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
郑宾
最近发生在复旦大学的投毒事件,造成了一名年轻优秀的医科研究生的死亡,而另一位同样专业优秀的同室室友却成了犯罪嫌疑人。此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不仅仅是出于这一具体事件本身的惨痛结果,还与近些年大学生漠视生命的事件不断出现有关,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起铊中毒事件,到2004年马家爵案,再到中国矿业大学3名学生铊中毒案,这些事件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既没有深仇大恨,涉案的年轻人也没有呈现出极端的或变态的个人性格,不管在日常交往中有何具体的原因,一般来说都不至于用如此残忍的手段戕害对方。在高校这个被认为集中着最有素养最有文化的年轻人的地方却发生这样的事件,难道不值得人们深思:究竟是哪些社会性的原因导致了一些人心态的失衡?当下中国的教育究竟在塑造怎样的人格?而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是否也该反思一下,对青年的成长需要承担怎样的责任?
近些年来,中国在众多领域尤其是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发展和进步,但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的崛起,随着财富梦想的实现,有关精神价值层面的讨论和追求却渐渐淡弱下去。社会的公共价值观念,社会对于“成功”标准的单一化理解,都造成了青年人在价值观问题上的选择困难。追求“成功”并没有什么错,关键是我们经常狭隘地理解了“成功”的内涵。如果“成功”就是指财富积累,就是做人上人,那么社会的整体氛围就会对一些年轻人造成无形的“挤压”,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驯化”,他们原本更有天赋的一面就会被压抑。而被压抑的还不仅仅是一种成才的可能,更可怕的是同时也压抑了他的自我和心灵的多方面发展的可能。而一个在情趣、情绪上不断受到压抑的人,成年后的心态和行为怎么可能健康呢?
在青年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但我们的教育思想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检讨的东西。表面上看,各种学科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教会学生某种知识、技能,但实际上,这种教育仍然是一种有关必须和如何“成功”的教育。高考的独木桥依然是一种最重要的阶层和地位的上升通道。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本该承担的人文思想大都被忽略。
此次复旦投毒事件颇具讽刺意味的恰恰在于:医科原本是最讲求“人道主义”精神的学科,可是投毒的人却变得那么冷酷。他可能会成为一名技艺超群的医生,但谁又能指望他成为一名对生命心怀敬畏的医生呢?人文人文,什么是人文?是你基于你的人性而生长出来的对人性的理解、尊重和关爱。
说到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的职责,我指的是:如果你知道学生在过去的教育履历中缺乏了一些必要的环节,能否在升上大学以后,甚至在研究生期间,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补充?比如,法制教育一向淡漠,因为它不作为高考成绩,那么之后的教育环节中能不能补上这一课?有人还举出众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如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太计较而缺乏包容心,等等。确实,这些方面的疏导和教育也许在他们中学时代是缺失的,但我们想问的是:这些难道是极其严重甚至无法扭转的一种心理疾病吗?如果不是,为什么早期教育忽略之,而进入大学甚至研究生期间还会被忽略?大学不能替全部教育后果负责,但在学生真正要进入社会之前,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难道不应该在学生即将面对社会之前的,也许是最焦虑的时期,做出一些积极的制度层面的设计,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吗?
我们还得耐心等待此次大学投毒事件的最终结果,但是反思永远不算过早。年轻鲜活的生命的消失让人唏嘘,反思只是为了让我们所有人都能警觉我们的处境,反思最终也是为了让那些后来者活得更健康,不仅仅是医学可以做到的身体健康,更是心灵和人格的健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