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与教化(3)
(2020-12-11 21:08: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感 |
法、英、美传统的文化研究者将文化理解为既定事实的各种形态的总和,即将文化视为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德国传统的文化研究者则将文化理解为一种以生命或生活为本位的活的东西,或者说生活的样态。
西方文化研究的这两种传统,于中国文化研究工作人员有相当深刻的影响。
西学东渐后,我们便在不知不觉间,不是掉进那个坑里,就是掉到这个坑里。
中国古代于“文化”一词之规定动作就是“文治与教化”。
所谓文治,是说以文教礼乐治民。《礼记·祭法》:“
教化一词就比较复杂了。
“教化”与“教育”虽是一字之差,但其内涵的包容程度却远非教育可比,它把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影响等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综合运用起来,既有皇帝的宣谕,又有各级官员耳提面命和行为引导,还有立功德碑、树牌坊、传播通俗读物等多种形式;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潜移默化,其效果要比单纯的教育深刻而又牢固得多.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凡有见识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把教化当作正风俗、治国家的重要国策。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
文化不仅是一种在人本身自然和身外自然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的过程,而且是一种对人本身的自然和身外自然不断加以改造,使人不断从动物状态中提升出来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成果的意义上,文化还是“文”,还没有抵达“文化”的疆域。只有考虑到这些成果的同时还意蕴着对人自身的改造,才是“文化”。
“文化化人”,首先是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