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貌学原理论述题

(2012-05-15 17:46:24)
标签:

地貌学

地貌学原理

论述题

考试

考题

试题

教育

地貌学论述题

第一章  绪论

1.论述地貌的气候地带性。

1)寒冷气候地貌带:发育冰川地貌,在无冰雪覆盖地区则是冻土区,发育冻土地貌(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2)温湿气候地貌带:发育流水地貌(中纬度地区)。

3)干旱气候地貌带:发育荒漠地貌(副热带高压地区和欧亚大陆内部)。

4)半干旱气候地貌带:发育黄土地貌(干旱气候地貌带与温湿气候地貌带之间)。

5)湿热气候地貌带:发育厚层红色风化壳和流水地貌,但流水的侵蚀作用不如温湿及干旱气候地貌区那样强烈(低纬度地区)。

 

第二章  坡地地貌

1.论述崩塌的形成条件和触发条件。

(一)形成条件

1)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和坡地相对高度。

1)坡度对崩塌的发生影响最为明显,一般大于33度的山坡不论岩屑大小,都有可能发生崩塌。

2)坡地相对高度与崩塌规模直接有关,当坡地相对高度超过50米时,就可能出现大型崩塌。

2)地质条件

1)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

2)在节理和断层发育的山坡上,岩石破碎,很容易发生崩塌。

3)当地层倾向和山坡坡向一致,容易沿地层层面发生崩塌。

4)软硬岩性的地层互层,软弱岩层易受风化,形成凹坡,坚硬岩层形成陡壁或突出成悬崖,也易发生崩塌。

(二)触发条件

1)气候条件

气候可使岩石风化破碎,加快坡地崩塌的形成。在日温差和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物理风化作用较强,较短时间内岩石就会风化破碎。崩塌通常发生在降雨季节。

2)地震因素

 地震是崩塌的触发因素。地震时,能形成数量多而规模很大的崩塌体。

3)人为因素

1)在山区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时,如不顾及地形条件,任意开挖,常使山坡平衡遭到破坏而发生崩塌。

2)任意砍伐森林和在陡坡上开垦荒地也常引起崩塌。

 

2.论述影响滑坡发育的因素。

1) 地下水

1)地下水可使岩体和土体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失去稳定而产生滑坡

2)岩体和土体颗粒间的孔隙水,降低细颗粒间的吸附力。

3)地下水溶解土体中的胶结物,使土体失去粘结力饱含水分的岩体和土体,增加单位体积的重量,加大水平滑动力。

4)地下水增加孔隙水压力,降级岩体和土体的抗滑强度。

5)地下水沿滑动面运动,使摩擦系数减小,阻力降低。

2)地表水

1)河水的侵蚀或海浪、湖浪的冲击,在坡脚水面附近进行掏蚀,使岸坡物体失去支持而产生滑坡。

2)降雨或融雪时,一部分水分渗透到土壤中,浸润土壤而使之滑动。

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

1)滑坡常沿断层面、节理面、岩层不整合面或岩层层面滑动,尤其在岩层倾向与斜坡倾向一致,最易形成滑坡。

 2)松散沉积层中发生的滑坡,多与粘土夹层有关,或沿松散沉积物和基岩面之间滑动。

 3)基岩中的滑坡多发生在千枚岩、页岩、泥灰岩和各种片岩地区,这些岩石遇水时容易软化,在斜坡上失去稳定,产生滑坡。 

4)地震

地震时对滑坡起触发作用,一次大地震常形成许多规模巨大的滑坡。

5)人为因素

人为破坏斜坡稳定而使滑坡体发生滑动。

 1)在可能发生滑坡的斜坡下部,或在稳定的古滑坡体的下方开挖土体,降低了支撑上部土体的阻力而引起滑动。

 2)人工在坡顶堆积废渣土,加大坡顶载荷而引发滑坡。

 3)人工爆破或将水排进滑坡裂缝中,也会促使土体产生滑动。

 

3.论述蠕动的两种机理和形成条件。

(一)机理

1)机理1:冻融作用

在寒冷地区,斜坡上冬天地面冻结而膨胀隆起从ABCD,土粒或岩屑M随地面膨胀沿垂直坡面方向上升到Mˊ;解冻时,地面恢复到原来位置AB,但土粒或岩屑受重力作用则由Mˊ移到M″,经过这样一次冻融作用之后,土粒或岩屑就由M移到了M″。

