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篆刻 (二)

(2012-04-26 08:36:25)
标签:

杂谈

分类: 高中美术模块教案及编写说明

第八课  篆书技法分析与训练

篆刻以篆字结构为造型对象,因此,熟悉篆书字形并掌握基本的篆书书写技巧,是学习篆刻的基础。在各种风格类别的篆书字体中,秦朝的标准字体——小篆结构最成熟稳定,书写技巧最简练明确,字形数量也最丰富,因而最适合作为了解和学习篆书的入门基础。

一、小篆的笔法技巧

小篆的基本笔画不像隶书、楷书那样丰富,只有直线和弧线两种,而且粗细均匀,形态统一,在书写技巧上要求稳健舒展,流畅爽洁,关键是起笔、行笔和收笔处都要做到圆润饱满。

二、小篆的偏旁部首

小篆的基本笔画形态虽然相对简单,但在组成字形时则有多种变化衍生形态,熟悉并掌握这些变化形态是学习篆书的基本技巧要求(2)

由于篆书与今天通行的楷书在形体结构上已经存在着较大距离,所以熟悉篆字结构应该先从偏旁部首人手。小篆在偏旁部首的写法和用法上虽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与楷书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异。需要注意的是,小篆中的许多字形与今天的楷书完全不同,不能按楷书结构去用偏旁部首拼凑,只有通过反复记忆的方式来

熟悉和掌握(3)

对于初学篆书者来说,记忆篆字写法是重要的基础。正确的方法是最好先记住《说文解字》一书中的部首形态,熟悉篆法的基本规律,然后再记住少量特殊写法,从而掌握常用篆字的结构。

三、小篆的书写笔顺

小篆字体不仅结构规律与楷书不同,在书写笔顺上也与今天的书写习惯不完全一致。除了在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围后中间等一般原则上与楷书相同外,小篆笔顺的特殊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中间后两边。凡是需要左右对称的字形,要先写中间部分,然后写两边,以保证左右均匀。

2.左右分写。这是篆书笔顺的一个重要原则,遇到上弧线、下弧线及方框形态,都由左右两笔相接而成。因此,有些在楷书中一笔写成的笔画,到小篆中就变成了两笔。

3.因结构不同而增加或合并笔画。小篆中有些字形从结构到写法都与楷书完全不同,对于这种情况,只能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记忆来熟悉和积累(4)

四、书写练习

根据教材提供的小篆笔画形态、偏旁部首及字例进行课堂书写练习。书写时要遵循篆书的笔法要领和笔顺习惯,同时注意体会并记忆小篆的偏旁部首及字形结构,发现规律,积累对篆书结构的感性认识。

[本课要点]

熟悉篆字结构是学习篆刻的基本条件。应通过对小篆笔画形态、偏旁部首及结体规律的分析与书写练习,建立起对篆字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学习打奸基础。

[课后练习]

1.重复课上书写练习,力求熟记小篆的常用偏旁部首形态。

2.学习使用篆书和篆刻字典资料,能够利用工具书查找到所需要的篆书字形。

第九课  篆书临摹训练

为了保证在篆刻创作中能够熟练运用篆字,仅仅了解篆字的结构规律是不够的,还应该通过临摹书写练习来提高对篆字结构的把握塑造能力,从而可以根据创作时的章法或风格需要对字形加以灵活的改造和安排。

一、小篆的结体规律

1.笔画分布均匀,字形姿态端正。对于笔画较少的简单字形,这一点尤为重要。

2.重心居中,左右对称。在有中轴线的字形中,两边的比重一定要对称,对没有中轴线的字,则应根据各自笔画的多少分配位置,力求达到疏密均衡。

3.上小下大,上紧下松。对于上下结构的字形一般采取上部相对紧密,下部相对宽疏的处理手法,这样可以增加字形的稳定感。

4.体势竖长,伸展垂脚。小篆结构在整体上应取修长形状,将多数笔画和不能伸展的部分尽量集中在中上部,然后突出向下的垂笔。对于方扁的字形,则须通过延伸或增加曲折的方法使之变长,以求得体势上的统一(1)

