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参观鞍山市“烈士山”有感

标签:
散文 |

我多次来到辽宁鞍山都想去“烈士山”拜竭,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行。近日在鞍山安全生产督查,来到这里感受颇深。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仿古式雄伟的牌坊式山门矗立,上面写着“烈士山”。
我沿着250个台阶一步步来到山顶。说这是象征二万五千里长征精神。台阶两边绿树丛丛,鲜花盛开,层林尽染,让人肃然起敬。
山顶上建有20.7米高的烈士纪念碑一座,碑基三面刻有汉白玉浮雕,正面是朱德为纪念碑书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
碑的后面文主旨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抗日战争时期和为解放鞍山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烈士们无限忠于人民的伟大的革命精神和光荣的英雄事迹万古长存,永垂不朽”
碑的东西两侧刻有解放军英勇作战和民工踊跃支前的浮雕。
山腰的东侧,是烈士纪念馆,那里详细介绍了鞍山解放的战斗过程和鞍山英烈介绍,存列烈士们的遗物、誓言、事迹,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场所,让我受益匪浅。
在鞍山市说起烈士山,是无人不晓的。这座坐落在市中心区域的山峰并不高大,但是它见证了鞍山的沧桑变迁,经历了战火的洗礼。
烈士山原名“镇守山”,1916年日本侵略者采取阴谋手段强攫取大孤山等8矿区的试采执照后,在鞍山设立“制铁所”,并突击强占的大批土地。日俄战争后又从沙俄手中接管了所谓的“满铁附属地”,并大大扩充了它的面积,鞍山被日本人实际控制。
1919年起,满铁鞍山制铁所在“镇守山”开始植树造林。在东坡修建了“天照大神”神社。随后将此山易名为“神社山”。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国民政府将“神社山”更名为“钟灵山”,但并没有叫起来,人们还是将其称作神社山。
1948解放军发起鞍山战役,由时任东野四纵司令员吴克华统一指挥的解放军第四纵队和第六纵队,向驻守在鞍山的国民党五十二军二十五师发起进攻并全歼敌军,解放了鞍山。
我徘徊在烈士山的层层緑树林之中,好像感受到当年英雄们那英勇奋战的气概,似乎看到那炮火连天的激烈战斗场面,滴滴哒哒的冲锋号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一幕幕啊不断涌现我的脑海里;一声声啊在不断激励着我的心房,想到这里我流泪了……
这里是市区南部的制高点,是整个鞍山战役的主要战场。国民党军在山上修建了了“一步一雷,两步一障,三步一垒”的坚固的防御工事,并把山上的树木全部砍掉,消除了进攻部队的隐蔽之地,还把山顶坡浇水成冰,加大了攀登难度,布置了重兵。山下国民党的铁甲列车来回巡视,配合和支援山上和建筑群里的防守。
1948年2月18日黄昏,战斗打响。解放军主攻部队四纵队12师35团与山的东侧和宿舍楼及满铁医院之敌交火,短兵相接,逐楼争夺,打退敌人多次反扑,牢牢地占领了楼群,为总攻打开了前进的道路。2月19日上午开始,35团作为突击部队,突破敌山腰防线,然后集中炮火掩护部队向山顶发起新的冲锋。同时34团从山南方向,辽南独立师三团一营从四方台方向也同时开始进攻。辽南独立师三团一营在营长王秀清、副营长耿金銮等带领下,冲过外壕,炸开围墙和屋顶形铁丝网,与敌拼手榴弹,打肉搏战。就这样,敌阵地一个个地被我军突破。当攻到主峰附近时,敌人碉堡的火力更加密集,无法耿金銮急得两眼通红,他命令机枪掩护,亲自带领三连二班长各提两挂手榴弹,绕到山后爬上陡坡伺机行动。趁敌火力间歇之际,二班长飞跑过去跃到地堡顶上,顺势把正在发射的机枪管往下一压,用尽全身之力把枪拽出来,耿金銮大步冲上,将一捆拉着火的手榴弹塞进母堡内,只听轰的一声,母堡‘哑’了。不久就听见堡内有‘缴枪饶命!’的喊声。二班长把敌军官反插的堡门打开,一连钻出30多敌人,纷纷缴枪。与此同时,三十五团也攻上山顶。到11时40分,我军控制了整个神社山。
因为“神社山”在鞍山解放战争中具有特殊地位,1949年9月28日鞍山市第一次人民代表会议决定将其改名为“烈士山”,以纪念解放鞍山中牺牲的彪炳千秋烈士们。1957年3月和1958年的3月,市政府号召广大市民奋战30天,植树13万株,让烈士山在短时间内重新披上了绿装。成为全市人民瞻仰和纪念革命先烈的惟一纪念性公园。1975年烈士山公园进行了续建,在山顶重建了烈士纪念碑,并于1978年2月19日落成。
我站在纪念碑面前久久没有离去,心潮激动浮想联翩……驻足在山顶可以俯瞰市区,一个美丽的现代化城市鞍山,尽收眼底……今天的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啊,是由无数革命先烈有鲜血换来的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伸开双臂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天早日来到吧!
202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