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家 | 海岩:收藏是一种文化认同

(2015-11-16 17:09:27)
标签:

杂谈

 

海岩

1954年11月7日出生于北京。

知名作家、编剧,著有《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玉观音》等。

锦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锦江(北方)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北京昆仑饭店有限公司董事长。

《检察风云》:一开始,你是怎么喜欢上收藏的?

海岩:十几年前,那时候也没收藏的概念,自己喜欢就买了。我对家具情有独钟,不光中式还是西式,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我都喜欢。家具也是实用器,在家里也可以用,一开始实用为主。后来这方面知识了解得越来越多,就开始从实用变成收藏了。

原来我对家具的了解只是从款型、工艺来欣赏,然后我开始接触它的材质,才知道在我们传统家具理论里,款型、工艺、用材三者缺一不可,这叫“型艺材”。我是一点一点进入这个领域的。慢慢地学习,和行家朋友多交流,认为自己可以买的,就买一些,提高眼力,慢慢积累。

《检察风云》:收藏之初,马未都先生还帮你买过藏品?

海岩:是啊。我认识马未都快20年了,他是我收藏之路上的领路人之一。那时候他还没上《百家讲坛》,我跟他去转古董和家具店。我们是多年的好朋友,他有时间就帮我去买,帮我砍价。当然,他不是唯一点拨我的人。还有一些藏家、工匠、做新家具的和倒卖木材的人,他们把知识传授给我,也给我很多帮助。在我爱好收藏以后,得到很多人的点拨。

《检察风云》:收藏这行当水很深,有没有吃亏上当的时候?

海岩:那肯定有。我刚开始收家具的时候,对黄花梨的理解并不深,收过一些做工款型有毛病的。有一种情况比较严重,那就是看走眼,买的材料不是黄花梨或者红木的,当然就亏了,但这种情况比较少。后来还出现了一些新品种,什么大叶黄花梨、非洲黄花梨,卖家写的标签也是黄花梨,只在一个特别小的括弧里写上“非洲”两字,不注意很容易就忽略掉。我觉得刚入行,一定得找个行家帮你把把关掌掌眼。

《检察风云》:现在黄花梨涨疯了,从你开始收藏到现在,大概涨了多少倍?

海岩:我刚开始玩的时候,黄花梨一市斤已经卖到100多元了,当时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才多少啊?家具,一市斤大概也就是个木疙瘩大小,100多元大家都觉得已经很贵了,觉得是天价。我记得很多人都劝我别玩黄花梨,犯不着花那钱。可是偏偏我就喜欢黄花梨。我买了一些,现在涨了150倍到200倍。根据年初的成交价,海南黄花梨的大料已经到了4000万元一吨,也就是2万元一市斤,和我当年100元一市斤相比,不就是涨了200倍么?

《检察风云》:那你现在还买吗?

海岩:正常的是买不起了,只有一些很偶然的机会,比如人家要出国急着处理。不过我近期收了一些柴木家具。尽管柴木是软木,但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开始用柴木做家具。明清两代,我们用得比较多的榆木、楠木、榉木,现在都被归到柴木范畴里去了。不过柴木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容易腐朽、损坏,不容易保存,但是它也是有历史且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以前收藏界认为只有硬木才有收藏价值,但近些年来,大家也开始注意到柴木的价值。

《检察风云》:你在北京建的一座私人家具博物馆,现在有多少件藏品?

海岩:这个博物馆是去年初建成的,一共收了家具、工艺品、赏石和字画共八九百件,其中家具七百多件。

《检察风云》:建这个博物馆是为了完成王世襄先生的遗愿?现在这座博物馆你自己满意吗?

海岩:这个博物馆最初是按照王世襄先生的设想建的。王世襄先生在世界上很多博物馆看到中国明清家具的收藏,他希望有一家博物馆,能以明清建筑的样式来设计建造场馆,并且按照古人的生活场景陈设明清家具,这样观赏者不仅能欣赏古典家具之美,还能了解我们祖先日常起居的常态。

而我现在就希望能实现王世襄先生的遗愿。我的博物馆里收藏了明代末期至今四百余年各个历史时期的硬木家具,你不仅可以观赏,也可以触摸,甚至有的还可以使用。收藏对于我既不是藏品的积累,也不是财富的增值,而是一种心灵的归宿。传统家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遗产,它反映着古人的一种生活习性,对中国人的礼仪姿态、审美情趣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怎么把它认识好,怎么把它往下传,对今人来说十分重要。现在国人很提倡对国家的热爱,但爱国爱的是什么?我觉得对于一个统一的民族情趣的认同,也就是对于文化和整个民族的认同。

(更多内容,请看《检察风云》2015/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