二、小篆的体势变化

秦汉时期小篆字体在广泛的应用中出现了多种风格变化,主要表现为字形体势上长、扁、聚、散的形状变化,在笔画上也有增饰和减省的现象。对此应当给予必要的了解和掌握,以加强对篆字形体的运用能力(2345)

三、临摹书写练习

1.对教材中的小篆结体字例进行课堂临摹练习。书写时要理解和把握小篆的结体规律,尽量达到均匀、对称的要求。

2.对教材所提供的古代篆书作品进行临摹练习。书写时要认真把握每件作品的字形体势特征并发现其中规律,争取能够运用其特点规律来书写和使用篆字。

[本课要点]

掌握篆书的基本结体技巧以及各种风格变化,对于学习篆刻大有益处。应通过

临摹书写练习来熟悉篆字结构及其变化,积累运用塑造篆字字形的经验。

[课后练习]

1.重复课上临摹书写练习,力求熟练掌握篆字结体规律。

2.从篆书字典中随意查找字形,然后根据教材图版中的篆书风格,尝试对字形进行不同风格的塑造处理。

 

第十课  刀法分析及训练

刀法即运用刻刀在印石上镌刻文字的方法,是篆刻制作中关键的操作环节,对作品风格及效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对刀法的理解和训练是篆刻学习中最重要的内容。

一、工具

1.刻刀。

2.石章。

3.砂纸,粗细适中即可。

二、执刀方法

在执刀的方法上并没有统——固定的要求,基本的原则是灵活方便和运用自如。这里介绍两种常见的执刀法。

1.三指执刀法

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紧紧握住刀身,其中拇指向下压、中指向上托、食指向内钩,刀杆后部倚在食指根部,使刀身固定。无名指和小指抵在中指卜,同时可用无名指尖顶住印石,以控制运刀的力度。握刀处距刀口3厘米左右为宜(大致相当干刀杆上缠裹丝线部分的下端)。这种方法与执钢笔大致相同,刻印时虎口朝上,刀杆向右倾斜,利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从右向左推刀刻石(2)

2.握拳执刀法

右手呈握拳状态,将刀身紧紧抓牢在掌心。刻印时利用手腕和小臂的力量从右向左刻(3)

在上述两种方法中,用三指执刀法易于控制运刀的力度和准确性,适于初学者掌握;用握拳执刀法则便于发力,一般用于刻大印或遇到石质坚硬时采用。

三、运刀方法

所谓运刀方法是指刻印时运用刻刀作用于印面的技巧,通常简称为“刀法”。前人在总结刀法时往往流于繁琐,有时多达数十种,其实大部分都属牵强附会或故弄玄虚。从实践效果和刻刀在印面上的运动方式来归纳,篆刻刀法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冲刀法”和“切刀法”两种。

1.冲刀法:左手握石,右手执刀,利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推动刀锋从右向左

冲行。刻印时刀身需向右倾斜,与印面呈30°左右夹角,每一刀开始时先向下按使刀尖刻入石面,然后随即向左推刀(4)。同时还应注意侧锋用刀的原则,即刀锋向里(刻印者身体方向)稍加倾斜,这样刻出的线条边缘呈斜坡状,线条具

有一定的宽度(5)

运用冲刀法,刀尖入石一定要深浅适中,以推刀冲行时能够顺畅平稳地行进为原则。入石过浅,刀尖容易滑离印面;入石过深,则阻力太大无法行刀。

2.切刀法:左手握石,右手执刀,用手腕的力量将刀锋在印面上向下切入。刻印时刀身稍向右倾,与印面呈60°左右夹角,先将刀锋一角插入印面,随即向左摆动刀身,使刀锋完全切入印面;然后把刀提起,在前一刀的尽头处接下去再切第二刀。如此连续相接,直至达到需要的长度(6)

