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子兵法中的兵阴阳

(2012-05-02 10:43:54)
标签:

孙子

兵法

兵阴阳

奇门

兵家文化

文化

分类: 周易文化

我国传统兵学自古就有兵阴阳术一脉。《汉书》将汉代以前的兵书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种,奠定了后世兵学分类的基础。在传承至今的兵书中,又以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为最古,它可以说是当时兵学的集大成之作。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之说盛行,受当时思想潮流的影响,这部兵书中不可避免的包含很多兵阴阳思想的影子。关于兵阴阳,《汉书·艺文志》中的定义是:“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孙子兵法》中大致包含了其中部分的阴阳思想。以往人们在研究《孙子兵法》时,大都从战略、战术或者哲学等层面来分析,而忽略或忽视其中似乎微不足道的兵阴阳术。笔者认为,作为兵家重要派别的兵阴阳术,在历代兵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兵权谋一派,《汉书·艺文志》给它的定义也是“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可见古代的兵家权谋也离不开阴阳之术。虽然现代人大多将兵阴阳斥之为迷信或妖术,但是,如果不了解这些在古人眼里有着不可思议力量的兵家术数,就谈不上全面把握古代兵学思想。因此,要想系统了解《孙子兵法》和它那个时代的兵学思想,就不得不对其中的兵阴阳思想进行探讨分析。

从内容来看,《孙子兵法》并非专讲兵阴阳的著作,兵阴阳思想只是散落在字里行间的零星碎片。但这种在兵书行文中自然出现兵阴阳术语的表达方式恰恰说明,当时的阴阳五行思想已经是人们普遍认知的常识,只是未占据主流地位而已。总的来说,在该书中出现的与兵阴阳有关的术语有阴阳、五行、九地、九天等,此外还有部分内容涉及星学(观星术),笔者将在下文中逐一分析。

一、《孙子兵法》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孙子兵法·计篇第一》开篇提出了用兵必需的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孙子对“天”的解释是:“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现在一般认为,阴阳是指气候、时令等方面的条件,后人从兵阴阳角度的解释属于牵强附会。气候时令。。。。。。考查当时人们的思想状况,以及天文历法和阴阳五行思想的发展情况,这种说法显然并不全面。我们知道,“阴阳”的概念源于《易经》,是《易经》的核心思想,即所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而作为群经之首,《易经》一直是古人必修的知识,阴阳之理早已深入人心,并且《孙子兵法》中的其它篇章也有与《易经》有关的内容,如《九地》篇中就有“刚柔皆得,地之理也”,即是对《易经》所谓“立地之道,曰刚与柔”思想的吸收,因此从易理的角度来理解“阴阳”的涵义更贴近原文本意。

北宋许洞在《虎吟经》里指出,“天时”是古代“兵家之主也”,像“天星辰变见,云气聚散、六壬旺相、遁甲休咎、风露雷雨之所动作、阴阳晦明之所启闭……”等等都包括在内。明代刘寅进一步解释说,阴阳指的是“时日、支干、孤虚、旺相之属也”。许洞所说的六壬、遁甲等都是后来兵家所学的秘术,其传承至今的各种著作大都托言为黄帝时代所创,这当然不足为信,但在孙子时代是否已经出现,我们现在很难确定。而刘寅所说的时日、支干、孤虚等在孙子时代都已存在,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所谓时日,指的是天气和日期。“时”大致上指的是气候和天气情况,如在《火攻》篇所说的“时者,天之燥也,就是指干燥的天气。指日期,与天文星相有关,如在《火攻》篇所说的“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指的是具体的星宿运行到某个方位的日期。而这些星宿运行到的方位也与气候、天气等有关,比如上述引文所说的月亮运行到箕、壁、翼、轸四个星宿的位置,就是起风的日子,可见还是与天气联系在一起。

干支是《孙子兵法》中蕴涵的重要内容。“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为六十单位,成为六十甲子。这种纪日方法在甲骨文时代就已出现。《孙子兵法·行军篇第九》中讲到的黄帝胜四帝的典故,就涉及干支知识。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逸文中有相关的记载:“孙子曰:黄帝伐赤帝……东伐□帝,至于襄平……北伐黑帝,至于武隧……西伐白帝,至于武刚……在这里,孙子已经把四帝与具体的颜色和方位都联系到了一起,只是因为是残片,文字保留的并不全面。此外,《军争》篇中指出“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旌旗就是古代指挥作战的旗帜,使用方法是一赤在南方,二玄在北方,三青在东方,四白在西方,五黄在中央,方位和颜色之间有着固定的联系。另据约在同一时期成书的《墨子·贵义》记载:“……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墨子不仅把四帝和具体的颜色、方位联系在一起,还出现了五行阴阳属性明确的天干,即甲、丙、庚、壬四阳干和乙、丁、辛、癸四阴干,再加上黄帝所处中央的戊己两干,正好十天干。《墨子》里的记录是对《孙子兵法》的有力补充和佐证。这些充分证实在孙子时代,天干和五行结合到一起的阴阳思想已成为当时思想家们的共识。因此,用阴阳思想来解释《孙子兵法》中的“天”更符合历史事实。

