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学设计
(2012-06-21 15:31: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吉莲小学
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类》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8、39页的内容。
在本单元之前“数的认识”和“认识物体和图形”中,已经渗透了分类的思想和运用了分类的方法。把分类单列一单元进行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发展学生的分类能力,对学生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操作实物图片,初步感知分类意义,学会分类方法。
过程和方法: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重点: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
难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说学生
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孩子,他们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通过前几周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分类能力。但要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走向成功的彼岸,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师只有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数学认识领域,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激发学生对数学潜在的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
1.体验教学法
2.自主探究法
3.合作交流法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设置了一个激励模式:我们的聪明屋,让表现好的学生请进聪明屋做客。
课前准备
1.
2.
3.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五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探索新知——练习设计——课堂总结——实践应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2.学生说完后,师:“为了让顾客能更快找到所需要的东西,我们就要把物品分类摆放。”
板书课题:分类
【本环节通过比较,让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中初步感知分类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二、新课探究、体验分类
根据学生好学好问的心理特征,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
师:“小朋友,现在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摆一摆进行分类。”学生摆放时,老师巡视过程,注意是否有不同的分法。
2.
师:“小朋友,我们现在以四人为一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在开始前听老师说两点要求:“第一,每个小组选一名组长,整个过程中要听组长的话。第二,别人在发言时我们要注意倾听。“(这时我会参与个别小组的交流活动,并给予适当的引导。)
3.全班合作交流。
小组讨论后,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类方法,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会这样分类(我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演示后,我再问:“还有别的分类方法吗?”学生可能会说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只要是合理的,我就给予充分肯定。
(分类摆放整齐后,我说:“生活中像这样,铅笔放在一起,笔盒放在一起,书包放在一起的过程就是分类。这样可以方便我们在需要他们的时候能很快找到他们,减少麻烦。所以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个教学程序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活动建立了对分类这一概念的认识,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练习设计
1.在新课探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3道有梯度性的练习题。
(1)第一道是一道基础题,用一种标准(每组中不同的)进行分类;
(2)第二道稍有提高,是用两种标准(按花的种类和颜色)来分类;
(3)第三道运用了多种标准进行分类,为下一步拓展做准备。
【这三道题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分类知识,体会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2.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选择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我设计了下面这道拓展练习。
展示一组铅笔实物图,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怎么对这组铅笔分类,最后请个别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按颜色分,按长短分,按有用的和没用的,按有没带橡皮擦的分。
当学生说出多种分类方法时,我说:“我们的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分类方法。现在我们的聪明屋已经住进了这么多的小朋友,可以长出一双漂亮的翅膀,你们看,点火了,发射!来一个太空之旅。
【这个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加深了“标准不同,分法就不一样”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1.这时我会问学生:“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今天我们学会了分类。”也可能说:“今天我学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知识,那就是分类,它可以帮助我整理书包和学具,回家后我要把我的房间整理的漂漂亮亮的。”
2.我接着问:“你能不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分类现象?”学生可能会把同学分类,也可能会把教室的实物进行分类。
师:分类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超市的东西是怎么分类摆放的。
【《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生活中的分类现象,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实践运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实践运用以游戏的形式出现。
1.师:“大家今天表现很好,请同学们都戴上头饰,现在我们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谁能说说你怎么样把这些小动物进行分类?”学生可能会说:“我把在水里游的分一类,把在空中飞的分一类,把在地上跑的分一类。”
我接着说:“那么现在请会飞的小动物站起来做飞的动作。请会在水里游的小动物站起来做游的动作。最后,请在地上跑的小动物做跑的动作。”
2.这时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我既会飞又会游,我该怎么办呢?”我趁势问:“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呢?”(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答。)同学们可能会答:“你既会飞又会游,所以去哪边都是可以的。”这时我说:“这位同学太棒了!今天大家都表现很好,我们的课就上到这。现在请会飞的小动物们排着队飞出教室。。。请在水里游的小动物排着队游出教室。。。最后,请在地上跑的小动物们排着队跑出教室。”
【我在设计这个游戏时考虑到既可以增加趣味性,还可以将分类用于生活,并且让学生更热爱大自然。实践运用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经过自我“设疑——析疑——释疑”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六、板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的板书一目了然,突出了整节课的重难点。
这节课的着眼点是:
1.
2.
(1)同学们,现在我请三位小朋友带上这3个头饰扮演三种动物,上来后分别做出三种动物的动作,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
(2)现在给同学们1分钟的时间,想好自己要变成什么动物,它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动物,然后记住它的动作应该是怎么样的,就像刚刚三位小朋友上来做的那样。
(3)先让1个小朋友上来做示范,然后开小火车的游戏,让学生上来表演。
(4)找好后,然后一个个问他是什么动物,当他对了时,同学们就举手同意他过关。没过关的还有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