运用切刀法要注意力量适中,用力过轻达不到效果;太重则印面容易崩裂。同时需要把握中锋用刀的原则,刀锋入石要正,以免线条弯曲不直(7)

冲刀法每刻一笔都一刀冲成,刻出的线条边缘爽洁完整,给人以流畅挺拔的感觉,在实践中应用较广,而且简明易学;切刀法每刻一笔则需若干刀连接而成,刻出的线条边缘参差钝涩,具有古朴浑厚的艺术效果,但在实践中运用难度很大。所以,初学篆刻应力求熟练掌握冲刀法,同时对切刀法也可加练习和体会。

四、刀法练习

1.将石章印面在砂纸上磨平,再将印面用墨涂黑,以便观察刀法效果。

2.在印面上尝试冲刀法和切刀法练习,注意把握两种刀法的动作要领,体会刻刀入石的感觉以及推刀、按刀的力度。观察两种刀法刻出的不同效果(89)

[本课要点]

牢记并理解三指执刀法和冲刀法的动作要领,通过刀法练习来熟悉刻刀入石的感觉,体会力量的运用与控制。

[课后练习]

1.重复课上的刀法练习,熟练掌握冲刀法的动作要领与操作感觉。

2.结合参考附图,比较和领会冲刀法与切刀法各自的艺术效果。

 

第十一课  白文印临摹练习

学习篆刻首先应当借助临摹练习来掌握基本的技巧方法,通过临摹训练,不仅可以积累把握运用技巧的能力,熟悉创作过程,而且对提高鉴赏水平也是很有帮助的。

一、工具材料

1.刻刀。

2.印石,印面为边长2.5厘米左右的正方形(寿山石、青田石或巴林石均可)

3.砂纸,粗细适中,用于磨平印面。

4.透明或半透明的薄纸(如拷贝纸),用于描摹印稿。

5.毛笔或纤维笔,用于描摹印稿。

6.印泥及薄宣纸,用于盖印。

二、范本介绍

汉代是印章制作最繁盛的时期,汉印风格端庄稳健,技巧简练朴实,代表了篆刻艺术发展的主流特征,是初学篆刻最理想的临摹对象。从汉印人手可以打下扎实稳重的基础,避免养成不良习气。

“军曲侯印”是汉代政府颁发给军中将领的权力凭信,此印点画坚韧挺拔,字形方整匀称,布局均衡稳妥,体现了汉代官印的典型面貌(1)

三、临摹步骤

1.描摹印稿:先将临摹范本按石章印面大小描摹在透明薄纸上,写成正书印稿。点画粗细、字形结构及布局安排都要力求与范本完全一致。要注意保持字形的完整,对范本中的残破损坏的地方(如“侯”字右半和“曲”字右下角的空白)不要去刻意模仿(如图2);再将薄纸翻转,便可在背面看到反书印稿。如果反书印稿不清晰,应细心描画清楚(如图3);最后将反书印稿认真摹写到磨平的石章印面上(5)

2.镌刻:用冲刀法将印面上的反书字迹刻掉,保留空白处。镌刻时先刻笔画的一边,下刀时刀身稍向笔画外侧倾斜,呈侧锋沿边缘推进,将笔画内的墨迹刻掉(4A);然后将印面掉转方向,沿笔画的另一边再刻一刀,将笔画墨迹完全刻掉(4B)。这种在笔画两侧一来一往两刀刻成一个笔画的刻法称为双刀刻法。文字刻完后,最后将印面四角和边缘稍加修刻,使之自然并与笔画刀痕保持和谐,以免过于整齐呆板。刻完后即成白文印章。

在镌刻过程中要牢记冲刀法的技巧要领:下刀时刀尖与石面的夹角以30°为宜,角度过小入石太浅,容易滑刀伤手;角度过大则入石太深,难以推刀向前行进。每刀都要争取一次刻完,每个点画只用一去一回两刀刻成,这样刻出来的线条才能饱满完整。在笔画两端和转折的地方,可以适当保留刀刻的痕迹,不必追求过分齐整光滑,笔画的粗细轻重也应像范本一样有自然的差别变化,不宜太均匀僵化。注

