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
(2019-03-25 11:24:4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设计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当中自主赏析的首篇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文章的生活气息,感受其情趣,欣赏它的摆脱拘束、务去陈言。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载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当中篇幅极长、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文章通过孔子探问学生的志向,四弟子各述其志,寥寥数语,人物的性格特点、神情态度宛在目前。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高中阶段一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初中时也曾学过《论语十则》, 对《论语》的语录体散文特点和孔子的政治主张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只是停留于表面,孔子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博大精深政治思想并未深入领会。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通过人物对话和简单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2、目标设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标五个课程目标:积累 •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展•创新,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及高二学生的实际学情制定以上教学目标。
3、重难点及其依据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对话和简单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考察的重点,鉴于此设定上述教学重点。
新课标阅读与鉴赏部分第8条目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据此要求学生突破上述难点。
三、教学方法
1、
教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新课标五个课程标准之一感受•鉴赏目标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诵读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之一。依据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运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品尝发现的乐趣,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蔡澄先生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其精髓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出现自卑厌学心理时,我会把握时机,当众点拨。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画龙点睛”、“举一反三”的办法,将学生逐步引入“自动”“自得”“发现真理”的佳境。
2、
(1)课前认真预习;(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合作探究,共同成长。
四、教学评价
手段和依据
手段:三维教学目标和学生参与课堂能力。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三维目标中。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热情,鼓励学生探究,实现高效课堂目标。当然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反思,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教学设计
(一)
利用课件展示《论语》经典语录,让学生集体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导出课题。
(二)
通过让学生自主谈论孔子、《论语》,完成文言知识检测题复习巩固第一节课所学知识。
(三)
(四)
此环节设计如下两道问题:
1、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他们四人的志向分别是什么?从四人的言谈中可以看出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孔子对他们的态度如何?
2、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分别侧重什么?他们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这两道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习课文通过人物对话和简单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
本环节设置如下两道问题:
1、曾皙的志具体是什么?
2、孔子为何喟然“与”点?
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
(六)
(七)
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学习完本篇课文,理解了孔子“礼乐治国” 的思想,你认为要实现中国的长治久安,我们需要加强自身的哪些方面?这个作业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理解孔子“礼乐治国”思想的基础之上,联系现实,为中国的长治久安献言建策。
(八)
本节课的板书依据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