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开课”中成长——上好公开课的“1+8”套餐策略(福田外国语学校蔡丽兰)
(2015-11-29 15:53:52)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习感悟 |
在“公开课”中成长——上好公开课的“1+8”套餐策略
——钱扬义教授 专题讲座
蔡丽兰 撰稿
11月25日,深圳的冬天姗姗来迟,轻风吹过带来丝丝寒意,但在福田区莲花中学的微格教室里,化学工作室老师们学习交流的热情确非常高涨。本次活动中,工作室再一次请来了华南师范大学化学教学与资源研究学院院长钱扬义教授,为老师们带来一场关于“在公开课中成长——上好公开课的“1+8”套餐策略”的专题讲座。讲座非常接地气,注重方法指引,在场老师又一次收获满满。
首先,钱教授为大家介绍其近年来在教研方面所做的成果,包括其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专著,申报的课题,以及创建两网三室四模式多基地手持技术数字化化学实验室教学体系15年的实践研究。
接着,钱教授根据近年来指导中学教学活动——公开课的经验,向老师们抛出问题:“如何才能上好公开课的?”他认为一场具有启发性和提升性的公开课,必须具备几个要素:1.个性与特色性。 2.创新型。 3.目标性。 4.规范性与研究性。 5.高效性与成果性。
基于以上的思考,钱教授为老师们带来他的团队近年来研究的成果——公开课的“1+8”套餐策略,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介绍:一、中学教师的三次成长;二、中学教师教研教学的现状;三、中学教师教学与教研提升的“1+8套餐论” ;四、中学教师教学与教研成长案例。
钱教授认为:教师是第一次的成长在入职的前五年,这一阶段的成长方式主要靠模仿,着重经验的积累及技能的提升。从第五年开始,多数教师进入了教研的高原期。此时,应靠“用理论”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效果,加强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主张与风格。教师的第三次成长在于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建立自己的思想,成为有经验有理论的教育家。
而钱教授也提出,当前中学教师的教研教学现状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有潜在教研动机,但缺乏“有效案例”激发;有潜在教研能力,但缺乏“实在操作”指导;教学教研两张皮,教研只是贴脸面。
因此,他与自己的团队花了几年时间研究出公开课的“1+8套餐论”,即上一场公开课,形成八个微研究。八个微研究包括: 1.公开课的文献综述;2.公开课的“教学设计”;3.公开课的说课PPT;4.公开课的讲课PPT;5.公开课的学案;6.公开课的学习效果“测试题”和“5点量表”;7.公开课的微课;8.公开课的教学论文。其中,钱教授着重介绍公开课的文献综述,并形象地把各个层次的教师设计比喻成不同水平的红烧肉,他认为设计公开课前应了解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现状,再思考自己的设计与已有设计相比改进了什么新东西,有了新的东西,才有自己的特色。而公开课的教学设计的题目应体现教学理念及学科思想,教学设计要具有研究性;公开课的学习效果可通过设计“测试题”和“5点量表”而得到反馈。最后,可通过撰写论文,使公开课高效有成果。
讲座到达尾声,钱教授用一首小诗作为结语:“十年制套餐,今天来分享;何日出名师,明日需三人”,鼓励老师们用公开课的“1+8”套餐策略做一次尝试,并期待老师们能在教研教学上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