意不要在局部作过多的雕琢,避免造成点画臃肿或破碎的毛病。

3.修补:将刻完的印面蘸少许印泥先在薄宣纸上盖出印拓,然后与范本对照。如有不理想的地方可稍加修补。补刀时要像初刻一样,力求刀法完整流畅,切忌修改过多或对某——细节反复修饰,否则将越修越坏。

四、钤盖印拓

将刻好的印面均匀蘸满印泥,然后在平坦的薄宣纸上盖成印拓。至此,临摹过程全部完成。

[本课要点]

在临摹前应先认真阅读范本,牢记范本的风格面貌,领会技巧规律;临摹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整体特征,在操作上要大胆果断,不要过于拘谨琐碎;临摹完成后最好能认真总结,加深印象,为下一步的练习积累操作经验。

[课后练习]

1.结合课上临摹,进一步体会汉印的风格特征。

2.选择不同特点的汉印进行临摹练习,提高对刀法的把握能力和熟练程度。附参考范本(6)

 

第十二课  朱文印临摹练习

一、工具材料

1.刻刀。2.印石,印面为边长2.5厘米的正方形即可。3.砂纸,粗细各一张,用于磨平印面。4.透明或半透明的薄纸,用于描摹印稿。5.毛笔或纤维笔,用于摹写印稿。6.印泥及薄宣纸,用于盖印。

二、范本介绍(1,清邓石如“一日之迹”)

邓石如的篆刻风格在清代印坛上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和意义,他在创作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将自己的篆书风格运用到篆刻中,使印章中的点画和字形都体现出书写的意趣,开辟了一条以书入印,使刀如笔的道路,这一特点在其朱文印中反映得最为典型。“一日之()”采用小篆结构,字形方正匀称,四个字位置均等,布局平衡;在刀法上运用冲刀技法,笔画洁净挺拔,圆转自如。此外,四个字均笔画简练,分

布疏朗,适合于作为初学篆刻的临摹范本(1)

三、临摹步骤

1.摹写印稿:先用透明薄纸罩在范本上,描摹出正书印稿,笔画粗细、字形结构及布局位置都要力求与范本完全一致(2);将写有正书印稿的透明薄纸翻转过来,便可在背面看到反书印稿。如果反书印稿不清楚,应对照范本描写清楚(3);最后将反书印稿认真摹写在磨平的石章印面上。

2.镌刻:用冲刀法沿笔画边缘冲刻,下刀时刀刃背向笔画并稍向笔画内侧倾斜呈侧锋向前推进,将笔画外的空白刻掉,每一笔画由两边各一刀刻成(4)。全部笔画及边栏刻完后,再将剩下的空白处刻掉,只留下墨书字迹和边栏,便成为朱文印章。在镌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冲刀法的技巧要领,刀尖入石不宜太深,应保证能够顺利推刀行进,以使笔画完整流畅。遇到笔画圆转处,更要注意行刀的准确平

稳,不宜刻出棱角。每刀要尽量争取一次刻成,不要在局部细节反复雕琢修饰,以避免笔画支离破碎。

3.修补:将刻完的印面蘸上印泥在薄宣纸上盖印,然后与范本对照,对于与范本有明显不同的地方进行修改补刻。修改的重点应在线条的粗细是否均匀,圆转的弧线是否流畅及边栏的残破是否自然。补刀时要考虑清楚再下刀,尽量做到简练准确,不宜补刀过多,切忌反复修饰,以免破坏自然神采。

四、钤盖印拓

将刻好的印面均匀蘸上印泥颜色,然后在平坦的薄宣纸上盖出印。至此,临摹过程全部完成。盖印时应将薄宣纸放在平实的桌面上,或在纸下垫—块硬实的卡片,不宜在松软的书本上盖印,以免印拓变形失真。盖印章要垂直接触纸面,按压的力量要均匀,然后将印章垂直提起,这样盖出的印拓才能洁净清晰。