孤虚是古人用干支纪日的过程中总结发展出来的,《汉书·艺文志》考察汉代以前的兵学,列有关于“风后孤虚”的记载,说明当时已经在兵战中得到运用。孤虚主要与十二地支有关,要理解孤虚,只需弄清十二地支在九宫中的位置(见下图),就可一目了然:

 

 

 

 

十二地支在九宫八卦中的排列顺序固定不变的,孤虚方位则按照以下的方法寻找:岁次前一年为岁孤,如子年亥孤;月建前一位为日孤,如寅月丑孤;日孤理同上两者。六甲时辰中旬空的两地支为孤,称为旬孤,与孤相对的方位为虚。孤虚运用的基本原则是“背孤击虚”,即背朝孤的方向,进攻虚的方位。后人在奇门遁甲中继承发展了这一理论,又进一步规定万人之上用年孤,千人之上用月孤,五百人以上用旬孤,百人之上用日孤,十人以上用时孤,使之更加细化。

《孙子兵法·虚实第六》还讲到了五行的概念,它指出:“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五行”的概念来源于《尚书·洪范》,“洪范九畴”的第一项就是“初一曰五行”,五行各有所指: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瑗稼穑。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前文所述的因五胜,就是指五行相胜,即金木水火土之间构成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克制关系。因为这种克制关系是循环往复的,所以说五行无常胜”,没有那一种是可以永远占据优势的。这种思想可以说是较好的反映了世间万物的存在规律,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后世兵阴阳家在发展这一学派的理论时也遵循这一原则,在阴阳术数之中又引入了旺相休囚废等概念,使得每一个元素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处在由生到盛、由胜至衰、由衰而生这种循环往复的动态变化之中,这是符合事物存在的客观规律的。

二、关于《孙子兵法》中“九地”、“九天”两个术语

《形篇第四》中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自古以来关于九天、九地,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古往今来大多数兵家认为,“九”在此表示数的极点,“九地”、“九天”比喻隐藏的深不可知、高不可及,这一派以宋代《武经七书直解》的作者刘寅的观点最有代表性,阐述的也更为缜密合理。他认为,“善能守者,韬形晦迹,如藏匿于九地之下,言隐之深而不可知也;善能攻者,势迅声烈,如动作于九天之上,言来之速而不可备也。九地喻其深,九天喻其高。尉缭子曰若处于天、若秘于地是也。”解释的非常到位,现代的研究者大都接受这一观点。

另一派则是兵阴阳家的观点,以唐代的李荃为代表,他是从奇门遁甲的角度来注解《孙子兵法》的。谈到这两个术语,他认为:“《天一遁甲经》云:九天之上可以陈兵,九地之下可以伏藏……后一所临宫为九天,后二所临宫为九地。地者静而利藏,天者动而利攻。”李荃此处所讲的“天一”即指奇门遁甲,“九地”、“九天”是奇门遁甲神盘八神中的两个神。奇门八神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属性,其中九地具有坤土的性质,有厚载之德,为万物之母,古人称之为“坚牢之神”,性格柔顺,滋生万物,九地所处之方,利于屯兵固守。九天具有乾金的性质,古人称之为“威悍之神”,性格刚强好动,九天所处之方利于扬兵布阵,行军打仗。

在奇门遁甲中,八神在九宫格中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一个时辰转换一个宫位。为了能更好的理解李荃所谓的奇门遁甲中的九天、九地,我们举例来说明它们运转情况。以笔者行文至此的时间,即 20081031日午时和未时为例,午时(11——13点)的奇门格局(图一):戊子年癸亥月甲辰日庚午时,霜降下元,阴二局,甲子(戊)旬,天芮星值符,死门值使。未时(13点——15点)的奇门格局(图二):戊子年癸亥月甲辰日辛未时,霜降下元,阴二局,甲子(戊)旬,天芮星值符,死门值使。

 


螣蛇

  

  

值符

丁 景 戊

芮 禽 庚

九天

   

  

  

  

 

 

九地

  

  

六合

  

  

白虎

   

   

玄武

  

  

(图一:午时奇门格局)

九地

    

    

玄武

  

   

白虎

   

   

九天

    

    

 

 

六合

   

   

值符

丁 杜 戊

芮禽  

螣蛇

   

   

太阴

   

   

(图二:未时奇门格局)


从图一的奇门格局可以看出,九地位于西方兑七宫的位置,九天位于西南方坤二宫宫位,按照古代兵家奇门的说法,这两个方位分别是伏藏和进攻的有利方位。但是如果真的需要埋伏和进攻,还要结合具体的宫位以及与其它宫位的生克关系来进行判断,相对来说更为复杂,此处就不再多说。从图二的格局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同为一局(阴遁二局,奇门遁甲中60个时辰换一局),但是由于时辰改变,所以九星、八门、八神的方位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九地运转到东南方,九天运转到东方的位置。按照古代兵阴阳家的说法,这个时候在东南方埋伏、在东方进攻最为有利。这就是宋朝赵普所著《烟波钓叟赋》所说的“九天之上好扬兵,九地潜藏可立营”。古人在这里充分结合了天时和地理的元素,把九地、九天设置成为变化的、动态的符号,来指导行军打仗。

