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名师杨晓琳公开课《碱的化学性质》有感

(2017-03-17 10:48:29)
分类: 学习感悟

翰林实验学校   陈粉心

201737日,我们有幸到莲花中学听工作室名师杨晓琳老师讲关于《碱的化学性质》展示课。余文森教授曾经讲过:有思想、有文化、有智慧的课,就是好课。杨老师的这一节公开课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一、关注实验,化难为易。

化难为易多实践,学以致用勇创新,杨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展示了工作室的教学理念。首先,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使指示剂变色的是碱中的氢氧根离子。接着,又通过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提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是否反应?针对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无现象,通过回顾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提出利用塑料瓶变瘪的实验原理进行验证,接着又进行两个改进实验的演示,一个是装满二氧化碳的两根试管分别插入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另一个是烧瓶中气球的膨胀实验。这两个改进实验精彩地再次强化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事实,学生印象深刻,兴趣盎然。

二、注重探究,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

探究式的教学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能充分启迪学生的心智,大大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杨老师的课堂处处充满了探究的味道,例如:对于碱溶液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一般的处理是让学生回顾《酸碱指示剂》一课内容,归纳出碱的第一条性质,又或者现场演示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的实验,这样的设计比较常规,而且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动的状态。但杨老师则是通过问题探究,提出问题:NaOH溶液、Ca(OH)2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是什么离子,让学生选择试验台让的化学试剂。学生选择了NaOH溶液与NaCl溶液,或者Ca(OH)2CaCl2溶液,分别滴加指示剂,进而从离子的角度证明碱的通性,这样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的思维。在设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时候,也感受到了杨老师设计的巧妙,先书写Ca(OH) 2CO2,再模仿书写NaOHCO2,再书写NaOHSO3,最后再书写NaOHSO2,因为亚硫酸根是学生从未接触的,这样从熟悉的知识中形成规律,再应用到陌生的新知识中,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杨老师的教学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这样的课堂提高科学素养通过碱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形成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在探究实验和汇报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操作能力和几勇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题作用。 

三、关注主体,静待成长。

化学课堂中,教师只能是引子,在关键上进行有效点拨,应采用一切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确定学生的主题位置,只有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起来。实验探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进而自主获得知识和构建知识,这样需要的时间比较漫长。杨教师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每次然就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