[本课要点]

临摹朱文印应注意刀法的爽利洁净,刻出的线条要圆转流畅,粗细均匀,除了边栏外,字形中的笔画不宜太破碎。镌刻时要准确把握刀尖入石的深浅,力求做到刻刀能够顺畅行进,以保证笔画的完整连贯。

[课后练习]

1.将课上临摹习作与范本进行对照,认真总结和体会朱文印的镌刻技工5

2.选择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临摹练习,提高对刀法技巧的把握能力。附参考范本(5)

 

第十三课  边款刻法与拓法

隋唐以前的官私印玺基本没有年款,只有靠印文内容、印章形制及风格来判断时代。唐代以后的官印大多在印体上刻有年款,但都凿刻草率。文人篆刻兴起后,在印章侧面镌刻落款的做法很快普及,边款成为篆刻创作中与印面文字相得益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边款的内容与位置

边款的内容丰富多彩,字数多寡不一。最简单的只刻作者姓名或在姓名之外加上创作年月,如果是为别人所刻,还要刻上对方名号,称为上款。除名号年月外,记录创作环境、心得,解说发挥印文内容以至长篇诗文,都可以作为边款内

容。从前人的作品来看,边款的书体也比较自由,篆、隶、楷、行、草

书均有运用(1)

边款在印章上的位置,习惯的做法是刻在印章的左侧(即盖印时边款处于石章左侧),如果边款内容较长,需要刻两面以上,则应先计算好字数,将结尾处安排在左侧。若印石矮扁,也可将落款刻在顶上。

二、边款的刻法

边款分为阴文和阳文两类,一般以阴文为常见,阳文边款较少。

边款的镌刻方法与刻印面基本相同,刻阴文可以用每个笔画两边各刻一刀的双刀法,也可以用每个字画只用一刀刻成的单刀法。刻阳文则只有用双刀法(2)

从简便易学的角度考虑,初学时应先掌握单刀阴文的刻法,具体步骤如下:

1.书写款字

先将印章侧面用细砂纸磨光,然后把要刻的落款文字书写在印章侧面。书写时应使用楷书字体,尽量减少连笔。熟练以后也可以不书写而直接刻款。

2.镌刻

用单刀法将点画刻出,每个笔画只用一刀切成,下刀时要注意把握和利用石章在刀切压力下产生的崩落效果及规律,避免笔画过于破碎造成字形难以辨认。

刻点时先用刀锋——角从右下端入石,稍用力下按后即向左上方用刀刃切进,形成三角形后提起;刻横画时在右端下刀,然后[向左切进;竖、撇的刻法与横画相同,只是变横向为纵向;捺画通常刻成长点;转折笔画则用两刀连接而成。如果笔画较长,也可以用冲刀,但要注意控制力量和笔画的长短(3)

三、边款的拓法

边款刻成后,还需拓印到宣纸二用以展示和保存。

1.工具(4)

棕刷,用来将宣纸刷人字口。也可以用旧牙刷代替。

拓包,用来拓印款字。选一小团棉花用塑料薄膜包裹,外面包一小块毛呢类厚布,然后用薄丝绸包裹扎紧,制成后大小如算盘珠即可。

此外再准备塑料薄膜一块、吸水纸(毛边纸或纸巾)、薄宣纸若干及少量胶水与清水。

2.拓款方法

先将边款字口中的石屑刷除干净,用清水将胶水稀释(微有黏性即可)并涂在刻有款字的印侧,然后覆盖上一张薄宣纸。用手指沾清水将宣纸压平,使之与印石完全贴实。

用吸水纸在宣纸上轻轻按压,吸去多余的水分。再将塑料薄膜罩在宣纸上,用棕刷或旧牙刷反复擦刷,使宣纸嵌进字口显现出凸凹效果。擦刷过程中薄膜要随时移动,以免与宣纸粘实,同时手法要轻快敏捷,避免将宣纸刷破。