2)机理2:热胀冷缩和湿胀干缩

斜坡上的岩屑或土粒因温差或干湿变化而发生胀缩,也可造成向下坡蠕动。温差变化可使当碎屑颗粒增温或受湿时,体积膨胀,颗粒相互挤压,碎屑被挤出原来位置而向下坡移动;碎屑降温或变干时,体积缩小,其间形成空隙,上部碎屑失去支持而向下移动。

(二)蠕动的形成条件

1)一定的粘土含量

碎屑中粘土含量越多,蠕动现象越明显。因为干湿变化对粘土体积膨胀系数影响很大。

2)一定的坡度要求

15-30度的坡度最适宜发生蠕动(另说25-30度)因为大于30度的坡地上,粘土和水分不易保存,碎屑物质也少;小于15度的坡地上,重力作用又不明显,蠕动现象也就微弱。

 

4.论述影响沟谷侵蚀作用的因素。

1)坡地地形三要素(坡长、坡度和坡形)控制坡面径流的冲刷速度和冲刷强度。

1)理论上讲,坡度越长,越到下坡水量越多,水流的能量也增强。但是,随着坡长的增长,水流挟带的泥沙量也随之增多,需要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使水流侵蚀能力减小。因此,坡面径流侵蚀能力并不是随坡长增加而直线加大。

2)坡度加大可使坡面径流速度加快,冲刷加强;同时,坡度加大又使径流量减小。因为在降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坡度加大,坡面上单位面积接受的雨量反而减少。

3)坡度和坡长变化与坡面侵蚀强度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伦勒和霍顿的坡面侵蚀强度和坡度关系试验研究认为,在坡度20-60度之间,坡面侵蚀强度综合表现为最大。

4)自然界的坡地形状是各式各样的,有凸形坡、凹形坡和直线坡及其组合。不同坡形的坡面径流速度和径流方向是不同的,由此也影响坡面侵蚀的强度。

2)土壤结构对坡面径流侵蚀也有影响。

如果土壤团粒结构好,可以吸收一部分雨水,使地表径流量减少,坡面流水侵蚀减弱;如果土层厚,能吸收的水分多,也可减少地表径流量,使侵蚀作用减弱。

3)植被对坡面径流侵蚀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1)减少坡面径流量。

2)控制坡面径流速度。

3)阻挡雨滴直接冲击地面。

 

第三章  河流地貌

1.论述河流搬运作用的三种方式。

1)推移

流水使泥沙或砾石沿底面滚动或滑动。主要是泥沙或砾石受水流的迎面压力作用所致。在水底移动的砂砾重量与它的起动水流速度的六次方成正比,所以,山区河流在山洪爆发时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块向下移动。

2)跃移

床底泥沙呈跳跃式向前搬运。流水中的砂粒上下部产生压力差,上升力相对增强,泥沙颗粒跃起,被水流挟带前进;泥沙颗粒离开底床后,颗粒上下部的水流流速相等,压力差消失,泥沙颗粒又沉降到床底。如此反复进行,泥沙则呈跳跃式前进。有时,砂粒以较快的速度下落,对床面泥沙产生冲击作用,砂粒会微微反跳起来再随水流一起向前搬运。

3)悬移

较细小颗粒在流水中呈悬浮状态搬运。悬浮的泥沙受三种力的作用,一是纵向水流的作用力使泥沙前进;二是向上水流的作用力使泥沙抬升;三是泥沙受本身重力影响而下沉。当河流中泥沙颗粒受到的上升作用力大于或等于下沉作用力时,泥沙被带到距底床一定高度位置而呈悬浮状态,并由水流向下搬运。

 

2.论述影响河床纵剖面发育的因素

1)水文情况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发生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或堆积。

2)构造运动可使整个流域发生升降,或者使流域内局部地区发生高差变化,不论是哪种情况,河流纵剖面都将发生改变。

3)岩性对河床纵剖面的影响是由于不同岩石抵御侵蚀能力的差异而造成差别侵蚀,在坚硬岩层段形成岩槛或跌水。岩槛形成后,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