笔者认为,后世兵家在运用奇门遁甲指导行军打仗时,参考九天、九地两个神的方位来排兵布阵,有一定的依据,也可能确实有指导意义。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李荃的观点未免有牵强附会之嫌,因为以现有的史料很难判断《孙子兵法》中的“九地”、“九天”就是后世奇门遁甲里的“九地”、“九天”。“九天”的概念《孙子兵法》中出现的很少,而“九地”出现的则比较多,解释的也较为详尽,如《九地篇·第十一》开头就列举了散地、轻地、争地、交地、重地、衢地、圯地、围地、死地等九种地形,并指出“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可见“九地”有其具体所指,与后世遁甲中的八神无必然联系。并且,据编撰四库全书术数类的馆臣考证,《汉志》所列举的,只有风鼓六甲、风后孤虚,遁甲是南北朝时期才兴起的。后世言及奇门遁甲之书,都称黄帝命风后演奇门,此诚不足为凭。但考察《汉书·艺文志》所列阴阳十六家的著作目录,有《太壹兵法》一篇、《天一兵法》三十五篇,太壹(今作太乙)、天一(即天乙,后世称为奇门遁甲)的概念都已经出现,但因为没有具体内容,现在已无从查其是否与太乙、奇门有关。班固认为,兵阴阳就是“顺时而发,推刑德……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由于太乙、奇门最根本的运用机理,也不过就是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并参考天八神、地八神、阴神等神秘元素,所以也很难推断班固所说的是否就是指太乙和奇门遁甲。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后世的术数家在创造奇门遁甲时,根据这两个方位神的作用,结合前人关于“九天”、“九地”的论述,借用“九天”、“九地”这两个术语来为掌管伏藏和进攻方位的神命名。此外,奇门遁甲的“主客论”也与《孙子兵法》一脉相承。《孙子兵法·行军篇第九》有“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九地篇·第十一》有“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等文字。此处所说的“客”指先动、发起进攻的一方,“主”指的是后动、防守的一方。奇门遁甲占验也以动者为客、静者为主,先动者为客、后动者为主,主动出击为客、消极防守为主,天盘奇仪随时辰运动为客、地盘奇仪在固定局中不动为主,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奇门遁甲在古代确实是为兵家服务的,在发展过程中确实是吸收借鉴了《孙子兵法》中的一些思想。

三、星 

上古时代,古人就已经开始用天象来指导各种实践活动,如《易经》里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话。到了春秋战国,观星术已经非常发达,古人发现恒星之间的位置似乎恒久不变,可以用它们来作为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的位置,于是在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时,通常以恒星为背景。经过长期的观察,先后选定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颗恒星作为坐标,并结合这些星宿构成的形状,分别命名为东方苍龙七宿、南方朱雀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北方玄武七宿。二十八宿每七颗为一组,构成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种动物象形又称四象,或者四灵,在后世的方术文化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古人不仅把二十八宿中的许多星宿与天气结合起来,有时候还把它们作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如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正南方,那么这时就到了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汉书·艺文志》进一步指出,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此时,星学等天文知识已经与政治紧密联系到了一起,运用到了政事的预测之中。

《孙子兵法·火攻篇第十》有关星相的内容是这样的: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在这里,孙武讲述了利用火攻时需要的天气条件:干燥,有大风。天气干燥与否,凭感觉就可以知道。判断火攻时是否有风,就需要利用相关的经验和知识来预测。孙武告诉我们,月亮运行到箕、壁、翼、轸四星宿的位置之日,就是风起之时。这么明确的指出风与星宿之间的关系,说明在当时,天文学知识已经十分发达,并被兵家运用到了行军作战之中。《孙子兵法》中所述的箕星是苍龙七宿的末一宿,壁星是玄武七宿的末一宿,翼星是朱雀七宿的第六宿,轸星是朱雀七宿的末一宿。此外,《尚书·洪范》中还记载: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可见古人在很早就发现了星宿与天气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需要注意的是,《孙子兵法》只是客观的运用天文星相来指导行军打仗,丝毫没有后世兵家星学的迷信。到了后来,星学与阴阳五行结合到了一起,才给朴素的古代科学增添了神秘色彩,星学的内涵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谈到《孙子兵法》中的这段话时,李零先生曾指出,这应属于阴阳家的风角之说。关于风角之法,李荃的《太白阴经》里是这样记载的:夫占风角,取鸡毛八两,悬于五丈竿上,置营中,以侯八风云,凡云起,初迟后疾,则近来。……”其内容与天文星相无丝毫关系。所以,笔者认为李零先生的观点并不确切,将这部分内容归为星学更为合理一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