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防川看日本海,可望不可及·白山黑水兜半圈之六

(2016-10-09 20:38:53)
标签:

珲春

防川

一眼望三国

日本海

图们江

分类: 内蒙东北

http://s15/mw690/002WvltCzy75up3aXHE3e&690


仅仅40分钟,高速动车即把我们从延吉带到了珲春。一出站,便有司机揽客,开价200元,拉我们到70多公里开外的防川去一眼望三国。

防川实在太小了,我找遍网上都难找到清楚点的防川地图。

http://s11/mw690/002WvltCzy75upiwFES8a&690

 

狭小的边境地区,长期处于战备状态,反倒为后人留下了一块生态宝地。

一路上满眼青翠,保护野生虎豹的牌子不时闯入眼帘。司机师傅说,真有东北虎出没,还时常闯到公路上,开车得小心着点呢!

http://s16/mw690/002WvltCzy75upl8mVp2f&690

http://s10/mw690/002WvltCzy75upkLtLb89&690

 

车辆挨着图们江行驶。这又是一个口岸,一新一旧两座大桥沟通了中朝之间的联系,可惜冷冷清清的,或许是联合国的决议所致?

http://s5/mw690/002WvltCzy75uprL4he54&690

 

http://s9/mw690/002WvltCzy75usEpiyYf8&690

不远处的山峰叫张鼓峰,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著名的战役。

一个小小的民营博物馆收集了许多战争遗物,也用图文资料帮助我们了解1938日苏重兵在中国领土上发生的这场激烈战斗。

据说,张鼓峰战役和连同次年在内蒙发生的诺门罕战役,促使日军放弃“北上”而选择“南进”,最终偷袭珍珠港。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二战的进程和结局。

前些年我到过内蒙新巴尔虎左旗,可惜光顾了看风景,没去诺门罕战役遗址看看,不然现在看到张鼓峰时,就会更加深对这些历史事件的了解。

http://s15/mw690/002WvltCzy75upvRyAm7e&690

 

据百度资料:

张鼓峰事件,是19387月末8月初,日、苏两国之间围绕着张鼓峰、沙草峰这两个高地进行的一场军事冲突。伪满军也卷入了这场冲突。

730日起,日苏双方展开对沙草峰、张鼓峰等高地的反复争夺,并不断增加兵力。日军参战总人数近7000人、火炮37门。 苏军在85日前,在战斗行动地域集结了1.5万余人、237门火炮、285辆坦克。另有250架飞机支援苏军部队行动。 811日,根据日方的建议,双方停止战斗。苏军控制了张鼓峰,占领了沙草峰;日军撤退到图们江西岸,放弃了一向坚持的边界线。而后,双方签署协定书,领土维持现状不变。

张鼓峰事件最后以日军的失败告终,苏军则趁机进占全部张鼓峰,将其划为“苏满()界山”,并将其在洋馆坪一带的控制区推进到图们江边,仅给中国居民留出一条通往防川的狭窄“通道”。

为搞清这些历史事件,我在网上找资料时还发现有这样的说法: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国人熟悉的苏联歌曲《喀秋莎》,据说就是诞生于张鼓峰事件。当时,正值珲春地区的夏季,漫山遍野盛开着梨花和野玫瑰花,清澈的图们江如缎带一般,飘落在一碧千里的原野中,从日本海吹来轻纱一样的薄雾——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美妙的大自然画卷中,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歌《喀秋莎》,著名作曲家勃兰切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把它谱成了歌曲。

http://s12/mw690/002WvltCzy75upCaz23fb&690


http://s16/mw690/002WvltCzy75upwGTRJ6f&690

http://s13/mw690/002WvltCzy75upx0MPO3c&690
 

防川是珲春市敬信镇下的一个漂亮村子,村民以朝鲜族居多。

这个村子位于图们江入海口,嵌镶于中俄朝三国交界处。

http://s12/mw690/002WvltCzy75upRr7l18b&690

http://s4/mw690/002WvltCzy75upRP38vb3&690

 

傍着图们江,一条细细的公路,把我们带向的防川。

据介绍,1957年图们江发水,把我进出防川的一条仅二米宽的道路给毁了,防川成为孤悬于外的一块“飞地”,我国只能商请前苏联让出一条土路,借道进出。

1983年,我方在图们江畔中用青石填筑而成的洋馆坪堤路通车,至此这块“飞地”才有了自己的通道。1992年政府投资建设了洋馆坪大堤,彻底解决了通行困难。

洋馆坪大堤,实际上是图们江的江堤,全长888米,宽8米。公路一侧是图们江,与朝鲜隔江相望;陆地一侧严密的铁丝网,严禁攀越的告示牌赫然入目,后面就是俄罗斯领土。

如果不是亲历,真没想到幅员辽阔的祖国,在这里的国土仅这么狭小,仅8米宽啊!