4)气候变化使自然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河流的侵蚀、堆积和基准面的升降。

1)气候变干,地表径流减少,河流中的相对含沙量增多,发生堆积,形成加积型河床。

2)气候变湿,地表径流增多,河流中的相对含沙量减少,发生侵蚀,形成侵蚀型河床。

3)气候冷暖变化也影响河床纵剖面变化。冰期,大量地表水结冰,海平面下降,河流下游侵蚀,上游加积;间冰期,大量地表水融化,海平面上升,河流下游加积,上游侵蚀。

5)人类活动修建大坝引起河流泥沙量变化可以造成上游河道加积和下游河道下切。

 

3.曲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简答题)

1)地转偏向力作用使水流向一岸偏转,形成曲流。

2)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转,形成曲流。

3)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或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曲流。

 

4.论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

固体松散物质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构造破碎带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碎屑物质。

2)岩石风化形成的大量碎屑物质。

3)高山地区的厚层冰碛物。

4)山崩滑坡产生的大量崩、坡积物。

2)坡面坡度与沟谷纵比降较大。

以重力作用为主,土体失稳且供给大量的重力坡,有滑坡活动或冲刷严重的侵蚀坡,纵比降大且有土质沟床的沟谷,最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

3)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供给或由洪水转化为泥石流

固体松散物质受前期降雨或短时暴雨浸润和冲蚀,使其成为塑流状态而形成泥石流;洪水具有强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沿途接纳大量固体松散物质,从而转化为泥石流。

 

5.论述稀性泥石流的特点。

1)流体内水含量多于固体颗粒含量,固体颗粒含量占总体积的10-40%,容重为1.3-1.8/立方米。

2)运动中浆体是搬运介质,浆体流速较固体颗粒流速为快,呈紊动状态,所以又称紊流型泥石流。

3)有冲有淤以冲刷为主,堆积扇上表现为大冲大淤,或集中冲、分散淤。

4)不易造成堵塞和阵流现象,亦无明显龙头,泥石流体在沟谷出口处停积后,水与泥浆慢慢流失,形成表面比较平整的扇形体,称泥石流堆积扇。它有洪积扇的许多共同特征,甚至许多洪积扇在形成过程中和泥石流的作用十分相似。

 

6.论述粘性泥石流的特点。

1)流体内的固体物质含量很高,最高可达80%以上,容重为2.0-2.2/立方米。

2)流体内含有大量粘土和粉砂,形成粘稠的泥浆。

3)流动时有明显的阵流,具有很大的能量,在泥石流的前端,大石块被推挤成高耸的“龙头”。

4)侵蚀能力和搬运能力很强,常侵蚀岸坡和铲刮谷底,龙头能推动巨大石块向前移动,泥浆可顶托石块浮移。

5)在均匀顺直的河道中具有层流特征,运动中泥石流的结构不变。这种泥石流又称层流性泥石流。

 

7.论述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及发育过程。

(一)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1)河口附近的海洋侵蚀搬运能力较小,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下来,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2)口外海滨区水较浅,坡度平缓,一方面对波浪起消耗作用,另一方面浅滩出露水面,有利于河流泥沙的沉积。

(二)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1)当河流进入广阔的海洋时,河水很快分散,形成较大的水面比降,尤其在洪水期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因而在河口前方发生强烈冲刷,形成深坑,并把冲刷的物质带到浅海,形成心滩。

2)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流速很慢,河流携带的一部分冲积物便发生沉积,在河口两侧形成沙嘴,在河口前方水下斜坡上形成沙坝。沙坝和心滩发展成堆积岛,使河床分汊,三角洲进一步增长。三角洲外缘不断向海伸展,内部则形成许多小海湾和潟湖。潟湖因植物繁殖而成沼泽,或因泥沙填充而成低地,最后与河口沙嘴和堆积岛一起形成三角洲。

 

8.论述河流阶地的三大成因。

河流下切侵蚀是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和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原因造成的。

1)构造上升运动 

当地壳上升时,河床的位置相对抬高,水流下切侵蚀,力图使新河床达到原先位置,靠近谷坡两侧的老谷底就形成了阶地。地壳运动是呈间歇性上升的,每上升一次,河流就下切一次,这样就形成了多级阶地。