将塑料薄膜轻轻揭掉(不要将宣纸从字口中带起),待宣纸即将干透时,用拓包蘸少许浓墨在边款上轻轻擦拓,便可显出字迹。拓包蘸墨不可太多,拓完一遍如墨色不黑不匀,可再拓一遍。直到墨色均匀后,将宣纸轻轻揭下,印款即已拓成。

四、刻款练习

根据教材所介绍的边款刻法及点画形态图例,在印章上作点画及字形镌刻练习。练习时注意控制刀尖下按的力度要适中,太轻刻不深,字迹不明显;太重则石面大块崩落,形不成笔画。同时要力求保持字形结构的端正清晰。

[本课要点]

边款是篆刻创作的重要组成分。

练习刻款应注意控制按刀力量,并利用石章崩落的规律,量做到点画清楚,字形工整。

[课后练习]

1.重复课上练习,争取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单刀法切刻自己姓名2尝试边款的拓法,熟悉篆刻创作的全部过程。

 

第十四课  字法与章法练习

在篆刻创作中,对印文内容的篆书字形选择和章法安排是一方印章成败的基础。汉字形体众多,结构各异,要将不同特点的字形统一和谐地安排在一方印章内,就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和规律。篆刻中有关字法和章法的原则规律,都是从前人实践和大量作品中总结归纳出来的经验,是从事篆刻创作应当了解和遵守的法则。

一、字法

1.正确统一

正确统一是篆刻创作中运用篆书字形的最重要的要求。成熟的篆刻家都是根据自己的篆书风格来书写印稿,初学者则需依靠工具书来查找篆字,这样才能保证用字的正确和识别性。由于篆书距今久远,许多字形结构都与今天通行的楷书完全不同,所以不能按照楷书结构去套用,更不能生硬编造。

在利用工具书查找篆字时,还应注意所选字形的统一。一般来说,不同类别的篆书不宜混用,初学应先以小篆和汉印文字为基础。这两类字形数量多,基本能够满足今天的用字需要。相比之厂,甲骨文、金文和古玺文字在结构上与楷书差距过大,而且字形数量较少,初学者难以掌握。

2.变通改造

在安排印面布局时,往往要对篆书字形进行改造,以使印面达到均衡稳妥的效果。具体方法主要有增减笔画和移动位置两种。需要注意的是,不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都不能影响字形的准确和识别性。

如果遇到印文字形之间繁简差别悬殊的情况,可适当对笔画较多的字作减省处理,或对笔画较少的字作增饰处理。减省—般是从平行重复的笔画中省去一两笔,使字形变得疏朗;增饰则通常是增加笔画的盘屈,使字形更繁密(1)

如果遇到字形之间形态差别显著的情况,则可采用移动某字偏旁部首位置的手法,使之与其他字形体势统一。要注意避免过多的缠绕或不必要的乱改字形(2)

二、章法

印章的布局变化很多,成熟的篆刻家往往根据印文内容或风格需要灵活处理,但初学者应选把握平实稳妥的原则,这是各种变化手段的基础。平实稳妥原则在汉印中表现得最为普遍和成熟,因而汉印风格是掌握篆刻布局的入门途径。

1.自然均衡

自然均衡是印章布局的初步要求,在选定了篆书字形后,第一步就是根据要刻的印文字数来分配印面。以最常用的正方形印面为例,两字印文通常左右安排;四字、六字均可平均分割印面;三字、五字、七字可用笔画最繁的一个字占据两字位置,或用笔画较少的两字合占一字位置;若字数过多或是长方、圆形、椭圆印面,便应根据字形笔画多少来划分各自位置大小,以整体疏密均匀为原则(3)

2.大小相间

如果印文字形繁简悬殊,可以适当将笔画少的字形处理成宽扁或窄长形态,留出位置给笔画多的字,以使整个印面上笔画的分布趋于均匀(4)3.穿插挪让

遇到印文字形姿态参差不整的情况,可以通过字与字之间穿插挪让的方式来填满空间,使整体布局浑然一体。也可以采用将两字合并的方式来达到印面疏密轻重匀称均衡的目的(5)

