这一类具有戏虐感的童谣。可惜的是配的图不够好,太直白,缺了些意思。不过,总的来说Mia还是很喜欢的。
Mother Goose
纸板书。传统的Nursery Rhymes,有Humpty Dumpty、Pat-A-Cake等15首。这本我们一岁多就在唱,不过,由于这些童谣更注重语言音调和旋律的趣味性,就情节来说有很多荒诞和令人不解的地方,Mia一直都只是静静地听,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这半年,她能听懂一些英文了,加上读图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现在很喜欢这本,基本都能跟着我哼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