2)气候变化

气候变干,河流水量少,含沙量相对增多,同时地面植被也少,坡面侵蚀加强,带到河流中的泥沙量增多,河流发生堆积。反之,气候变湿,河流中水量增多,含沙量相对减少,发生侵蚀。由于气候干湿变化引起堆积作用和侵蚀作用的交替,就形成了河流堆积阶地。

3)侵蚀基准面下降

侵蚀基准面下降引起河流下切侵蚀,最先发生在河口段,然后不断溯源侵蚀,形成阶地。在溯源侵蚀所达到的最上游一点(称为裂点)处消失。如果侵蚀基准面多次下降,则能出现多个裂点,形成多级阶地。由于侵蚀基准面下降形成的阶地是从下游不断向上游扩展,因而同一级阶地下游的时代比上游的时代要早。

 

9.论述分水岭迁移的原因。

分水岭两侧山坡坡度不一致,通常由以下两种原因造成:

1)构造因素的影响

岩性和构造常常控制山坡的坡度,如不对称的褶皱两翼、岩性的差别或断层的影响等,都可使分水岭两侧地形不对称。

2)相邻两流域的侵蚀基准面的位置

侵蚀基准面的位置高低的不同,或分水岭到侵蚀基准面距离的不等,导致两坡坡度和坡长不同,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速度也不一致,从而形成分水岭两坡不对称。

 

第四章  岩溶地貌

1.论述影响岩溶作用的因素。

1)水的溶蚀能力

1)取决于水的酸性大小,水中酸的含量越高,水的溶蚀能力就越强。酸的来源,大多数由大气中的CO2溶入水中而成。

2)决定水中CO2含量多少的因素又与温度、气压和水的流动性直接相关。

3)水中的CO2与温度成反比。温度越高, CO2 的含量越少,温度越低,CO2的含量越多。

4)水中的CO2与气压成正比。在温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局部气压越高, 水中的CO2含量就越多,对岩石的溶解度也越大。

5)经常流动的水,能较大地提高水的溶蚀力。水经常与空气保持接触,能不断地补充因溶蚀岩石所消耗的CO2

2)岩石的可溶性

1)溶解度最大的是卤盐类,其次是硫酸盐类,最小是碳酸岩类。前两者在地球上分布不广,厚度小,加上溶解速度快,地貌不易保存,故地貌意义不大。碳酸岩类溶解度虽小,但分布广,岩体大,地貌保存好,所以最有地貌意义。世界上绝大多数岩溶地貌都发生在碳酸岩类中,特别以石灰岩为突出。

2)在碳酸岩类中,CaCO3含量的多少与溶解度的大小有关,CaCO3含量越高,其他杂质越少,溶解度就越大。碳酸岩类溶解强度顺序为:质纯的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石灰岩>泥质石灰岩

3)岩石的透水性

 1)透水性不良的岩石,溶蚀作用只限于岩石表面,很难深入岩石内部。

 2)透水性好的岩石,地表和地下溶蚀都很强,地貌发育也好。

 3)透水性强弱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多少和裂隙大小。

 

2.论述岩溶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1)幼年期

可溶性岩石裸露,地表流水开始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地面出现石芽和溶沟和少数漏斗。

2)青年期

河流进一步下切,河流纵剖面逐渐趋于均衡剖面,地表水大部分转变为地下水,漏斗、落水洞、干谷、盲谷、溶蚀洼地广泛发育,有许多地下河。

3)壮年期

地表河流受地下不透水岩层的阻挡,或地下河下切侵蚀停止,溶洞进一步扩大,洞顶发生塌陷,许多地下河又转为地面河,同时发生许多溶蚀洼地、溶蚀盆地和峰林。

4)老年期

当不透水层出露地面时,地面高度接近地方侵蚀基准面,地表水系发育,形成宽阔的平原,平原上残留一些孤峰和残丘。

 