4.边栏修饰

在印章镌刻过程中,对边栏的利用和修饰也是章法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朱文印中,边栏的粗细应与印文笔画相接近。除了工整精细的风格外,一般都要对边栏作残破处理,避免过于光洁呆板,不管朱文印还是白文印,边栏的残破都应安排在与印文笔画平行处,而与印文笔画垂直处,则应保持边栏完整(6)

三、章法练习

根据本课所介绍的布局技巧,选择成语佳句来设计成印稿。练习时应利用工具书查找字形,同时可参考教材附图中的作品,先从模仿开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本课要点]

按照印文内容选择好篆字并安排章法,是一件篆刻作品成功的基础。初学者要学会使用工具书查找篆字,做到字形体势统一和谐,同时还要能够将印文均衡稳妥地布置在印面之内。应认真阅读前人作品,体会和把握其中的规律原则。

[课后练习]  

1.阅读教材,结合附图来熟悉和体会篆刻的基本布局规律。

2.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参考内容设计印稿,提高章法安排能力。

佳句参考

驰神

墨缘

强其骨

游于艺

自强不息

宁静致远

百川归海

此中有真意

一览众山小

万紫千红总是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十五课  白文印创作练习

—、工具材料

1.石章,印面为2.5厘米左右正方形。

2.刻刀。

3.砂纸,粗细各一张。

4.墨汁少许。

5.毛笔或纤维笔,用来写印稿。

6.透明纸、薄宣纸若干,用来设计印稿和钤盖印样。

7.印泥。

二、创作内容

三、创作步骤

1.设计印稿:将创作内容在透明纸上设计成正方形白文正书印稿。篆法结构可参考教材所提供的小篆和缪篆字形,也可以自己利用工具书查找。字法和章法都应采取汉印风格,字形要方正稳妥,布局要饱满均衡(2)。印稿设计完成后,将透明纸翻转,在背面即可得到反书印稿。

2.写稿上石:将石章印面在细砂纸上磨平,然后用毛笔或纤维笔将反书印稿描写在印面上。描写要清楚准确,笔画应稍粗壮一些。

3.镌刻印面:用冲刀法将印文墨迹刻掉,保留空白。每个笔画沿两侧边缘各刻一刀,注意下刀要准确,行刀要果断。如果一刀刻完不理想,可再补刻—刀,补刀要完整,不要在细节反复雕琢。镌刻过程中若出现小面积崩落,只要不影响笔画及字形的可识性,可不必理会。但如果崩裂过大以至印文无法辨识,则须在粗砂纸上磨平印面,重新再写印稿。

4.修刻边栏:印文全部刻完后,应对印面边缘和四角稍加修刻。注意边缘要自然不齐,不宜光洁平直或凹凸过甚;四角应微呈圆钝之形,避免方折呆板。

5.书刻边款:印面刻完后,在印身的左侧(盖印章时处于左边的侧面)用楷:书写上自己的姓名,然后用单刀切刻戍边款。

四、钤盖印样

将薄宣纸平铺在坚实平整的桌面或坚硬的卡片上,再将刻好的印面均匀蘸满印泥,垂直轻放在宣纸上,然后用力按压。按压时要注意向四角均匀用力,使印面完全与宣纸贴实,最后一手按住宣纸,一手将印章垂直提起。

五、修改完善

将盖出的印拓与设计稿相对照,若有不理想处,可稍加补刻修改。修补要谨慎,不宜过多。修改满意后再重新盖印。创作至此完成。

[本课要点]

创作白文印应以汉印风格为目标,设计印稿要细致,镌刻印文要果断,创作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此前所学习的章法、刀法要领,大胆下刀,小心收拾,避免拘谨刻板和支离破碎。

[课后练习1

1.重复课上创作练习或修改课上作品,力求满意理想。

2.根据教材中的汉印作品风格,自己选择印文内容进行模仿创作。

 