http://s16/mw690/002WvltCzy75uq3kTz9af&690

http://s14/mw690/002WvltCzy75uq21sWF7d&690

http://s14/mw690/002WvltCzy75uq47KQB3d&690

http://s10/mw690/002WvltCzy75uq6Rss9b9&690


 

http://s5/mw690/002WvltCzy75uqbe2Jm04&690

这里被建成“防川风景名胜区”了,也成为横跨中、俄、朝三国的“联合国世界公园”了。门票,包括登塔、土字碑及景区车辆共八十元。

中方防川建起了一个叫龙虎阁的眺望塔。登高远眺,三国风光尽在眼底:

http://s14/mw690/002WvltCzy75uqeh7elad&690

 

网上找了张示意图和标示照片,在此向作者鸣谢。

http://s8/mw690/002WvltCzy75uqVGbNZ47&690

http://s6/mw690/002WvltCzy75uqXzFOZ55&690

 

我拍下一眼望三国。

http://s10/mw690/002WvltCzy75urdorz399&690

 

脚下狭小的土地,是中国的一片森林,也有边防部队的哨所。

右边的水泡子,在俄罗斯地盘了。
http://s5/mw690/002WvltCzy75uqD5riAf4&690

左侧是俄罗斯叫包得哥尔那亚的一个小镇,有几幢民居,有一条铁路;
http://s14/mw690/002WvltCzy75uqKa5NH6d&690

http://s6/mw690/002WvltCzy75uqLayjPb5&690

http://s9/mw690/002WvltCzy75uqM8Qwo28&690

http://s11/mw690/002WvltCzy75uqMvX7A8a&690

图们江另一侧群山起伏,那是朝鲜的豆满江市,看上去人烟稀少。

http://s15/mw690/002WvltCzy75urGxj54be&690

 

前方的铁路大桥是俄、朝在图们江上的界桥。不是中国的!

http://s5/mw690/002WvltCzy75uqMiTiI94&690

 

远方俄罗斯的土地似乎是草原和湿地,那么的平坦辽阔;天际相连处,隐隐约约一片蔚蓝,那是日本海啊。据说,距离中国只有15公里之遥啊!

从长白山一路下来的图们江缓缓流淌,终于将奔向大海;日本海近在眼前;对处于内陆的中国东北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一眼望三国,风光固然悦目,但我时时提醒着自己:一百多年前的那些个丧权辱国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让我们丢失了大片国土,让我们把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等内河内江内湖变成了界江界河界湖,也永远让中国东北失去了出海口。

我心中隐隐作痛:日本海,咫尺天涯永远可望不可及了!

这道特殊的风景线,岂不是中华的耻辱、民族的伤痕?

http://s16/mw690/002WvltCzy75urOG9hZef&690 

昏庸无能的清政府丢失了大片国土,所幸仍有志士仁人为国家的利益奋力抗争,吴大澂便是其中之一。

http://s4/mw690/002WvltCzy75urW0nwT93&690

这座铁丝网围护起来的这个土字牌,就与吴大澂有关。

1860年一纸《中俄北京条约》让我国失去了乌苏里江以东从图们江口到黑龙江口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沿日本海所有的海岸线。1886年,清朝督办边务大臣吴大澂不远万里来勘察边疆,发现根据《中俄北京条约》,割让大片土地后这里的边境线应在距图们江入海口20华里的地方。但1861年立界碑时俄国却擅自立在了距图们江口45华里的沙草峰上。于是吴向沙俄拒理力争,沙俄方不得不同意将界牌南移15华里。吴大澂凛然的抗争,将沙俄偷立于现洋馆坪大堤处的界碑“土”字牌,移至“土”字牌现址,使我国边界线前移了8公里,最终为国家争回了黑顶子(今敬信镇)地方和中国在图们江俄朝国界段的出海航行权。

在俄方的鲜艳的界碑前,“土字碑”似乎显得低矮和土气,但这块见证了沧桑的花岗岩碑石,以及那位在弱国无外交情况下仍为国争回土地的官员吴大澂,让我肃然起敬。“身卑不敢忘国忧”、“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之类的词句脑海里突然迸出,爱国主义激情油然而起。

http://s8/mw690/002WvltCzy75us4lyt1a7&690


http://s12/mw690/002WvltCzy75usbWpPd2b&690

http://s10/mw690/002WvltCzy75uscISxjc9&690

当晚宿珲春。正值内人生日,一行人在旅途中为她点起了蜡烛庆贺生日。

呵,我俩生日,一个在春天,一个在秋日,正是旅行的好时光,经常在旅途中度过。
http://s11/mw690/002WvltCzy75utebjzYea&690

http://s6/mw690/002WvltCzy75uteY6Nf65&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