第五章 冰川地貌

1.论述冰川的运动机理及其速度特征。

(一)运动机理

1)冰川运动主要通过冰川内部的塑性变形和块体滑动来实现。当冰川达到一定厚度时,就能克服内摩擦而产生内部运动,或克服冰川与谷底的滑动摩擦而产生底部滑动。

2)一般来说,海洋性冰川底部处于融点,既有内部运动,也有底部滑动;大陆性冰川底部温度低,冰川与谷底冻结在一起,只有内部运动。

3)当冰川达到一定厚度时,下部冰层受到上部冰层较大压力,使冰的融点降低,下部冰层内部是冰、水、汽三相共存的物态。在缓慢增加的压力作用下,冰晶体之间相互位置发生变动而出现塑性变形。塑性带的存在是冰川流动的根本原因。

4)导致冰川运动的力源主要是重力和压力。取决于床底坡度而流动叫重力流,多见于山岳冰川;取决于冰面坡度而流动叫压力流,多见于大陆冰川。

(二)速度特征

1)冰川运动速度取决于冰川的厚度、冰床或冰面的坡度,互为正比关系。

2)冰川运动的速度在冰川各部分是不同的。

1)从纵剖面来看,中游流速大于下游。

2)从横剖面来看,中央流速大于两侧。

3)从垂直剖面来看,冰舌部分以冰面最大,向下逐渐减小,冰雪补给区因下部受压大,最大流速常位于离冰床一定距离的地方,因为最底部冰床摩擦阻力大,速度反而小。

 

第七章 荒漠地貌

1.论述新月形沙丘的形成。

新月形沙丘是从饼状沙堆到盾形沙丘再到雏形新月形沙丘演化而来。

1)由于沙堆的存在,使地面起伏,风沙流经过沙堆时,使近地面的风速发生变化,在沙堆顶部风速较大,沙堆的背风坡风速较小。

2)从沙堆顶部和绕过沙堆两侧的气流在沙堆背风坡产生涡流,并将带来的沙粒堆积在沙堆后的两侧,形成马蹄形小洼地,这时就形成了盾状沙丘。

3)如果风速和沙量继续增大,沙堆背风坡的小凹地进一步扩大,背风坡高度接近沙丘最高高度,从沙堆顶部和两侧带来的沙粒在涡流作用下不断堆积在沙堆后部的两侧,形成雏形新月形沙丘。

4)雏形新月形沙丘进一步扩大和增高,使气流在通过它的顶峰附近和背风坡坡脚时,产生更大的压力差,从而在背风坡形成更大的漩涡,使原有浅小马蹄形洼地进一步扩大,从迎风坡吹越沙丘顶部的流沙,在顶部附近的背风坡处堆积。当增长到一定程度时,沙粒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沿背风坡下滑,落在洼地内,再被涡流吹向两侧堆积,这时就形成了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2.论述纵向沙垄的四种成因。

1)由新月形沙丘发展而成:在两个风向呈锐角相交时,新月形沙丘的一翼沿着两个风向的合成风向伸延,另一翼相对退缩,最后形成纵向沙垄。

2)由单向风和龙卷风共同作用而成:沙漠区常见数个方向相近的风和由于地面急剧增热(有时达70-80℃)引起气流强烈对流,形成龙卷风。龙卷风的旋转轴垂直于地面。在另一单向风的作用下,龙卷风则沿着地面呈水平螺旋状向前移动,风从低地将沙吹起,堆积在两侧沙堆上,逐渐形成纵向沙垄。

3)由于地形影响而成:在山口或垭口附近,风力特别强烈,可形成顺风向延长的纵向沙垄。

4)由草丛沙堆发育而成:在温带荒漠有植物生长的地方,流沙受地面植物的阻碍,堆积成各种草丛沙堆。如两个或以上的草丛沙堆同时顺主要风向伸延,最后相互衔接,便形成纵向沙垄。

 

第九章 海岸地貌

1.论述海岸带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划分依据。

海岸带由海滨、潮间带和水下岸坡三部分组成。

1)海滨是指现代海岸线(高潮线)以上的狭长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在海平面之上,它的上限以最大波浪或特大高潮作用所及的地方为界。

2)潮间带即海滩,是高潮面与低潮面之间的地带。高潮时淹没于海水面之下,低潮时出露在海水面以上。海滩是海岸带的一部分,地面和缓向海倾斜,由沙砾或淤泥质物质组成。

3)水下岸坡又称水下斜坡,是指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有效作用于海底的下限地带。一般相当于该海区波浪1/2波长的水深处

