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坚的画

(2012-07-04 17:58:37)
标签:

评价

杂谈

分类: 作品欣赏

http://s5/middle/a0b1e044xc40148385441&690罗坚是南昌大学美术教授,也是我的朋友。他的作品我看过多次,在一起也讨论过。有一次在一个朋友处喝茶,我谈了对他部分作品的感受,罗坚深以为然,还鼓励我说,如果录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他后来从网上还发了些作品给我,让我从博客上发出来,让更多的人参与评头论足。可惜那天讲了什么我己经完全不记得了,只有重起炉灶,再胡诌几句,以完成罗坚所托。

    中国画讲笔墨,讲语言,更讲中国文化素养。西洋画讲构图,讲色彩,讲造型。从这六讲出发,我们似乎不能完全解读罗坚的画。那么,罗坚到底要向我们表达什么?幸亏我评价艺术作品还有三条标准,即思想高度,文化厚度和技巧表现度。

   根据这三条,事情就变得似乎容易一些了。请看他的同事,同是画家的严智龙是如何评价的:

  

 

罗坚的绘画,在业界有相当一部分理论家将其划入了现代主义抽象绘画部分,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那是因为在画面形式语言的推敲中罗坚下了足够的功夫,也就是说罗坚将现代主义绘画的语言性研究作为了自我艺术面貌确立的方式。在点、线、面、笔触、张力和操作过程中的章法、气韵,以及材料的介入、工具的使用,罗坚都赋予它们现代主义形式美的节奏、韵律、张弛、内敛、平和与激进。罗坚反复论证它们之间关系的可行性,并在实验和探索中不断求得更为有效的发现。但罗坚绘画又不完全属抽象,在接二连三罗坚作品的线状分析里我们又可以清晰的找到罗坚艺术的人文图像与符号。在西方一百多年现代主义阵营中,不计其数的艺术家用一生完成了形式语言面貌自我艺术的确立,可见,在形式美的领地,想开疆拓土是何等的艰难。罗坚义无反顾的顺应了自我心灵的召唤,把注意力转向了满目繁杂、熟视无睹的城市场景,并以此作为自己人文攀沿的制高点,搜寻自己内心期待已久的风景。

    明白了吧,关健词:心灵的召唤,城市埸景。内心期待的风景。

    我需要补充的是,1、从思想高度看,可以把罗坚的城市系列绘画归并到艺术生态主义,即艺术家首先把人定义为精神的人和物质的人之复合体,来表现我们环境中理想与现实的尴尬。图像来源于观念中的现实,从现实再跃升到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文化记忆片断,来表现作者对生存环境的人文关怀。2、从文化厚度看,画家采取了儿童的视角,使得画面充满童趣与洁净,充满想象与虚幻。的确,孩子眼中的城市与成人眼中的城市,几乎完全不同。再者,一个画家这样强烈地关注着他赖以生存的城市空间,不可能没有社会学意义。3、至于技巧表现度,诸位完全可以见仁见智。我觉得罗坚在他城市系列的作品中,大量地使用灰白色,应该是在追求城市灵魂的高贵。(六点下班,用了一个小时来挂图片,拉杂讲了些感受,肯定有挂一漏万之处,恳请大家批评。)
http://s11/middle/a0b1e044xc3fe257d32a9&690

http://s15/middle/a0b1e044xc3fe2bcea66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