第十六课  朱文印创作练习

一、工具材料(与前一课相同)

二、创作内容

三、创作步骤

1.设计印稿:朱文印稿的设计过程和前一课设计白文印稿相同。在字法上既可以采用小篆字体,也可以采用汉印风格。用小篆风格笔画要圆转流畅,用汉印风格笔画应坚挺浑厚(2)。此外,设计朱文印稿时应同时设计边栏的处理安排,这是设计白文印稿时所没有的。

2.写稿上石:将朱文印稿写到印面时,应更加细致准确,包括边栏的残破处理都应描画清楚,写在印面上的效果应该就是刻完以后的效果。

3.镌刻印面:用冲刀法沿笔画墨迹外侧边缘冲刻,所有笔画两侧边缘都刻完后,将笔画之间的剩余空白刻掉。镌刻时要注意刀尖入石不宜太深,以保持行刀的顺畅。笔画两端不宜太尖或方齐,应呈圆钝自然形态。

4.修刻边栏:印文刻完后,将四周边栏刻好。边栏的粗细应与印文笔画基本相同,除内侧外,边栏外侧和四角也要稍加修刻而使之自然。对于镌刻过程中出现的自然崩落残损,只要不影响笔画和字形的可识性,就不必理会。如果在边栏上有明显的残破处理,那么对印文笔画也应稍加残破修饰,以使全印风格和谐统一。

5.书刻边款、盖印样及修改完善的步骤与方法都与前一课白文印创作相同。

[本课要点]

创作朱文印首先应明确风格取向,根据自己选定的字体风格来设计印稿。镌刻时要注意把握此前所学习的技法要领,用刀要灵活流畅。同时要注意边栏效果应与印文风格一致,浑然一体。

[课后练习]

1.重复课上创作练习或修改课上作品,力求满意理想。

2.参考教材中的作品风格,自己选择印文内容进行模仿创作。

 

第十七课  自由创作

一、             工具材料

石章、刻刀、砂纸、笔墨、纸张、印泥,同时还应该准备好查找字形的工具书。

二、创作内容

建议以家人、同学或朋友的姓名为内容,创作一方名印送给对方。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名言、成语或诗词警句创作—方闲章。风格、形状自定,白、朱文均可。

三、创作步骤

先利用工具书查找出所刻内容的篆书字形,然后设计印稿并完成镌刻。具体过程及方法与前两课内容相同。

四、学生作业

[本课要点]

自由创作是对此前学习内容的检验和考核,应注意将自己所积累的审美修养和技法能力表现出来。在作品面目上,建议从教材所介绍的风格类别中选择一种作为依据或模仿对象,以便逐渐深入。

[课后练习]

1.对照教材中前人作品检验课上创作作品,并进行修改完善,力求理想。

2.自选内容进行创作练习,提高技法熟练程度,积累实践经验。

 

第十八课  观摩考察

在学习篆刻艺术的过程中,除了课堂学习外,还应通过多种形式丰富对印章艺术的历史与现状的了解,提高对这门艺术的认识,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理解。建议配合教材内容组织观摩考察活动。观摩考察既可以穿插在课程学习当中,也可以安排在课程最后。具体内容和形式,应根据本校和本地的具体条件来选择实施。

一、主题参观

结合课程内容,到博物馆、图书馆及其他文物保管单位参观古代印章实物或古代印谱,邀请文物专家进行讲解介绍,然后组织专题讨论。

二、             调查研究

通过实际调查或上网搜寻等方式,考察印章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使用情况。考察内容包括当今印章的主要用途,制作印章的材料及工艺,所使用的字体等等。然后就调查结果写出学习报告并进行交流讨论。

三、             展览观摩

结合临摹、创作学习举办展览,将学生作品集中展示和观摩。同时可邀请专业篆刻家来校评点指导,进行创作示范并传授经验。

四、印章石鉴赏

 

个人学习篆刻评估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