 

2.论述基岩海岸的演化过程。

波浪作用是基岩海岸演化的主要动力。

1)在海岸演化初期,岸线曲折,波浪折射,岬角处波能汇聚,海湾中波能辐散,在岬角处发育海蚀崖,在海

湾内开始出现堆积,海岸基本保持原有岸线特征。

2)海岸进一步演化,岬角处形成大规模海蚀崖以及沙滩,连岛坝、沙嘴等堆积地貌。

3)当岛屿被蚀去,岬角进一步侵蚀后退,湾口被沙坝封闭,阻断了海湾与外海的连通,使岸线逐渐趋于平直,形成基岩岸段与砂砾岸段相间分布的夷平海岸。

4)当海蚀崖不断后退,退至海湾岸线位置时,岬角全部被侵蚀掉,残留宽广的岩滩。这时,海蚀崖在宽广岩滩的保护下,后退停止,海岸趋于稳定,形成平直的基岩磨蚀夷平海岸。

 

第十二章 断层构造地貌

1.论述断层崖的坡地发育过程和演化及其地貌表现。

(一)坡地发育过程及其地貌表现

1)断层崖形成初期,断层崖坡面倾角和断层倾角是一致的,随着时间的延长,断层崖不断崩塌,坡度渐渐变缓,断层崖坡面倾角就小于断层的倾角。

2)如果断层再次活动,在断层崖下部又出现新的断层崖,它的坡度比经受过剥蚀的早先形成的断层崖坡度要大。因此,两次断层活动形成的断层崖,其上部坡度小,下部坡度大,坡面有明显的转折。如果断层有几次活动,断层崖的坡面就可能有几次转折。

3)由于断层崖发生崩塌,在断层崖的坡脚,堆积一层崩塌堆积物。当断层崖坡面达到相对平衡时,崩塌就减弱或停止。当再次发生断层活动时,再次出现新的断层崖,坡面又开始发生崩塌,形成一层新的崩塌堆积物。因此,在断层崖坡脚剖面中,可以见到多层楔形崩塌堆积物,每一层楔形崩积物代表一次断层活动。

4)当断层活动地面出现高差后,上升盘形成一些小沟,它们以下降盘地面为侵蚀基准面而溯源侵蚀,并在沟头形成裂点,从裂点到断层处形成阶地。断层活动一次,从沟口处溯源侵蚀一次,沟床中就出现一个新裂点和一级新阶地。

5)断层崖的坡地发育过程逐渐导致断层崖的坡面倾角往往比断层倾角小,或者断层崖的上部倾角比下部倾角小。

(二)断层崖演化及其地貌表现

1)断层刚发生,形成高大的断层崖。

2)断块山地被剥蚀降低,断层崖被侵蚀成断层三角面。

3)三角面进一步降低、后退,形成圆浑的山嘴,山嘴已距断层一段距离。

4)断块山地被夷平,断层三角面消失。

 

2.论述如何确定断层崖的活动次数、幅度及形成时间。

(一)断层崖活动次数

断层崖坡度转折次数、崩塌堆积物层数、断层上升盘冲沟裂点数,三者综合,用以推定断层崖活动次数。

(二)断层崖活动幅度

一般来说,断层崖高度就是断层崖的活动幅度。但实际上,由于外力剥蚀,断层崖高度比断层活动幅度要

小,因此,断层崖高度只能近似地表示断层崖的活动幅度。

(三)断层崖形成时代

推定断层崖的形成时代可有以下四种方法:

1)采集阶地沉积物中的各种可以测定年代的样品,以测定阶地时代,进而推算出断层崖形成时代。

2)在岩性一致的地区,用不同时期的航空照片比较沟谷中同一裂点不同时期的位置,计算裂点溯源侵蚀速度,再量得该裂点到断层崖的距离,用距离除以速度,即可得到断层崖形成的距今时间。

3)定位观测某一裂点的溯源侵蚀速度,测量该裂点到断层崖的距离,举距离除以速度,也可求出断层崖形成的距今时间。

4)根据断层错断古建筑物或已知年代的地质、地貌体来确定断层崖的形成时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