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小元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李小元小学数学名师工
作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47
  • 关注人气: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的运算”主题研修活动成果展示活动资料   主题引领  课堂实录

(2017-02-23 10:32:26)
分类: 计算教学专题

“数的运算”主题研修活动成果展示活动资料

主题引领:

邓步梅:今天我们做课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它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打基础。本知识点的重点是探索算法,理解算理,初步形成计算技能。

从上期开始,我们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在李校长的带领下一直致力于计算教学的研究,我们一直在思考计算课到底怎么上,该教给孩子们什么?在实际研讨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困惑,比如:

1.很多老师认为,计算课可以先进行复习铺垫,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找准新知的生长点,扫除学习障碍,分散难点。那么计算教学导入时,是否一定需要复习铺垫呢?

2.教学算法多样化后,是否要优化,如何进行优化?

3.选择什么样的素材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下面,就请我们带着这些困惑,我们一起走进蒋老师的数学课堂,继续深入研讨!

 

 

 

课堂实录: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西苑小学  蒋小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

2.通过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方法的多样性,同时在算法优化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算理。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法,理解算理,初步形成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理解用十位去乘时得数的写法及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出示信息:文具店有14盒卷笔刀,每盒12个,一共有多少个卷笔刀?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并简单说一说列式的根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卷笔刀,就是求1412是多少。(板书:12×14

找该算式和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知识的发展点。)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第三课时,没有采取计算的复习铺垫,而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由情境直接引入课题,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算理、探索算法,这里的计算复习铺垫为理解算理、探索算法的支撑作用不大,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可以省出时间更充分地探索算法、理解算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口算

师:这道题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看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计算出这道题的得数?

把计算的过程简要写到练习本上,遇到困难时,可以参考老师给你提供的更直观的点子图,也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可能想不出如何转化,老师可个别启发引导:12×14表示1412,我们能不能把1412分开来算呢?先算1012再算412,然后再合起来)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分法,从点子图上甚至有人会去分12,或者有的会两个12两个12地分,也可能会几个10几个10的分。不管学生怎样分,只要有“分”的想法和过程就好,可以为理解算理奠定基础,同时给学生渗透化难为简、变新知为旧知的转化思想,)

交流算法。(重点交流几种)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A12×10=120

  12×4=48

   120+48=168 

B12×9=108

12×5=60

108+60=168

C12×7=84

84×2=168

……

找算法的共同点,初步理解算理。

请学生说一说这些算法的共同点。(实际都是把1412分开来求,因为分开之后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算式)

小结: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我们遇到了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是以前我们没学过的,大家想到了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算式,并且将所得的结果进行相加,从而解决了新的问题。看来遇到新的问题的时候,想办法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优化分法和算法的过程,在理解自己算法的基础上对比别人的算法,从而达到优化,注重了知识的生成,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算理)

3.笔算

请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12×14,遇到困难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一起商量。

学生试做,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A    12

×  14

  168

(引导学生明确:这样列竖式没法表示出计算过程)

  B 12        12        12 0

     ×   4     × 1 0       48

         48     12 0        168

C   12

    × 14

    4 8

 +12 0

168

D    12

  ×14

      4 8

      12  

1 68

(在学生没有提前学习的情况下,可能不会出现后两种竖式,这时需要老师加以启发引导:3个竖式中哪些地方是重复的?我们能不能把3个竖式合并一下?如何使其成为一个竖式呢?怎样使笔算的形式变得更简单呢?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合并情况交流、引导、提升)

展示台上根据学生的合并情况探讨交谈每一步的过程及写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将口算的横式写成竖式的形式,将几个竖式合并,再将竖式进一步简化的过程。从直接写结果没有过程的一个竖式开始探讨,向有过程但很麻烦的三个竖式进行交流,最后提炼出既有过程又很简洁的一个竖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很清晰的看出每一部分的来龙去脉,更容易的理解算理。)

4.进一步明算理

课件演示再次交流明白算理: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48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12表示什么?怎么来的?尤其要明确12写在百位和十位上就是表示12个十,也就是120

(重点探讨)师:120里面的0可以不写吗?(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可以)师:如果我把这个0擦去,(课件演示去掉0)会影响这个竖式的结果吗?如果擦去“0”,大家会不会把它当成“12”呢?(学生通过观察竖式,交流讨论最终达成共识:这个0可以不写,这里的12有个位置值管着的,不管写不写这个0,它都表示12个十。)师:如果不写“0”除了少写一个数字,还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看竖式发现:乘完个位乘十位,十位上的122,对齐4的下面写2111,在2的前面写1。这样算的时候不写“0”,可以简便我们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进一步明晰算理。)

5.规范计算过程

师生共同梳理计算的过程。

         12

   ×14

师:先用个位上的412相乘。(板书)

        1 2

        

      × 1 4

         48

师:再用十位上的112相乘。一二得二,2写在哪里?为什么?

师:在十位下面写2就表示2个十了。一一得一,1写在哪?为什么?

         1 2

        

      ×1 4

        4 8

   1  2  

    1 6 8

师:竖式中的48是怎么来的?12实际上是多少?它是怎么来的?

(板书:12×412×10

        12

        

      ×1 4

         4 8 ——12×4

      12  ——12×10

     1 6 8

(设计意图:清晰再现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算法,初步建模。)

6.练习

独立用竖式计算12×23,集体订正时说一说计算过程以及每一步分别是怎么算出来的,并且让孩子比较竖式中的3624谁大?

(设计意图:紧扣新知,及时巩固。)

三、巩固练习

1.根据竖式写得数。

师:你是从竖式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来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算理。)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啄木鸟治病。(改错)

(设计意图:本节课探索算法、理解算理的过程需充分展开,后面供练习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这些练习也不一定能处理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40分钟,要抓住重点内容充分展开、透彻理解,至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后面肯定还要安排1—2课时专门进行相关练习,所有过程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全部展示。)

四、总结

师:你觉得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应注意什么?

师:是呀,在用个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末位就要和十位对齐。

师:你还有哪些收获呢?(比如:转化的方法,横式变竖式的过程等)

(设计意图:在打磨过程中,有老师提出总结不应仅仅总结算法,还应总结学习方法上的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